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岁的潘伟民,早已是澳门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年青人血气方刚,一朝春风得意,往往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让多少上了年纪的人不寒而栗退避三舍。潘伟民绝对不是这种人。他是全国青联委员,又兼任澳门福建总商会副会长、福建同乡总会副会长以及澳门福建学校校董等社团职务。衔头不少,但他谦逊、平和、低调,不喜欢高谈阔论,不喜欢宣传自己,把名利看得很淡。他认为跟那些事业发达的大老总们相比,自己还差十万八千里,没有一点值得骄傲自满的资格和理由。
潘伟民字斟句酌地说,他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靠的是勤奋,是勤劳,是勤思考。
“勤奋,勤劳,勤思考”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1
潘伟民祖籍南安罗东(现为乐峰镇)。罗东,俗称小罗溪,南面与梅山接壤,土地平坦;西北与向阳为邻,层峦叠嶂;东南与洛江罗溪(俗称大罗溪)连接,以山为界。潘伟民的家乡,就在狮子山东麓乐峰一带,严格说是小山区了。在他小时候就随父母离开家乡到国立华侨大学生活。父母都是学校职工,他们非常尽职,一心扑在工作上。到食堂蒸饭,父亲总得早早去,生怕上班迟到挨批评;穿脏了的衣服,母亲总得起早摸黑洗,担心占用上班时间让同事说闲话。
潘伟民是家中老大,惟一的男孩子。他非常懂事,经常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他学洗衣服,起初,衣服没上肥皂;或该上肥皂的地方没上肥皂,洗不干净,汗渍还在,污垢还在。母亲见状,心疼地说:“傻孩子,这是大人干的活,你不会。”少年潘伟民一副成年人气概:“再过几年我就是大人了。”他坚持要洗。母亲只好迁就:“好好,就洗你自己的内衣、短裤。”
潘伟民到食堂蒸饭也出了不少“笑话”,让同学哭笑不得。有时,蒸饭的水放少了,饭没蒸熟,不能吃;有时,蒸饭的水放多了,饭蒸得太烂,不好吃。父亲示范给他看。他就用铅笔偷偷在饭盒内做记号,久而久之,记号消失了,放水的比例已牢记在脑海里。
少年潘伟民在父母亲的呵护、指点下,终于学会了洗衣、蒸饭这些简单的家务。邻居阿姨叔叔看见了,纷纷夸奖:“这孩子又懂事又勤快,将来肯定有出息。”
潘伟民说:“其实我学到的不仅是洗衣蒸饭,而是从小就学到了人生最需要掌握、最起码的能力——自立。”
2
少年潘伟民学习勤奋也是老师、同学公认的。他上学比人家早,放学比人家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放学,同学们就飞也似的跑回去,而他还拖住科任老师不放,问这问那,课堂上没听清楚的,他及时请教;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有疑问的,他及时提出。有一天中午,老师不厌其烦地讲,他聚精会神地听。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等到许多同学又来上学了,他和老师才发现其时已经下午一点多了。他尴尬地向老师说了声“再见”,就跑到食堂拿饭。食堂早已关门,只有“铁将军”无情地把守着。
回到家里,父母以为潘伟民是被老师留下的,怕伤他的自尊心,没有多问。后来听说那天老师也没吃午饭,下午仍然坚持上课。他后悔极了,好几次向老师赔不是,好几天放学后不敢再留下来请教老师。老师知道后,和蔼地说:“没事,不就少吃一餐吗?你尽管来问。”
3
1980年初,潘伟民获准到澳门定居。一年后,他经人介绍到新加坡,在建筑行业打工。当建筑工,工作很辛苦,体力消耗大,技术难度高。许多人不愿意干。年青的潘伟民不但愿意干,而且勤奋干。工头叫干啥,他就啥都干。脏活、累活,别人推来推去,他从不计较,主动承担。工友说他傻乎乎的,“这又不是在内地,将来可以评上先进什么的。”他心里说,你们才傻呢!这正是磨炼意志、学习技术的好机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出境的那一天起,他就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绝对不能再过像内地那样的穷日子。
“穷则思变。”毛泽东的名言几亿人读过,但如何理解却不尽相同。潘伟民认为,穷就必然受苦,甘愿穷就会一直苦下去,甚至苦一辈子,苦几代人;想改变穷,也会有苦,但这苦是暂时的,可能1年、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来总会改变。正如人们常说的,苦尽甘来。
