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熠闪心灵的光亮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实话实说,初识鄞荣源,最先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姓氏。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不仅是晋江,即便是整个的泉州,姓这个姓的人家好像也不太多见。于是,最初的对话,首先就从姓氏的“盘查”开始。 “鄞先生,您不是晋江人吧?”作为采访者,我首先发问。发问时,我把疑问的语气稍稍作了强调。 “不,我是。”鄞荣源不紧不慢地说:“我的家,就在晋江金井的曾坑。” “在曾坑,姓鄞的人多吗?” “不多。准确地说,各自独立后,也就我们兄弟几家。” “这……” “觉得奇怪吧?!是这样的,就像在泉州,好多人的祖上是在晋代为避战乱衣冠南迁时从中原一带搬迁来的一样,我们的祖上,是从浙江宁波搬迁来的。只是,搬迁来的时间短了些。不过,也有百把年的历史了吧!” 原来如此!我这才想起:今之浙江,有一鄞县。鄞(音读YIN,阳声),古地名也,春秋时属越,即今浙江宁波市。《国语·越语上》便有这样的记载:“勾践之地,东至于鄞。” 想到这,我不由得为自己的健忘与无知感到愧疚! 鄞荣源倒也宽容,忙岔开话题,说起了别的…… ——这,就是前些时候,在澳门,在省政协委员、兴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鄞荣源的写字楼里,在采访前,我与鄞荣源谋面之初的一个小镜头。 …… 1955年4月,鄞荣源出生于晋江金井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跟那一时代出生的许多同龄人一样,生不逢时的鄞荣源从童年到青年,都着附了太多暗淡的色彩:幼小时,因国家遭逢严重经济困难,常常填不饱肚子;稍后,刚刚读了没几年的书,又因遇“文化大革命”而被迫辍学;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下,早早地便承载了生活的沉重…… 60年代中期,鄞荣源初中毕业后,即回家务农。只是,那年头,由于一些不言而喻的原因,仅在田里做,再怎么卖力,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工分。况且,鄞荣源共有兄弟6人,都绑在一棵树上,终究也不是个办法呀!于是,鄞荣源弄了辆已经十分破旧的自行车,试图载客赚钱。据鄞荣源说,在他的记忆里,这可能是他最早萌发的关于赚钱的一个念头了…… 鄞荣源踩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吱吱呀呀地转走了一段艰难的岁月。鄞荣源认为,自己就是在那几年的摔摔打打中,慢慢地变得成熟起来的…… 1980年10月,鄞荣源和他的妻子一起获准到了澳门。关于澳门,当时闽南流传有一句俗谚,曰:“澳门坏趁。”意即:澳门的钱不好挣。所以,应该说,鄞荣源的赴澳,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准备的。只是,后来所遇到的情况,似乎比原先预想的还要糟。 鄞荣源是在接到获准通知后随即动身的。行前,因刚刚结婚不久,加上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抵达澳门时,倾其所有,鄞荣源和他的妻子,身上也就只剩10元钱了。幸好妻在澳门有近亲。于是,一踏上澳门的土地,不顾旅途的劳顿,他们便拿着写有近亲地址的纸条,走走问问,想去找他们,看能不能于初来乍到时,在各方面给予关照。说来也巧,在去的路上,偏偏就让他们遇上了:近亲就坐在一辆开得很慢的车上。鄞荣源和他的妻子心头陡然升起一缕希望。他们冲了上去。他们什么也顾不得了,近乎失态地一开口便喊了起来。遗憾的是,对方好像啥也没看见、啥也没听见,车屁股留下一溜烟,飞也似地走了。只是,那样亲密的关系,那么近的距离,啥也没看见,啥也没听见,可能吗?!后来,他们偶尔提及此事,一位“老澳门”一语道破天机:在这里,一切还得靠自己啊! 一切还得靠自己!老澳门这话说得不一定全对,但也未必没有丁点道理,鄞荣源听罢,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头。 还好,轻情社会亦有重情人!后来,鄞荣源在一位热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安顿了下来。只是,因为条件所限,他和新婚不到一个月的妻子,只好暂时“分居”了…… 像是熹微的黎明露出的一线曙光,不久,鄞荣源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玩具厂上班,每日工资10元。尽管当时这点钱除了支付住宿费(每晚4元),还不够买吃的,但鄞荣源还是十分高兴。毕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呀! 一个多月后,鄞荣源对澳门已经有点熟悉了。