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蔡克廉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蔡克廉,字道卿,号可泉,福建晋江青阳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小少时候,与王慎中、梁怀仁(梁克家的裔孙)被时人并称为神童,又称为“三凤”。 明嘉靖七年戊子(1528年),蔡克廉才十八岁,中了举人。嘉靖八年己丑(1529年)联捷进士,同榜里人有庄一俊、黄光昇、庄用宾等多人。 蔡克廉初授户部主事,年纪太小,乞请改南。继后才调北刑部主事,升员外郎中。 在此之前,山西大同军叛,逮总督刘源清下狱,刑部谁也不敢出主意,因而把案件一直悬着未能解决。至蔡克廉主持刑部的时候,便拿出明朗的态度,说:“边镇大臣论死,以快叛卒,非国体也。且刘源清在此之前多有军功……”即请宥之。嘉靖皇帝觉得蔡克廉说的有道理,从其议,刘源清才得免死罪。 由于以宽宥建昌侯昌国公张延龄坐罪之故,蔡克廉被谪广德州同知,移庐州同知。后擢南京礼部主客郎中,出为贵州提学佥事。丁外艰,返乡守孝,服除之后,起补江西提学佥事,升广东提学副使。此间,两省仕人先后成进士者百十人,多为名臣,这与蔡克廉的提倡、奖掖人才,以及他的慧眼关系至切。 接着,蔡克廉被升为浙江右参政、江西按察使、右布政使,寻擢为操江佥都御史。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年),倭寇骚扰太仓城。时,蔡克廉驻苏,立即星驰入州城,乘堞冒矢石,督将士固守。并用飞炮反击,杀贼三十余人。 旋抚江西,升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问题,于是疏陈“漕政八事”。 蔡克廉入为户部右侍郎,不多久,转左侍郎。当要晋升他为户部尚书时,他不贪慕禄位,“辞北乞改南”,时年四十九岁,卧病邸中。 这个时候,嘉靖皇帝荒政,严嵩专权,连兵部侍郎、东南七省总督胡宗宪也献白龟、芝草以媚上,小人纷纷巴结;一班正直君子,诸如张经、杨继盛、沈束、俞大猷、海瑞……不是系狱、戮杀,就是坐贬谪戍。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年)春二月。南京振武营兵变。原来这“振武营”的兵,素来骄惯,什么都要占便宜。总督粮储的侍郎黄懋官,稍稍裁折他们的饷银,于是被戮杀,并裸尸于市。事闻之后,只诛叛卒三人,而且这三人已是前死。如此,振武营的兵,便更加骄横。 作为南户部尚书的蔡克廉,也为这事被劾罢归。这天,蔡克廉游清源山,到“西岩”,想起和自己在少年时候被人称为“三凤”的王慎中、梁怀仁,忽然有感触,即写下一诗,云—— 二十年中念友生, 重游此地不胜情。 欲谈往事僧何在, 犹听高山磬自鸣。 晚迳也应憐旧迹, 春莺谁复听新声。 纵然学道诸缘静, 觉到西峰梦不成。 蔡克廉留下这诗,不久病卒。 史载:蔡克廉少年时候,与王慎中及俞大猷同学,受业于以学行鸣于当时的林福门下。他们三五少年学子,互相切磋,以文行相砥,为后来上进成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王慎中致力推崇唐宋散文,被称为“唐宋派”散文大家;俞大猷则一生戎马,兵间刀光血影五十年,历勋彪炳,为明朝赫赫名将;蔡克廉出与唐顺之、罗洪生、邹守益诸公往复讨论,卓然有志于道。于是“世人尽推其才”。但是宦路不平,风波暗伏,当他升为尚书时,立即“辞北改南”。 蔡克廉“辞北”是有原因的。当时宰执严嵩当国,加以拉拢。而蔡克廉心中明白,每以婉转推辞。朝中臣僚,不知其苦衷,便以此訾议他。 其实,当时蔡克廉为户部左侍郎的时候,尚书方缺。如果他一味想当官,何乐而不为耳!可是“吾与点也之意”,早在他心中植根了。 “吾与点也之意”是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年),蔡克廉巡抚江西的时候,在庐山“流芳涧”上游、白鹿洞书院进口处的一砥石上的题刻。 “吾与点也之意”出自《论语》。这一句子,说来有一段来历—— 有一天,子路、曾皙(点)、冉有、公西华四个人侍坐在孔子身边,回答老师提问的关于自己的志愿这一口试题目。子路抢先回答,冉有、公西华依序也作了回答。只是孔子对他们所答的问题并不十分满意,便回过头来,叫曾皙(点)回答。曾皙马上站起来,说:“我和他们三个人所具的志愿不同。”孔子对此加以鼓励,说:“怎么一定要相同呢?各言其志嘛!”曾皙听到老师一再鼓励,才道:“莫(莫与暮通)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了曾皙(点)这一朴实的回答,感叹地说:“吾与点也!”意思就是“我(孔子)与点(曾皙)心里所想的是一样的!” 孔子之所以“吾与点也!”就是因为他明白了曾皙(点)所回答的深层涵义。这一涵义,正如他在《易经·系传》上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奥! 这里,蔡克廉书刻“吾与点也之意”这句话,直觉地理解,当然是很清楚明白的。但是认真琢磨,觉得他引用孔子“吾与点也”这话的后面,加上“之意”两个字,便大有学问。这两个字的主旨,恐怕也带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含义吧! 可见,蔡克廉“乞改南”,是实践“吾与点也之意”也! 蔡克廉卒祀名宦乡贤。其子名蔡应,字子端,号心可,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进士,与李廷机(九我)、庄履明等里人同榜。历兵部、吏部,累官太常少卿,卒葬四十一都白叶乡,与父蔡克廉墓毗邻。 1999年,青阳蔡厝其裔在原晋江四十一都莲村山玉泉里发现一方残缺墓碑,推断蔡克廉卒后,朝廷曾遣命官来祭奠,兹录如下,以供考证—— 维万历二十年岁次壬辰冬十二月丁亥朔越十七日祭 □ 皇帝遣福建布政使司左参政胡心得 讫祭原任南京户部尚书蔡克廉并妻赠夫人留氏日惟 尔起泉郎……署致位留乡茂宣文武猷历践兵农之任 卓有丕绩著于先朝……峻望咸归……既还原秩仍锡 …… 蔡克廉其祠已废,而祠堂门口有一池,犹存,乡人以遗迹故,时至今日,仍呼其地为“蔡厝池”。府城立有“三省儒宗坊”、“尚书坊”亦均废。 蔡克廉祖父蔡宽,以孙贵,赐户部侍郎;父蔡祐(举人、教授),以子贵,累赠户部侍郎。 蔡克廉所著有《可泉集》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