为了这个笔划并不多的“甘”字,18岁的潘伟民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代价。他出生于农村却从来没有参加过像现在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初出国境,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他想家,想祖母,想父母亲,想年少的妹妹们。他是长子,为了妹妹,为了父母亲,为了祖母,他只能干,好好干,别无选择。他工作很勤奋,用心学习建筑技术,工友们下班了,他仍在工地上琢磨,边思考,边干起来。他也用心记住建筑材料的配置,如1平方米建筑面积需要多少钢筋、多少水泥、多少沙子、多少小石子;又如混凝土中,沙、小石子、水泥的比例,如何搭配才最坚硬结实。此外,他还千方百计地和推土机、掘土机的驾驶员搞好关系,寻找机会学习驾驶技术。
“多掌握一门技术,生活就多一份保障。”潘伟民如是说。他指出,国外的生活再苦也比内地强。80年代中期,内地建筑行业还是以肩扛手提为主,新加坡则已经半机械化或者机械化了。工人流的汗比内地少,付出的劳动代价比内地低。即使住的工棚,也比内地平民百姓的房子好几倍。这样的条件,潘伟民知足了。
潘伟民总是忘不了他的摇篮血迹。
六七十年代的罗东,还是个穷地方。在潘伟民的记忆里,那里的农民吃的是有限的粗粮,如地瓜之类,经常填不饱肚子;住的是又低又小又破旧的简陋房子,刮风下雨时,常要遭殃。有的人家“茅飞渡江洒江郊”,有的人家“床头屋漏无干处”。后来,潘伟民和父母住在华侨大学。他觉得这里楼房好漂亮,环境好舒适。他当时就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将来要做个建筑师,建造广厦千万间,好让像穷苦的父老乡亲们那样的人家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幼小心灵的美丽憧憬对弱冠之龄的潘伟民产生深刻的影响。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小时候的理想。
4
5年后,娴熟掌握建筑技术的潘伟民回到澳门,着手规划、实践他心中的事业蓝图。其时,澳门的发展势头很猛,潘伟民不失时机,创办伟兴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经营建筑材料。春华秋实,5年的建筑生涯给了勤学习、勤工作、勤思考的潘伟民以丰厚的回报,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对建材市场了如指掌,他对经营方法也略知一二。生意做得很顺利。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潘伟民是个有心人。他不是为经营而经营。他在经营建筑材料的同时,经常读书、看报、看电视,掌握房地产信息;并通过和房地产商打交道,旁敲侧击地了解房地产开发的有关情况。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几年后,又一个新的构思在潘伟民的脑海中定型了:参与房地产开发。
“做生意不能凭空想象。”潘伟民最讲求脚踏实地,他想要做的事情都是力所能及的,他决不做那些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房地产开发中的一些主要环节,如,建筑材料采购,他比其他开发商了解市场;工程现场施工,他比其他开发商轻车熟路。“成本相对较低,质量又相对较好,效益当然理想。”精明强干的潘伟民搞房地产开发屡屡告捷,他尝到比经营建筑材料略胜几筹的甜头。
潘伟民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想自己还可以更上一层楼,但又深知自己知识有限阅历太浅。要解决这一矛盾,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给头脑“充电”。公务繁忙之余,他就坐在办公室里学英语。英语是世界上比较普及的语言,有不少经典著作、专业教科书是英文版的。要啃下这些“骨头”,要直接用英语与外国客商打交道、洽谈生意,不学英语不行。他给自己定了学习指标:每天工作之余要背几个专业术语的单词,学几句对话;晚上要看一段英语版电视剧。现在,他基本上能阅读一般的英语书籍,也能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潘伟民学习的内容大都与建筑有关。他认为,学习的方法应该多样。既要坐下来读,也要走出去看,把学习理论与注重实践结合起来。他四处参观、学习、考察。泰国、柬埔寨、新加坡、纽约、罗马、东京、巴黎、渥太华、悉尼……这些地方他都去过。别以为年轻的企业家追求时髦喜好域外风光异国情调。他每到一处,不是进咖啡厅消磨时光、逛酒楼寻欢作乐,而是漫步在大街上,特别是闹市区里,认真寻找“猎物”——有特色的楼群、别墅。古代庙宇,现代高楼,他都一一细细品味。凡能收集到的资料,他都一件不漏地放进行李袋里;凡有借鉴价值的建筑物,他都全部摄入照相机。人家出国轻轻松松玩个痛快,回来也轻轻松松两手空空;他出国考察马不停蹄,脚勤、眼勤、手也勤,归来行囊沉重收获颇丰,有文字资料,有相片胶卷,还有那满脑子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物的构造与特色。
