洪清源,乳名“清海”,1939年出生于福建石狮洪窟村。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旅居菲律宾。他在家乡念完小学和中学,1956年获准到香港定居,父母亲都希望他能到菲律宾与他们团聚,但洪清源从小性格倔强,不愿在父母亲的照顾下生活,立志留在香港干出一番事业。抵港后,他一边打工挣钱,一边进夜校学习专业技术,补习英文和自习中文,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让中成药走俏天下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博大的宝库。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为保障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青睐。中世纪以后,西方医学逐渐发达,西医西药风靡全球,古老的中医中药渐渐为人们所淡漠。可到了本世纪中叶,西方人士总感到西药是用化学物品组成的,有一定的副作用,有时副作用还比较大。他们又把眼光投向主要是用植物和动物原料制成的中成药,中成药再度受到西方人士的称赞和欢迎。
洪清源在浏览书报时,无意中发现了西方人在用药选择时的这种心理动态,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市场调查,感到中成药的潜在市场很大。1965年,他倾尽所有,独资创办了“泉盛国产医药有限公司”,专门代理、代销内地生产或研制的名贵中药材和著名品牌的中成药,经由香港转销世界各地,使中药和中成药行销五洲四海,走俏天下。
凭着守信和勤奋,洪清源很快在同行中崭露头角,同时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为以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热血青年 勇于斗争
洪清源投身社会活动初始,便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香港也爆发了“反英抗暴”运动,20多岁的洪清源血气方刚,以满腔热情投身其中。由于他沉着、干练,遇事能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参加斗争的闽籍青年都围护在他身边。他们组织了一个叫“红色青年”的团体。
当时,这群年轻人的活动中心设在北角侨冠大厦内的福建同乡会,这座大厦的底层就是香港有名的“华丰国货公司”。由洪清源他们编印的《红色青年报》,介绍和传递来自家乡的信息,宣传祖国的有关政策和建设成就,增强大家的爱国热情,团结广大青年朋友、旅港乡亲,共同反抗港英当局的统治。他们的爱国行动引起港英当局的注意和不满。香港警察很早就盯上侨冠大厦这座富有左派色彩的建筑物。1968年的某一天,香港警方突然从陆地、空中包围这座大厦,企图利用大搜捕把“红色青年”一网打尽。
洪清源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那时候,我们都在大厦里面。我们一发现被包围了,立即放下门闸,并且把所有电梯都升到最上面一层锁上。警察破门而入,我们就往楼梯泼油、浇水,阻止他们上楼。警察使用催泪弹,我们被赶到天台上。后来,直升飞机又从我们头顶扔下催泪弹,天台呆不住了,我们只好分散藏匿在各个住户。”
那天,洪清源在乡亲和朋友的掩护下躲过了大搜捕。第二天,他公司的5个职工上班时全被警方逮捕了。开庭那天,数十位家属和街坊代表到法庭上抗议无效,结果,5个被捕的人分别被判处三年徒刑,出庭抗议的人也被关押两个月。洪清源的太太、现任胜诺集团副主席的蔡秀屏女士,也在这场斗争中被港英当局逮捕,尝了港英当局铁窗的滋味。
对这次斗争,不管历史如何评价,对洪清源来说,确确实实经受了一场政治斗争的锻炼。此后,他更自觉地投入爱国社团工作中,年复一年,一直坚持到现在。
立足社团 服务社会
香港岛东区是全港最大的一个行政区,人口60多万,闽籍人士占了将近一半,其中主要是泉州籍人士。这个区堪称全港福建人势力最强大的地区。但是,让洪清源感到遗憾的是:东区这些闽籍人士,大部分人社会参与意识都不高,热衷于商业活动,对政治抱冷漠的态度。他说:“谁想在区内参选获胜,进入更高层次的政治活动圈子,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争取到福建社团的支持。”
据介绍,香港福建同乡会成立于1939年,首任会长胡文虎。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同乡会创会宗旨是团结福建旅港乡亲,支援内地抗日救亡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该会仍坚持爱国爱乡宗旨,为会员争取福利,也为海外乡亲回国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投资设厂穿针引线。60年代末期,该会注册为有限公司,目前有会员4000余名。
洪清源认为:福建社团一向旗帜鲜明,爱国爱港,在香港后过渡期的社会事务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希望利用自己的社团工作经验,把福建同乡会的工作融入社会事务之中。因此,自80年代开始,他连续担任香港福建同乡会第十一、十二届副理事长,第十三、十四届理事长;香港东区各界协会第一至第三届会长;香港北角街坊福利会数届理事会主席等职务。