那天,在妻子不大同意的情况下,他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做“地盘工”去!所谓“地盘工”,应属当地方言,即当建筑工也!鄞荣源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决定?说起来,理由嘛,无非就那么一条:从事这一行业,挣钱多也!要知道,于当时,在一般的工厂打工,日工资大多也就10元左右,但做“地盘工”则不止此数,因为辛苦,因为危险,工资自然也要高一些,一般可达二三十元。“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这可是人们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生活哲理。鄞荣源知道:妻子不大同意,是心疼自己,但为了生存下去,为了今后的发展,只能这么做了…… 说到这里,鄞荣源为我们描绘了一下那会儿他做“地盘工”时的有关情景: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得冒着风险,爬上一二十层高的高楼;冬天还好些,反正澳门不太冷,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夏天可就麻烦了,因天气太热,只能穿着背心、短裤干活,几天下来,全身起泡,继而脱皮,一到晚上,连觉都无法睡…… 这样的日子,不可谓不苦,不可谓不累,但为了生存,鄞荣源却都一一挺了过来。后来,如果不是因为那次意外的工伤事故,他恐怕还会在建筑行业继续干很长的一段时间。 事情是这样的:1981年夏初,在一次旧房拆迁时,鄞荣源在高高的残墙上,一个趔趄没能站稳,只好从残墙上急急跳下,不想着陆处有一木板,木板上有一向天翘着的铁钉,那铁钉,竟然不偏不倚地迎着鄞荣源的脚板,结局嘛,可想而知…… 鄞荣源终于被迫休息! 不想更糟的是,因天气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鄞荣源的伤口又破伤风了。就这样,从受伤的那一天起,他整整有一个月没能上班…… 鄞荣源再也坐不住了。不久,他硬是支撑着去给人看守工地。可是,没几天,他自己打了退堂鼓了。原来,那工地管理甚是混乱,已发生了几起因地板潮湿、漏电而电死、电伤人的事故…… 鄞荣源回家了。 鄞荣源前前后后思考了好几天。 鄞荣源最后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利用半年多来挣下的这么一点钱,摆地摊去。 不想,这一摆,就摆了整整一年半。 这一年半的光阴里,如果说鄞荣源是摆地摊,当然没错。但是,如果说他仅仅是在摆地摊,那就错了!因为,正是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鄞荣源利用摆地摊的机会,广泛接触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获取了许多方方面面的信息,增长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知识…… 1983年,祖国内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正欢,海外及港澳台地区许多人纷纷前来投资。这时候,小有积蓄的鄞荣源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这样,以一种摸着石子过河的心态,鄞荣源壮壮胆,来内地做起了汽配生意。不想这一做,竟让一个摆地摊的“小商贩”,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实业家。不久,他拥有了自己的楼房和小轿车…… 当然,鄞荣源不会浅尝辄止。浅尝辄止不是他的性格。他的目光远着呢!且让我们循着他的不断发展的轨迹,做一次概略的扫描—— 1984年,鄞荣源在广东顺德创办了智连纺织公司。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认识了他的合作伙伴梁先生。 说到梁先生,有必要赘述几句:采访的那天,梁先生刚好也在现场。据鄞荣源介绍:梁先生原在海外,籍贯顺德,是较早回到祖国内地办厂的投资者。他们合作之初,梁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富豪,而他,一切都还刚刚起步。能够走到一起,实在是一种缘分! 而梁先生坦言:鄞荣源的人格魅力在于真诚,而这正是我们10多年来友好合作的重要基础。人生在世,挣钱不可谓不重要,但如果长期处于一种尔虞我诈的环境中,挣钱再多,又有什么意思? 听了梁先生的话,再看看眼前的这两位合作者,不由得我不递送去敬佩的目光! 精诚的合作最能长久。1984年至1985年间,鄞荣源的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先后在家乡与顺德增开了摩托车配件商店以及塑料加工厂和玩具厂。后来,为了便于经营,陆续搬到了珠海。不久,在澳门成立保隆房地产公司,重拳出击,开始了多幢高级公寓的开发建设…… 90年代初,鄞荣源又投资500万美元,在家乡泉州的肖厝办了一家路灯厂…… 鄞荣源办了那么多的企业,投建了那么多的项目,有没有哪家企业或哪个项目,是他最为满意的呢? 