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郑梦周(1920-1982)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郑梦周,笔名姚紫、黄槐、唐兮、上官秋、向阳戈、淳于旭、鲁明等。祖籍福建南安石井,1920年5月出生于安海镇兴胜境的一个医生家庭。1982年2月18日病逝于新加坡。 1941年任厦门《江声日报》副刊主编。1947年秋,针对国民党在上海“打虎”不成的事件,以“刑不上士大夫”为题,撰写一系列杂文,刺痛了当局而成为通缉对象。同年12月19日,从厦门搭乘客轮抵新加坡。 1949年3月,梦周以“姚紫”为笔名,在《南洋商报》发表中篇小说《秀子姑娘》。小说在报上连载后,受到普遍好评。同年5月出版单行本,3个月内再版3次,奠定了二战后在新马文坛的地位。不久,主编《南洋商报》、《南方晚报》副刊。所编栏目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独特风格而深受欢迎。其中“世纪路”栏目成了当今许多新马知名作家初涉文坛的园地。1951年,在《南洋商报》发表中篇小说《咖啡的诱惑》,再次轰动新马文坛。在小说中,梦周以侨民的眼光审视新马的现实社会,以圈内人的情感体验自己的创作对象。这一变化,促使新马小说的本地化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为厚实的基础上。不久,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把《咖啡的诱惑》搬上银幕。1965年11月推出中篇小说《窝浪拉里》。发表后即被译为英语登载于《伦敦》杂志。他塑造的“兰娜”的形象是海外华人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填空人物。1980年元旦新加坡《星州日报》以前所未有的四大版篇幅,发表梦周的一首长诗:《抛一把色子——低唱在八十年代的年槛》,震动了新马文艺界。 姚紫一生著作颇丰,自己结集出版的有:《秀子姑娘》(中篇小说,1949年)、《乌拉山之夜》(中篇小说,1950年)、《咖啡的诱惑》(中篇小说,1951年)、《马场女神》(短篇小说集,1952年)、《阎王沟》(中篇小说,1954年)、《带火者》(短篇小说,1955年)、《黑夜行》(杂文集,1959年)、《半夜灯前十年事》(中篇小说,1961年)、《情感的野马》(散文集,1963年)、《没有季节的秋天》(中篇小说,1963年)、《窝浪拉里》(中篇小说,1965年)、《萍水记》(短篇小说,1964年)、《西楚霸王项羽》(历史评论,1964年)。姚紫遗产信托人在1987年编辑出版姚紫的遗作集有:《新加坡传奇》(小说集)、《木桶鸭》(小说集)、《九月的原野》(小说集)、《潜龙记》(小说集)、《九月的风》(散文集)、《短长书》(杂文集)、《杂文,这支部队》(杂文集)、《夜歌》(新诗集)和《郑梦周诗词集》(旧诗词集)。 1982年,广州《当代文学》第2期头版刊载郑梦周的中篇小说《窝浪拉里》。1987年漓江出版社和鹭江出版社又推出姚紫的中篇小说集《咖啡的诱惑》,我省《台港文学选刊》转载小说集中的《新加坡传奇》。1993年《秀子姑娘》被收入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国内计有5所高院开设郑梦周文学创作的研究课题。1999年9月、10月《泉南文化》与《星光》分别刊载有关评介他的文章。 1981年夏,郑梦周以新加坡文艺研究会高级顾问的身份回国访问,为建立祖国和新加坡的文学交流桥梁尽心尽力。不料回新加坡不久,便溘然长逝。临终前,他把遗产交付信托人,成立“新加坡姚紫文学基金”。为纪念郑梦周对新马华文文学的杰出贡献,1997年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姚紫研究专集》。国内外专家学者指出:郑梦周是“新马华文作家中最有才华的作家”(杨越语);“在华文文学史上,应该占有一个光辉的位置”(陈贤茂语);“他的创作实践具有文学史的价值”(黄万华教授语);“他的精神,他的作品,是留给后代的丰厚的遗产,也是华文世界的共同财富”(陈贤茂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