潘伟民办公室的书柜里,陈列着一排排资料册。这些都是他每次出国回来后归类整理而成的珍贵资料。每一本都有序号和内容名称。他随意抽出一本,随意翻开,“这是吴哥古建筑,这是巴黎圣母院,这是罗马教堂,这是纽约摩天大楼,这是新加坡别墅区……”他一边翻,一边画龙点睛式地讲解这些建筑的独到之处。他指出,社会越发达,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现代的不一定就是美,时髦的也不一定是美。美是有层次的。美可以营造一种氛围,从而影响顾客的心理。他认为,美国、英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建筑业不一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它们经济发达科技发展,设计思路时时更新,偶尔给世人一个惊奇。这就值得学习,值得借鉴。他觉得,“磨刀不误砍柴工”,对有关资料加以收集、整理、汇总、分析、比较、判别,可以使自己的设计思路更宽,设计方案更臻于完美。
看来,潘伟民是想在建筑方面干出一番事业来。有志者事竟成,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一句话很适宜于他:“士可辱不可夺志。”商场如战场,斗志很重要。近几年,澳门房地产呈滑坡之势,他仍坚守阵地,雄心依旧。他的公司仍以开发房地产为主。
胆识兼备,这正是潘伟民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公司搞房地产开发,实行设计、施工、材料一条龙,成本控制得住。”潘伟民很坦然,“做一件事情,不能见风使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很正常的。人家上你也上,人家下你也下,那怎么行?要有自信心。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潘伟民好大的气魄啊!他不讲就不讲,一讲就惊天动地。
澳门新口岸、南湾的不少住宅楼群是潘伟民的公司开发、承建的。从远处看,这些住宅楼群的外观与其他公司开发的住宅群没有多大区别。但走入其中,你就会发现,楼与楼之间留下了不少空间,有草坪,有绿篱。草长莺飞,空气清新,感觉就是不一样。
“环境不舒适,顾客就不问津。”潘伟民深有体会,“新加坡城市建筑设计没有千篇一律,泉州华侨大学的建筑也很有特点。但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绿地面积大,环境优美。”
潘伟民在新加坡工作了5年,从事的又是建筑业,对那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从小在华侨大学生活,对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格外留恋。华侨大学是60年代初期创办的。那里的楼群有一部分是那个时候建造的。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在建材选择上下了功夫,大胆利用当地丰富的花岗岩,既美观又大方。当然,潘伟民最欣赏的还是华大校园里那一排排井然有序的花草树木,那一块块生意盎然的绿色草地。他诚恳地说,内地每年都有一个植树节,种了不少树,可以说是绿化了,但没美化,草坪太少,绿地面积不大。华侨大学既绿化,又美化,是内地不可多得的典范,我搞房地产开发,从中受到不少启示。
或许是因为5年建筑实践使然,潘伟民倾注心血,并且得心应手的还是经营建筑材料。澳门各房地产公司所需要的建筑材料,有百分之八九十是从他的建材公司购买的,其中,水泥市场为该公司垄断。他的公司,大众化的沙、土、砖、灰等材料一应俱全,高档的浴盆、浴缸等装饰材料也不拘一格。他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参观公司的样品展示厅。到处是琳琅满目的进口货,到处是难得一见的昂贵品。看一看出厂地,有意大利的、日本的、韩国的,也有台湾的……他告诉我们,哪里有最新产品研制成功、成批生产,他的公司就派人马上前往定货、采购。他觉得企业经营者要摒弃小农意识,价格昂贵无所谓,关键是顾客喜欢不喜欢。
“顾客就是上帝。”潘伟民心里想的嘴上说的也是这句话。
5
