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哲,原名李扶西,笔名萧村、夏青峰、李子核、雁翎、扶峰等。1930年1月生,池店镇新店村人。曾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为第四代华侨。因在新、马华文中学任教期间,积极投身于反对殖民统治,1950年6月初被捕,关押于吡叻州怡保集中营,后被驱逐出境。
返回祖国后,考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经济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沈阳新型建材总厂任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至辽宁省计委经济研究所任处级研究员,后又担任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管理研究室副主任,对外经济研究室主任等职。高级经济师、研究员。是知名的东南亚经济和海外华侨华人经济专家。
现任辽宁省世贸组织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和总编辑,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亚太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为辽宁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归侨作家。
作者主攻经济研究,编著的《企业管理纲要》一书推广至全国同类企业。从80年代迄今,在《世界经济调研》、《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辽宁日报》、《深圳特区报》和香港《地平线》、新加坡《企业家》、马来西亚《工商世界》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经济论文300多篇,约130万字。
出版经济专著有:《辽东半岛——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合著)(国内首部介绍辽东半岛经济的论著,1988年8月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看香港经济》(1995年7月辽宁世贸组织咨询研究中心出版),《亚洲“四小龙”的崛起》(1990年6月辽宁省经济研究中心出版),《开窗看世界》(经济论文集,2000年8月香港南岛出版社出版)等。上述论著曾荣获辽宁省直机关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共辽宁省委统战部及辽宁省统战理论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辽宁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作者尚利用业余时间,对侨史进行研究。出版有:《当代华侨华人经济》(1991年6月辽宁省侨联出版),《战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变迁》(1998年10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海外华文文学札记》(2000年4月香港南岛出版社出版,列为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五)。《海外华社与统战工作》一文,获中共中央统战部及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会的二等奖。
作者自16岁在新加坡《星洲日报》发表处女作《末路》(短篇小说)和在新加坡《南侨日报》刊登《悼志雄兄》散文迄今,于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约有400多万字。早年在香港学文书店出版短篇小说集《国术师》和散文集《山芭散文》,香港赤道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椰子园里》。其中如小说《中秋》、《山芭》、《半天娘娘》和《国术师》等,散文《牛车夫》、《在木廊里》、《相命》和《扫墓》等,被选入《马华新文学大系(战后)》、《马华文学作品选读》、《新、马华文文学大系(战后)》和《新加坡共和国华文文学作品选(散文卷)》,或被选为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和新加坡华文中学的教材。著名新、马文学史家方修先生在其《战后马华文学发展史稿》一书中,曾指出萧村是战后初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年轻作家;陈贤茂教授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史》(新马卷)中,充分肯定作者对新马华文文学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作者在海内外华文报刊发表了200余篇文学作品。已出版有长篇小说《椰子肥豆蔻香》(1993年10月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集《侨乡人家》(1999年7月香港南岛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新加坡情思》(1990年10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出版),《马来恋歌》(1996年5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魂萦南洋》(2000年1月香港南岛出版社出版),随笔集《异国风情趣事》(1988年12月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其名录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等10多部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