当笔者将这样的问题提了出来时,鄞荣源笑了。 鄞荣源是谦逊的。 他怕自己对自己妄作高估。 ——这,我理解。但笔者在采访中听得出来,直到目前为止,最让鄞荣源感到满意、最为社会所注目的,是他的那一大手笔,即:投资3-8亿元人民币,投建104国道福安至福鼎的154公里路段。 鄞荣源之所以自己感到满意,不是因为该路段的承包投建,能够给他带来多少的效益(事实上,在国内,对公共事业的投建,其效益回收,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是因为这是他以另外的一种形式,在家乡福建对四化建设的一种积极的关注和参与。 据鄞荣源介绍:该路段承包投建期按照协议定为20年,实际上大约15年即可完工…… 采访至此,我不禁再一次端详起眼前的鄞荣源:方脸,浓眉。坐在办公桌前,那从容的谈吐、沉稳的手势,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像是一位威仪凛然的将军,但一笑起来,却又显得那么随和与亲切,那么善良与质朴…… 我不知道我的这一直觉是否准确无误。但我可以列举如下实例作佐证—— 80年代末,鄞荣源前往辽宁考察,想看看那里有没有什么生意好做。不想,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想做的生意没做成,却触发了鄞荣源的另一根脑神经:那里的人太纯朴了,那里的人太穷了,那里的医疗条件太差了……于是,鄞荣源“一掷千金”:先后捐款300多万元,为辽宁省西丰县建了一座医院。当地人民感于他的恩德,不管他同意与否,将医院命名为“荣源爱国医院”…… 1990年初,鄞荣源为家乡金井镇曾坑村捐建村委会大楼,在晋江成为全市的首例。嗣后,购置了一部奔驰700型的轿车赠送给镇政府。此外,还捐建晋江侨联大厦、泰宁县中心幼儿园,并多次捐款捐物给镇侨联和曾坑学校…… 1992年,晋江机场筹建时,鄞荣源认捐了50万元人民币,并最先将认捐款交付筹建单位…… 1997年,在省政协会议期间,鄞荣源向省里建议:组织有关人员到广东参观考察,以学习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新一轮创业的宝贵经验。建议得到采纳后,考察团成行之时(先后两批),鄞荣源放下自己手上的生意,特地跑往广东,带着考察团在自己熟悉的中山市一带,逐个乡镇、逐家企业地转…… 1998年2月,鄞荣源还以个人的名义(所有费用都由他支付),邀请了一批(共12人)加拿大的华侨到福建观光访问。 这,又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一次,鄞荣源到加拿大洽谈生意。无意中,从一位商界朋友的嘴里,知道了这样的一个情况:在温哥华,有几位从没到过大陆的华侨,想到大陆投资,却又很是踌躇。鄞荣源忙细问原因。那朋友说:这些人,多是温哥华侨界工商界的头面人物呢!之所以踌躇,原因有三:一是这些人原来都在台湾;二是他们年轻时都曾在政界任职;三是从没到过大陆,对大陆极为陌生。鄞荣源听了,好一阵感慨,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促成他们的大陆之行! 于是,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鄞荣源四处奔波,终于征得了国内有关部门的许可,并以个人的名义,毅然地向他们发出了热情的邀请。紧接着,又自始至终,亲自为他们当起了向导…… 又花时间又花钱,个人丁点的好处也没有,鄞荣源如此热衷地去做这样的“傻事”,有些人表示费解,鄞荣源全然不当一回事。 那么,做这样的“傻事”,鄞荣源凭的是什么? 是那颗拳拳的中国心! 现在,令鄞荣源深感喜慰的是:在那批加拿大的华侨中,目前已经有人到晋江金井做起了闽台生意…… 鄞荣源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在商又不仅仅言商、在商又常常不言商的人。正是因了这样的一种缘故,使得他在商场如战场的澳门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熠闪出了自己心灵的特有的光亮…… 当然,在商又不仅仅言商、在商又常常不言商的人,依然可以成就辉煌的事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鄞荣源在澳门、香港、加拿大、福建等地,已经拥有了多家自己的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公用事业、房地产、商贸等诸多方面……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扯起了家庭的有关话题。 鄞荣源神采飞扬,将贤慧的妻子和三个正在发奋攻书的孩子作了一番详细的描述。最后说:澳门回归在即,就希望三个孩子都能学有所成,将来好为澳门建设更加辉煌美好的未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心愿! 鄞荣源,我们为您的这一心愿致以衷心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