1993年,他买下自己写字楼大厦里的另一层楼,专门用作处理同乡会和其他社会事务的办公室。他一再强调指出:福建同乡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后过渡期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继续繁荣作出贡献。这一年的10月31日,洪清源在香港福建同乡会第十三届理监事就职典礼上,特意就当时港督彭定康挑起的关于香港的“政制改革”一事进行评述。他说:“中英两国政府正在进行的关于香港政制问题的谈判,其艰巨性已令大部分港人看清是非,认清形势。我们相信,即使英国人的花招得逞,使香港政制安排不能与‘九七’衔接,中国政府仍然有能力维护香港的繁荣和安定。”为此,他希望港人关心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久性,把港督彭定康的政制改革方案抛在一边,因为前者才是香港未来繁荣和安定的保证。
一年后,事态的发展正如洪清源预料的那样,中国已决定“另起炉灶”,香港的天没有塌下来,港人治港的信心也未因英国人的挑拨而动摇,港人所关注的仍然是“九七”回归之后,如何在“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引下建设香港和维护香港的繁荣,而不是别的事情。
在港人盼归已成潮流之时,洪清源除了担任30多个社团的职务,又增加一个更加荣耀的衔头——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和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任的香港事务顾问。
1996年11月,洪清源又被香港市民推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说明他的劳绩和贡献确实得到了香港各界人士的承认与褒扬。
信守承诺 发展事业
70年代后期,祖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洪清源敏锐地意识到内地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率先在家乡泉州办起了手套厂,进而发展成制衣厂,接着又在江苏办织布厂,在珠海建化纤厂,在上海、广州开设名牌时装连锁店及经营成衣出口。他还在香港、广东中山开酒店,在汕头建饮料厂。
他又不失时机地抓住改革开放形势下台湾海峡两岸政治气氛和缓的机遇,大力发展对台贸易。
1982年,原来的泉盛国产医药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成立了“胜诺有限公司”。
1988年,洪清源又与朋友合作,在厦门投资数亿元,开发房地产业,先后兴建了太湖新城、华泰苑高档住宅楼和27层的高档写字楼——金源大厦。他的太太蔡秀屏第一个在泉州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兴建了“温陵新城”。
1993年,公司扩建为“胜诺集团”,洪清源任该集团董事会主席,直到现在。有人问他为何取名“胜诺”,洪清源说:“事业的成功,贵在信守承诺。”“信守承诺”,不仅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更是他为人处事所奉行的信条。
现在,胜诺集团属下有31个企业,主要经营房地产开发、建筑物高档设计装修、中外建筑材料、国际贸易、国产中成药批发零售、制衣及成衣出口、金融财务、酒店及餐饮业、首饰生产加工及销售等近30个项目。该集团除着力在香港拓展业务、发展转口贸易外,还与欧、美、澳三洲和东南亚各地建立了业务联系或贸易往来。
为了促进内地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最近这几年来胜诺集团又在福建、广东、广西及其他省份注入大量资金,独资、合资或合作开发了许多项目,在上海、江苏、辽宁等省市设有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在福建厦门象屿、福州马尾和辽宁大连等3个保税区设有企业,经营仓储和进出口贸易。
爱国爱港一家人
作为福建儿女,洪清源一家人都希望家乡发展得快一点、好一点。除了捐资助教、热心公益事业外,他们还积极帮助内地招商引资,动员一批又一批港、澳、台朋友到内地投资兴业。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后,不少外商向外转移资金,丧失在大陆投资的信心。洪清源却在风波发生后的第三天,调入上千万元的资金,在福建家乡开发一个占地35亩的房地产项目。
十几年来,为了不增加国家负担,减少地方财政压力,洪清源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尽管工程较大,仍坚持不向国家贷款;而他引进和自办的投资项目中,却为国家带来了数千万元的税利和其他经济效益。此外,洪清源家族还捐资近千万元,支援内地兴办公益事业,或者作为扶贫、赈灾赠款。
他们的投资,带动外来资金,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一些人的就业机会,受到了内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洪清源和蔡秀屏夫妇俩,分别被推举为福建省政协常委和泉州市政协委员。
1984年底,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回归进入后过渡期。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洪清源的社会事务更多了。为了解除洪清源的后顾之忧,让他更加专注地参加社会工作,为香港回归祖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洪清源的夫人蔡秀屏女士及其子女,主动承担了商务和家庭两副重担,在人、财、物及精神上给洪清源以支持。由于生意上的事务繁忙,洪太太经常要在香港与内地之间奔波。在她和子女们的共同努力下,该集团业务不断发展,事业蒸蒸日上。
