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孝宽,字孟绰(见《泉州府志》、《龙山曾氏族谱》手写本),一曰字令绰(见《宋史》),一曰字公绰(见《宋诗纪事》),福建晋江人。祖父曾会(榜眼),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楚国公;父亲曾公亮(曾会的次子),太师太傅太保英国公,进昭文殿大学士,左右丞相,封鲁国公,谥宣靖。曾孝宽执政时,曾公亮尚奉诏迎养西府,时人荣之“父子两府相见”(即丞相为东府,枢密院为西府);兄曾孝宗(朝奉大夫,尚书屯田员外郎军器少监,赠金紫光禄大夫);弟曾孝纯(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进少师);从弟曾孝广(少师户部尚书兼显谟阁直学士);从弟曾孝蕴(少师刑部尚书兼龙图阁学士);从弟曾孝序(资政殿大学士兼显漠阁直学士)。
曾孝宽赐同进士出身(三甲),初授鏁过省使,接着选知咸化县(《晋江县志》误为“咸平县——笔者注),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又知郑州及永兴军。人为虞部郎中,知审官东院、判刑部,进枢密直学士。
神宗熙宁五年壬子(1072年),迁曾孝宽为枢密都承旨,《宋史·曾孝宽》传载:“承旨用文臣,自孝宽始”。不久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
神宗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闰正月已亥,丁父(宰相曾公亮)忧,罢签书枢密院事。同年五月,神宗起复曾孝宽枢密直学士、起居舍人、签书本院事。曾孝宽因丁父忧,乞终丧,承恩许之,给半俸,曾孝宽婉辞,神宗皇帝从之。
元丰三年庚申(1080年)三月,曾孝宽除丧,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九月知陈州,继后升安福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赐金鱼袋,晋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右丞相,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封秦国公。
曾孝宽出身于相门,在为官上继承着他父亲曾公亮的优秀品德,严格要求自己,不混入臣僚之中那些是是非非的争吵。他关心黎民疾苦,凡事注意调查研究。在他出知咸化县的时候,“民诣府诉雨伤麦,府以为妄,杖之。”曾孝宽觉得这样办事太马虎草率,便自己“躬行田,辨其实。”然后把情况向朝廷反映,从而获“得蠲赋”。百姓感其德,无不加额以颂。
在支持王安石的“保甲法”上,曾孝宽也不会盲目执行。神宗熙宁初,王安石变募兵而行保甲。至三年(1070年)十二月,“始联比其民以相保任。乃诏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见《宋史》兵六《保甲》),全面推行保甲法。当时首先碰到的难题是“故老大臣皆以为不便……”还有“民相惊言且籍为兵”,给新法执行上带来障碍。作为下级官员的曾孝宽,一方面“榜十七县,揭赏告捕扇惑者”,另一方面他并不唯命是从,昏昏噩噩作傀儡,而是从得来的消息,积极向上面反映:“民有斩指诉保甲者”。经过调查取证,才发觉“乃民因木误斩指”,有心人从中制造蜚语,抵制新法推行。
这个时候,西陲边警频频,夏主秉常大举入寇,环庆路烽烟遍地。神宗皇帝一方面屯兵置戍,一方面于熙宁元年戊申(1068年)降诏:“国家置兵以备战守……”在裁官冗之后,诏蔡挺、赵、郭逵诸帅讲求“八阵法”教阅阵图。当时臣僚所献的阵图很多,纸上谈兵,教人心眼撩乱。神宗皇帝对此说:“朕尝览近日臣僚所献阵图,皆妄相眩惑,无一可取。果按其说,则两敌相遇,必须遣使豫约战日,择宽平之地,夷阜塞壑,诛草伐木,如射圃教场,方可尽其法尔。以理推之,其不可用决矣……”
经过多方讨论准备后,于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命吕惠卿、曾孝宽比较三五结队法。”
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闰四月庚子(初九日),命龙图阁待制曾孝宽兼权河北路察访司事。这是因为曾孝宽在二月乙酉奏言:“庆历八年,尝诏河北州军,坊郭第三等,乡村第二等,每户养被甲马一匹,以备非时官买,乞检令施行。”神宗皇帝从他的奏言,户马法也始于此(见《续资治通鉴》卷第71)。
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八月,“令曾孝宽视教营阵,大阅八军阵于荆家陂……”(见《宋史》兵九)。
这时契丹遣使争伐北地。神宗皇帝即命曾孝宽前往河东视察。曾孝宽冒风冲寒,不敢疏忽,认真勘踏边界一草一木,了解北境一带还没被侵犯,回朝即将情况如实奏上,说:“国家所以待外者,恩与信也。恩不可使滥,信不可使失。苟细事不较,将有大于此者,宜如故便……”
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十二月壬寅,曾孝宽签书枢密院事(自龙图阁直学士、起居舍人兼枢密都承旨、同郡牧使迁枢密直学士除),其制曰——
朕总四海之重,机务日丛于前。其与之参断国论、图回安危者,惟是一二枢机之臣。则选用之际,其可以不重乎!具官曾孝宽明智而不流,庄重以有守。学足以通古今之要,材足以拨中外之烦。向繇记言,入承密旨。而能以协恭为节,以济敏为功。经营一方,则惠泽有及于物,朝夕便坐,则献纳有补于时。将畴尔庸,宜茂宠数。进参密直之地,登赞鸿枢之司。噫!邦之荣怀,得人惟重;武之张弛,以谋则安。往图忠嘉,以答扬朕之光显。休命。
曾孝宽在宦途上,很注意民族风情,重视中华文化。在出知郓州的时候,发现郓州孟子庙而无封爵,有损圣哲形象,心怀耿耿,立即具状向皇上奏请,于是得封邹国公,配享孔子庙,合理地疏导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源。
诗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曾孝宽虽然长期忙于军政大事,但也嗜爱风雅,这里为我们留下《史院席上奉和首相吴公元韵》——
御府朌醇酿,
君恩锡馂馀。
赐筵遵故事,
史重新书。
燕饮难偕此,
风流不伟欤。
素飨非所职,
愧附相君车。
按吴公即吴充,字冲卿,王安石女婿。自枢密使、检校太傅、行工部侍郎依前官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于熙宁九年丙辰(1076年)十月拜相,至元丰三年三月罢相。虽然他是王安石的女婿,其性谨密,持中立无私。所以曾孝宽对他很敬重,以诗和之。
曾孝宽娶状元、武信军节度使陈尧咨的孙女,封秦国太夫人;继娶赵氏,封万年郡君,晋魏国太夫人。生子二,长子曾诜(大司农少卿);次子曾诚(秘书少监,赠太子太师秦国公)。
曾孝宽享年六十六岁,崇祀泉州府学乡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