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颠,不知其名字,不知其生卒年月,《晋江县志》《泉州府志》等有关地方志书均不见他的传略。仅知他是福建省晋江人,生活在唐末,是一个关心世道的方士。他住过灵源山,也住过泉山(现在清源山弥陀岩)。
《全唐诗》卷六百八十,就有韩偓《赠吴颠尊师》诗云——
饮酒经何代,休粮度此生。
迹应常自浼,颠亦强为名。
道若千钧重,身如一羽轻。
毫厘分象纬,袒跣揖公卿①。
狗窦号光逸,渔阳裸祢衡。
笑雷冬蛰震,岩电夜珠明。
月魄侵簪冷②,江光逼屐清③。
半酣思救世,一手拟扶倾。
击地嗟衰俗,看天贮不平。
自缘怀气义,可是计烹亨。
议论通三教,年颜称五更。
老狂人不厌,密行鬼应惊。
未识心相许,开襟语便诚。
伊余常仗议,愿拜十年兄。
此诗标明为“丙寅年作”。如此算来,当是在唐末昭宣帝李柷天祐三年丙寅(906年)。这年,韩偓才刚刚入闽不久。也就是说,韩偓来泉州的时候,在泉山(即清源山弥陀岩)便遇到住在泉山寺(?)的这位“道若千钧重,身如一羽轻”的方士吴颠。两人一见如故,倾怀谈心。只见吴颠他“半酣思救世,一手拟扶倾”的颠态。
韩偓诗题上用“尊师”,分明是对吴颠这位谈得来的方士道人的敬称。
应该说,吴颠不癫,他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黎民百姓在乱离中的疾苦。世俗衰败,是非混淆不清,下层人民任人左右,一谈到这些现实情况,怎不使他“击地嗟衰俗,看天贮不平”呢!也许,这就是吴颠名字的来由。
在《全唐诗》卷七百四“黄滔”卷中,我们又发现黄滔有《赠怀光上人》诗云——
谢城还拥入,师以接人劳。
过午休斋惯,离经吐论高。
顶寒拳素发,珠锐走红绦。
终忆泉山寺,听猿看海涛。
从这首诗中不难发现“泉山寺”属佛门,住持者是“怀光上人”。
按“上人”应该是对僧人的尊称,佛家谓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
是不是在唐末时候,佛家与道家方士可以“和平共处”?抑或吴颠在泉山寺与韩偓倾怀,是偶然缘遇?有待今后在资料上有进一步的发现。
①,一作谒。
②魄,一作滑。 簪,一作檐。
③逼,一作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