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欧阳詹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晋江自建县以来,英才俊杰辈出,前后相望,灿若群星。唐代有开闽甲第的文学家欧阳詹;宋代有勋猷彪炳政绩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洪天锡,雄才大略的改革家吕惠卿,学问渊博的史学家吕夏卿,著名学者曾慥,诗人徐玑;明代有经术湛深的理学家陈琛,才华横溢的古文学家王慎中,立朝鲠直不畏权贵的名臣庄际昌、黄克缵,书法巨匠张瑞图,争风突浪、贾行海上的安平商人李寓西;清代有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施琅、吴英,独凛冰霜、廉介自持的“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中国目录学鼻祖、藏书家黄虞稷,东渡日本、弘扬佛学的高僧释木庵,励志笃学的科学家丁拱辰,医药家吴亦飞,农民起义领袖蔡俭,科举时代福建末科状元、教育家吴鲁,还有出类拔萃的著名回族诗人丁炜,史学家陈允锡,画家谢巩,金石学家陈棨仁,武术家蔡玉鸣等;清末至中华民国,有桂华山等一批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志士仁人,有董云阁、李子芳、沈尔七等一大批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各条战线的优秀人物,如林惠祥、卢金钗、蔡云腾、陈启紫、倪端仪、王兆惠等。晋江是著名的侨乡,台湾和香港、澳门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在“三胞”中,有爱国爱乡的陈清机、李清泉、释宏船等一大批海外华侨,有开发宝岛的施世榜、维护台湾主权的爱国志士蔡培火等晋江籍台湾同胞,有关心、支持祖国家乡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庄清泉等港澳同胞。还有千百年来在晋江任职、活动、生活过的,对晋江政治、经济、社会作过重大贡献,产生重大影响的外籍人士,如五代的陈洪进,宋代的朱熹父子,明末清初的郑成功、王承祖等。他们的道德、气节、政绩、学问、文章,各具特色,可风可范,可钦可敬。今选取其中佼佼者立传,以卒年为序,荟萃成编。 欧阳詹,字行周,唐天宝十四年(755)生于泉州晋江县潘湖(今池店乡潘湖村欧厝)。父曾任博罗县丞,早逝。詹自幼性喜恬静,不与一般儿童嬉戏。雅好观览河山景色,常常流连于水滨岩畔而忘返,每遇风月清晖,则长吟高啸,暮而居留。他勤学好问,遇有疑难问题,就虚心向人请教,学有所得,铭刻于心,怡然自乐,数年间学业大进,操笔属词,均人所未到。 泉州土地肥沃,山泉禽鱼富饶,虽有能通文书吏事者,亦不肯远仕北方。在此风气影响下,詹虽具文才,却无心科举功名,他与逸士罗山甫同隐潘湖,研究学问,又从灵源山道士蔡明浚学修炼之术。 唐建中初(780-781),故相常衮起为福建观察使。莅任后,倡导教育,奖掖文士。时泉州刺史薛播荐引詹会见常衮,常衮接见之后,大为惊异。詹有所作,辄加赞赏,目为芝英。此后,常衮每有观游宴集必与詹同行。由是詹头角崭露,文声腾于江淮,达于京师。 当此之时,詹经常与林蕰、林藻兄弟等士人往来于莆阳福平山。在“灵岩精舍”、“廷寿山别业”、晋江龙首山“妙峰堂”、清源山赐恩岩石洞,及其外祖母家(南安高盖山“白云书室”)、南安丰州孔子学、莲花峰,以及九日山延福寺等处,与入闽隐居山林的诗人秦系、故相姜公辅辈交游论文,咏吟酬唱,声名更为远播。 贞元二年(786),詹上京赴试。抵达长安后,为等待考期,数年之间,历游京师,周览秦川,探访殷墟,所到之处,均有佳作,如谒关龙逢墓而作《怀忠赋》,谒茂陵乃撰《吊汉武帝文》,访京师而有《曲江池记》。在此期间,广交名士俊杰,如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辈,并与韩愈结为至交。贞元八年,春闱开科,詹高中进士第二,贾榜首,韩愈居三,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诸名士联第同榜,皆天下英俊,故时人誉称为“龙虎榜”。闽中巍擢甲第自詹始。 是年五月,詹出都门荣归省亲,大光州闾,得到刺史席相的器重。 詹逗留泉州1年有余。九年正月饯裴参和于东湖,三月赴莆田吊孝子林攒,作《甘露述》,归为席相、姜公辅作《二公亭记》,纪念席相及挂冠隐居南安九日山的故相姜公辅。秋七月作《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九月作《北楼记》,又作《六曹都堂记》。六曹都堂建造于八年冬,刺史席相特留待詹为之作记。 九年秋冬返京师,十年应直言极谏试,没有录用,遂往西秦,同年回京师,十一年冬应宏词科,试题为“片言折狱论”。詹反对把“片言折狱”作为美政,认为“以斯折狱”,小则严刑拷打,肌肤受刑,大则性命丧于刑具,其结论是“片言不可用以折狱”。又不入选。直至十四年四试吏部之后,始授国子监四门助教。詹任职后,以笃学荐贤为己任,如徐晦落第,在其勉励下再试而高中,后任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官终礼部尚书,徐晦为此终生感荷。 十五年五月,詹前往同州,旋游太原。是年冬,好友韩愈以徐州从事来京,詹率其生徒跪伏阙下,极力推荐韩愈任职位较高的博士之职,事虽未果,却见其荐贤之襟怀器度。史称唐代自置助教一职,能举荐贤士者以詹为最。 詹尝游四川、湖广、山西和河南等地,以文会友,倡导古文运动,并于贞元十六年上书相国郑余庆,以冀一展雄才,不意郑相公尚未批复,詹遽尔辞世。 詹既卒,李翱为之作诗,韩愈为写哀辞并亲笔写信通知崔群,崔群哀痛至极,徐晦闻丧更是悲痛涕零。 詹柩扶归莆田,葬于广化寺侧释迦文佛塔阴。墓至今尚存。 詹嗣子二:长曰槚,居南安,有文名;次曰萌,居莆田。从子秬,开成三年(838)进士。时晋江萧贞献太后降旨寻弟,里人萧本上京妄认希宠,秬通过泽潞节度使刘从谏辨质其伪,时人称其气节。 詹所著有《四门文集》10卷,共收诗、赋、传、记、论、述、序、铭、颂、书、启诸门类计146篇。后人李贻孙为序,谓其文精于理,切于情,宜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而诗名尤卓绝一时。论者曾誉为濂洛关闽学派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