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立,小名经镖,又名敬诚、少东。晋江石龟许厝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祖父许逊碑,早年在香港开设泉馨客栈,后客栈由许立之父许志床、二叔许志楚管理。许立2岁时,生母施乌甘病故。他8岁入私塾,9岁转毓彬小学读书。民国6年(1917)随继母和大妹到香港与父团聚。翌年入香港育才书院读书,民国10年转圣保罗书院。
民国11年,香港爆发海员大罢工。许立围绕罢工事件同客栈的雇员、参加罢工的海员、同学和老师展开讨论。他找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的书籍阅读,以求对疑问的解答,因而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从此,他对工人运动更加兴趣盎然,同时开始革命道路的探索。
民国14年,许立到菲律宾谋生,做职员,当教员。国内“五卅”运动的消息传到菲律宾,他立即抓住这一时机,发起组织华侨工人协会,动员爱国华侨支援上海工人、学生和全国人民广泛参加的“五卅”运动。
1926年秋,林星秋在菲律宾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支部,许立被吸收加入团组织,并成为团的领导骨干。
1927年4月,国共合作受到破坏,许立联合广大爱国华侨,愤怒声讨背叛孙中山遗训的反革命政变。就在这个时候,李炳祥(又名李永孝,当过苏联顾问的英文翻译)在国内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避居菲律宾,同许立共同建立华侨工会,并同菲律宾工会取得联系。
1928年,吕宋岛南部南甘马仁华英学校校长李陵(团员)病休,许立代理校长职务,同时在该区开展工作,建立共青团和工人协会的组织。同年年底,许立回到马尼拉参加菲律宾总工会和华侨工人协会的联席会议,会议期间发表联合宣言。
1929年春,许立以“华侨总工会”名义,发动几次罢工。工人运动开展很快。1929年夏,许立参加泛太平洋职工代表大会,在会上结识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会议期间,许立向中共中央请示建党的问题,中央委托代表团成员罗登贤和他接谈。谈话之后,经罗登贤介绍,许立同中国代表团团长项英和主持会议的国际代表乔治·哈地会见,由许立当面请示。中央认为,如果时机成熟,可以把适合做党务工作的团员分出来成立党组织。
1930年1月,许立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刘少奇领导下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过组织生活,留在“全总”做党团资料工作。4月,许立代表菲律宾工会同中国工会代表团(团长刘少奇)到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任亚洲代表学习班的班长。在苏联住了半年,10月经上海返回菲律宾。
回到菲律宾,许立积极协助菲律宾总工会负责人伊凡吉里斯达筹建菲律宾共产党(简称“菲共”)。菲共初建时成立三人领导小组,许立是三人之一,伊凡吉里斯达为第一任总书记。
1933年初,菲共在印尼爪哇建立一个新的支部,许立奉派前往协助工作,公开身分是玛琅中华学校教员。后因支部书记张希石被捕叛变,许立在返回菲律宾途中被截捕,在泗水关押4个多月,受审10多次,但因得不到证据,10月间被荷兰殖民政府驱逐出境,遣送回国。
许立回国途经香港,趁旅客上下船秩序混乱之际,从窗口爬到接客小艇上脱走。他对香港地形熟悉,因而很快脱险。那时正值十九路军入闽,许立潜回家乡,在震瑶小学任教,得到校长许志猛掩护,并由郑延年介绍到泉州找晋、南、永的特委尹利东(尹林平)等。这时旅居印尼爪哇的爪哇新支部党员洪雪立也从香港脱险回泉州,在晋、南、永一带活动,到许厝与许立接上联系。许立于是就留在晋江参加地下工作。
民国23年(1934),许立转到龙湖亭晓新小学任教。他组织前港遵道小学和震瑶小学师生合演文明戏,进行革命宣传。
1935年秋,许立再往菲律宾,协助杨静桐开办洪光学校。他除教书外,还担任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简称“劳联”)的顾问。他团结华侨各界人士,先后协助组织成立“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援会”、“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分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立团结各界华侨成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并和在香港的中共领导人廖承志联系,互相配合,创办《建国报》,由许立负责发行。此外还创办建国中学、民族夜校和国防剧社,多次组织华侨青年到解放区学习和参军,他还把儿子许呈伟送回祖国参加新四军。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许立带领劳联会干部、群众300多人撤出马尼拉,转到中吕宋岛四省组织农会(时会员达8万多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1942年2月,许立同菲律宾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在树林里举行中吕宋局扩大会议,决定学习中国的经验,发动党员和群众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许立任“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主席。3月“菲律宾人民抗日军”正式成立,许立当顾问。5月,“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在中吕宋岛建立。“华支”是许立亲自创立的武装队伍,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一直战斗到日本投降。
1945-1946年,许立历任菲律宾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菲共军委委员。他还以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负责人名义,在华侨上层人物中开展抗战工作。后因国内革命需要回国。
1946年9月,许立由菲律宾回到香港,在香港参加了3个月的整风学习。后在中共华南分局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兄弟党联络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
民国37年(1948)9月,许立奉命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当晚周恩来副主席接见他,介绍他到中央统战部找李维汉,并安排任研究组组长。
北京解放后,许立随同中央机关入城,担任统战部第三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后又担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副校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联部党委书记、机关党组组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许立因为反对林彪而被诬蔑为“三反分子”,遭受批斗。其后,他写一份报告给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请中央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乱批斗的错误。这份报告落到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康生的手里,未几即遭受更残酷的批斗。但他大义凛然,据理力争。
1968年5月,康生一伙竟编造一个所谓“美蒋特务集团”,“从菲律宾潜入我国”,胡说许立是这个集团的“总头目”,许多战友被牵连。此时许立年老体衰,还被强迫到“五七干校”劳动,而且克扣他的工资,没收他的存款。他在病中前后写了18封长信,约10万多字,叙述他的生平,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他和战友的革命经历。
1971年8月20日,许立含冤去世。翌年,周恩来根据归国华侨的反映和受害家属的申诉,指示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许立得到彻底平反。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许立举行隆重的追悼会,邓小平、李先念、耿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了花圈。中联部负责人李一氓致悼词,悼词充分肯定许立是“无产阶级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