长期以来,洪清源夫妇不仅自己爱国情深,而且注意对第二代、第三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0年前,他们的两个儿子留学英国返港后,都按照父母意愿,把主要工作放在祖国内地,为建设好家乡献智出力,热心家乡文教事业和其他它公益事业,如捐资兴建洪窟村医院和修筑村中道路等等。
60年代初,洪清源与蔡秀屏喜结连理。30多年来,夫妻同甘共苦,并肩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岁月。现在,在迎接香港回归这个关键时刻,妻子又给丈夫精神上和事业上这么大的支持,这是洪清源最感幸福和欣慰的一件事。
再接再厉 喜迎回归
在洪清源办公室的案头上有一张精致的小纸片,上面写着:“为政不在言多,默默耕耘,不炫耀自己。”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工作、生活的座右铭。
洪清源从60年代组织“红色青年”到现在迎接香港回归的努力,都不改爱国初衷,而且热情越来越高,越干越成熟。
香港回归进入后过渡期,由于英国政府改变对香港的政策,耍出“政制改革”花招,香港社会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三级议会的选举,也成为各派政治力量关注和较量的焦点。在这重要历史时刻,洪清源毅然把生意交给他的夫人蔡秀屏和4个子女操理,更加专注地投入社会工作之中。由于洪清源多年来参加社会工作的影响,在社会上卓有声望,他连续三届在港岛东区的助选工作中担负重任。他任劳任怨,顾全大局,不为名利,甘当幕后英雄;同时全力以赴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协调关系,力排干扰,团结和争取不同派别、不同政治观点的人士,积极支持爱国爱港力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原来大多数人对政治比较冷淡的东区,一变成为爱国力量比较坚强的地区。
1990年,洪清源又在港岛东区首创了“香港东区各界协会”。在洪清源的带领下,协会在联络和团结香港各界人士、凝聚和壮大爱国力量、促进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号召大家关注并参与社会事务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工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一系列成绩。
“香港东区各界协会”的工作模式和经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赞扬。“协会”成立一周年举行庆典活动时,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特地亲笔为该会题词表示祝贺和鼓励。
国庆活动是香港同胞表达爱国心情的一种形式,具有特殊的意义。最近几年,洪清源一直担任岛港东区各界庆祝国庆活动筹委会执行主席,为筹划和组织四处奔忙。为了把庆祝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时间紧、所需经费多、组织工作要求高的情况下,他以身作则,带头捐款,克服种种困难,积极筹募活动经费,发动市民踊跃参加,使近年来东区的庆祝国庆活动规模逐年扩大,去年达7项之多,参加者逾5000人次。
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历史性大事,香港同胞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开展庆祝活动,表达喜迎回归的激动心情。
去年4月,港岛“东区协会”等四大社团联合发起成立“港岛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活动筹备委员会”,洪清源被一致推举为筹委会主席。
筹委会在洪清源带领下,积极组织各种迎回归的活动。如1996年6月30日,当香港回归倒计一周年时,在维多利亚公园成功地举办了“迎九七嘉年华”盛大活动,吸引了二三万市民参加;今年3月23日,在香港回归倒计100天时,又组织了一万多人参加“港岛各界齐步向前迎回归”大巡游活动,受到香港各界人士的好评。
去年8月,洪清源被推举为香港东区各界“庆国庆”和“庆回归”两个筹委会的执行主席;11月,又被聘为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执行委员;今年5月,在刚刚成立的福建社团联会中担任常务执委。
与此同时,洪清源又被工商界和其他多个行业分别聘请为“庆国庆”和“庆回归”筹委会的成员。社会工作占去了洪清源日常的大半时间,但他毫无怨言。他说:“能直接参与香港首届特区政府的筹组和其他各项庆祝回归的活动,我感到自豪和荣幸;同时,也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表示:决不辜负市民对自己的期望和重托,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为香港更美好的明天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