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周天佐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周天佐,字宇弼(《明史》列传载“字子弼”),号迹山,谥忠愍,福建晋江人,父周琅,以子贵,封户部主事。 周天佐生于明朝武宗厚照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一月一日。小少时候,家庭穷困,发愤苦读,挟册吟诵,终日不知疲倦。入泮那年,写了一篇论《武王周公》(即《中庸》第十八章)文章,从国家大纲大目上赞美武王和周公的“达而孝”。文章开头便指出:“夫君如武王,相如周公,可谓尽人道之极矣………”他认为“武王之深心远虑,不在未有天下之前,而在既有天下之后……”论到辅相,则认为“周公之深识老谋,固在佐寡兄之艰难以开创,尤在辅嗣王之拮据以守成,使天下之人皆信而服之……”这篇文章,举堂堂之旗,正正之鼓,义蕴宏深,隐涵着他“达而孝”的献身精神。 少年时候,周天佐就很重德行修养,“与兄弟友;与人交,信而能敬。”对当世的“贤人志士,口讲神注,虽不能尽交,意常以为向”,甚至不畏路遥,趋往求教。在个人的生活上,总是“菲衣粝食”,从不奢侈。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周天佐二十五岁,一举便中了进士。他为官清正,任户部主事,始监草场,继督德州仓储,最后榷崇文门商税。这些职务,都是利权易染的部门,用现在的话说,是“肥缺”。可是他不贪不取,绝无所近,于是“会计当,出纳平,防范谨,勾稽详”。大文学王慎中在《户部主事周迹山公墓志铭》中,说他“如置玉涅中,渐而不入,其白皜如也!”所以,以清操闻于朝野。 周天佐在任官时,敢言人未敢言。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年)夏四月,九庙灾。嘉靖皇帝诏百官言时政得失,进行大鸣大放。一片赤胆忠心的周天佐以为皇帝真的想倾听朝臣的意见,便上书说: 陛下以宗庙灾变,痛自修省,许诸臣直言阙失,此转灾为祥之会也。乃今阙政不乏,而忠言未尽闻。盖示人以言,不若示人以政。求言之诏,示人以言耳!御史杨爵狱未解,是未示人以政也。国家置言官,以言为职。爵系狱数月,圣怒弥甚。一则曰小人,二则曰罪人。夫以尽言直谏为小人,则为缄默逢迎之君子不难也;以秉直纳忠为罪人,又孰不能为容悦顺之功臣哉?人君一喜一怒,上帝临之。陛下所以怒爵,果合于天心耶!爵身非木石,命且不测,万一溘先朝露,使诤臣饮恨,直士寒心,损圣德不细。愿旌爵忠,以风天下”。 这纸奏疏,全由杨爵直谏受廷杖入狱而发。按周天佐与杨爵,素昧平生,从无往来,一个六品户部主事,“无当世之责,而怀忧世之心;无正君之任,而愧衮职之阙,”所以言疏,出于忠心耳! 嘉靖皇帝这个时候,正沉迷于不死丹药,经年不视朝事,朝廷贿赂公行,邪佞日亲,诤臣日远。这么一种环境氛围,周天佐不是不知,也不是不晓,还是甘当“出头鸟”。 果然,嘉靖皇帝的“痛自修省”,纯是虚晃招牌。当他看到周天佐这纸奏疏,肝火上冲,“大怒”,把他向群众征求“直言阙失”的金言玉语抛到九霄云外,立即将周天佐“杖之六十”,并“下诏狱”之中。《明史》列传载:“天佐体素弱,不任楚。狱吏绝其饮食,不三日即死,年甫三十一。比尸出狱,曒日中,霄忽震,人皆失色……” 周天佐之死,朝野正人君子,无不为之叹惜,毗陵唐顺之,立即写书给他的好友王慎中,说:“不可使周君无传,子以文名世,周君又乡人也,子必勉之……”王慎中自然“奉唐君之教,不敢失”,为之写了一篇《户部主事周迹山公墓铭》。 经过千辛万苦,才从京都将尸送回故里,此时已经三年之后,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年)十一月十五日落土安葬。 这位历史上的忠义之臣,于死后二十六年的穆宗隆庆即位丁卯(1567年)才获得平反,赠光禄少卿;又待八十年后的熹宗“天启初”,才“谥忠愍”。 周天佐娶妻吴氏,生女三人。以兄周天正之子日暹过继为嗣。 周天佐短暂的一生,留下《周迹山奏疏》和《迹山遗文》等,不算丰厚,但却是极为难得的历史文化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