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间,笔者在《晋江文化丛书》的《晋江历史人物传》再版“跋”上十分乐观地说:“我们还是持着原来的希望,‘希望这个工作不是结束’。”
笔者之所以这样固执,是因为在“文革”风暴中连遭两次抄家。笔者的母亲不识一丁,没有文化,居然有眼光、有胆识,把一些重要书籍和多年积累的卡片资料,装入瓷瓮密封,赶夜避开“破四旧”队伍的目光,悄悄埋在废宅园中。于是让我们今天在爬格子职业上,有一支拐杖,如唐朝的欧阳詹、欧阳秬、潘存实……宋朝的曾氏诸贤、黄谨、谢希孟……明朝的苏琰、潘燕卿……清朝的吴鲁三代……都有赖那些卡片资料才能写成。也正是这样,让我们对这一工作的固执,更加固执。
郭永通先生读历史专业,在《晋江历史人物传》决定重版增加篇幅时,与我计划写第二辑,想不到很快完稿,一共写了欧阳、萧、潘、方、陈、刘、章、谢、吕、杨、黄、曾、蔡、高、石、董、林、丁、龚、朱、张、李、郭、邱、庄、洪、周、史、尤、吴、苏、赖、王、秦、郑、江、干、何、颜、施、许、叶、夏、孙等40余个姓氏,101位人物。
也许历史文化对海外华侨有相当吸引力,郭永通先生在侨务工作上与他的好友菲律宾晋江同乡会总会原理事长董光溪先生经常接触,倾盖而语,谈到晋江先贤事迹,胶漆相投,漫无边际,感到亲如一家,荣于华衮。董光溪先生涵养纯粹,觉得先贤人物风范可鉴,意义深远,即慷慨解囊,赞襄玉成,让这部《晋江历史人物传(二)》很快书成绣梓,爰及数语聊志雅尚,并致谢忱!
此间,我们还应该感谢文史界专家许在全先生,搁下自己的工作,审读拙稿,写了序言,其满口金诺,可敬可慕。
晋江的历史文化,蜚声中外,先贤的业绩风范,为海内外大家所敬佩,我们还抱着原来那希望,“希望这个工作不是结束!”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曾阅 郭永通
2001年8月于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