经营建筑材料及开发房地产,这是潘伟民谈得最多的。可奇怪的是,他送给我的名片却赫然印着:潘氏兄弟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从去年起,潘伟民又创办了一个生产玩具的公司,力求多面发展。
他在挑战自我。
尽管玩具与建材、房地产风马牛不相及,但潘伟民看上玩具业,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他公司的建材经销、房地产开发基本上局限在澳门本土,他很想有朝一日也到内地发展。生产玩具是他脑子里酝酿已久的事了。他知道,西方的玩具业发展比较早,品种齐全,应有尽有,但市场趋向饱和。而内地则不一样,到内地经销儿童玩具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内地的玩具业刚刚兴起且水平不高,品种单一,适应不了市场需求。二是内地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多,“儿皇帝”多,当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但总不能也让两三岁的婴儿进幼儿园读书。怎么办呢?家长们在想,商人们也在想。玩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这正是商人的初衷,也是家长求之不得的。三是澳门地理位置独特,生产玩具成本比西方厂家低,运输也比西方经销商方便。
潘伟民胸有成竹,棋高一着。
潘伟民熟悉的是建筑业,什么时候又生产起玩具来?
“我对玩具生产一窍不通,但这无关紧要。我有这方面的技术力量。”潘伟民很坦诚,“刘邦不懂得指挥士兵打仗,但他会指挥带领士兵打仗的将领。”
潘伟民用人不疑。公司聘任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都来自五湖四海,没有“八旗子弟”,没有“嫡系部队”。人家有本事,就大胆地、放心地让人家去做。管他什么地方人,管他什么性格,管他什么嗜好,只要他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公司创造财富,就行!别的,不必过问,八小时以外是他的自由。公司招收工人,注重实践,文化程度排在其次。有实践经验,胜任本职的,不是大学生也可以;没有真才实学,又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也不要。
潘伟民认为,董事长是总揽大局的,是掌航人,只管大方向,其他的事让别人去做。他反对事必躬亲。人又不是万能的,哪有可能样样都行,哪有必要什么都做。他主张,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否则,疲于奔命,有伤身体;而且,吃力不讨好,下属的才干得不到充分发挥,心里会有怨气,工作会不尽力,还可能会一走了之。
潘伟民最忌家庭式的经营管理。家里人一个都不插手公司事务,亲戚朋友也一个不聘用。他说,用了自己人,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又会使公司的路子越走越窄;不用自己人,自由、方便,可用就用,不可用就不用,选择余地大。
潘伟民的管理方法、经营之道自成一套。他当董事长,又潇洒,又轻松。上班时间,公司的事该他处理就处理,别的事他一概不管;下班以后,不谈公司的事,有问题找总经理或经办人员,由他们全权处理。他到国外学习、考察十天半个月,一点也不必牵挂公司事务,因为他手下有一个精明强干、步调一致的群体。
6
事业有成的潘伟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南安人,他最念念不忘的还是他少年时代生活过的故乡——那狮子山脚下的大山村——
乐峰炉中村,那拥抱东、西两溪的大县——南安。1993年,在南安撤县建市的大喜日子里,潘伟民率先捐赠100万元人民币以示祝贺。其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南安人还不认识捐赠者为何乡人氏,后来一睹风采,人们才惊异地发现竟是一个风度翩翩、气质不凡的年青人。1996年底,潘伟民又捐资10万元人民币,设立南安市伟民青少年发展基金,用以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青年。
当然,潘伟民的捐赠不仅仅这些,也不仅仅在南安。据闻,他在内地投资办企业的地方也有捐赠,如在广东顺德捐资100万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小小的举动可以折射一个人的高贵品格。
“好人一生平安。”早在6年前,南安市一位领导就代表130万南安人民由衷地祝愿这位年青的企业家事业发达,如日方升!
这也是笔者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