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许卓然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许卓然,别名寄生,曾化名李华、树华。晋江(今属鲤城区)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原住泉州城外北郊马加埔村,后迁居城内花棚下。为人任侠尚义,不拘小节。读书不重章句,而留意治乱兴革之理。 光绪三十三年,卓然往新加坡谋生。时南洋华侨倾心孙中山反清斗争,他耳濡目染,向往革命。不久,毅然还乡,在厦门参加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卓然活动于泉州、安海两地,与泉州同盟会成员叶青眼、陈仲谨、傅维彬等创办西隅学堂于小开元寺,为同盟会联络同志、宣传革命的秘密机关。三年又在安海与同盟会会员陈清机、陈少宝等组织秘密团体“革命军”。泉州光复前夕,革命党人在清源山赐恩岩集会,会上,卓然被推为主席。 三年农历九月十七日(公历11月7日),安海爆发焚毁清汛防都司署的革命暴动。卓然回安海改组联乡会为保安会,部署革命党人应付清官府剿办及维持社会治安。同年11月19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县城泉州光复。 民国元年(1912),卓然支持一部分革命党人组织共和实进会,宣传革命,倡设新民阅书报社,又与陈清机等人在厦门创办《声应报》,鼓舞民气,拥护共和。 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兴起。卓然支持援闽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许崇智拥孙道仁以福建独立,响应赣、宁、湘、粤、桂声讨袁世凯,《声应报》为此大喊大叫。及赣宁讨袁失败,北洋军阀督军李厚基入闽,福建取消独立,《声应报》被封,卓然被通缉。他潜回泉州藏身龙会铺,遭警方围捕,越墙而逃。先避居香港,再转上海。以后为谋驱除李厚基,辗转于莆田、福州、上海等地。 民国4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即二十一条),卓然冒险回泉州,与书报社同人合作,以反对二十一条为号召,印发宣言,设坛演讲,抨击袁世凯丧权辱国。李厚基闻报,电令泉厦驻军查缉。一天,军队到天后宫讲演所抓他,恰他因事未到,误捕讲演者谢德而去。卓然幸免于难,走避亭店乡。 6年2月,泉州驻军马步云部兵变,杀害县城平民40余人,群情激愤。卓然适因母病在家,闻变紧急召开公民大会,向社会呼吁,奋力抗争,通电省垣要求查办肇事长官。结果以军部赔偿死者丧葬费各二百元了事。马步云因此对卓然恨之入骨,秘密策划逮捕卓然。时孙中山率舰队南下护法,密函卓然募闽中子弟响应。他虽遭母丧,闻命旋即前往内地,因而未遭马步云毒手。 7年,卓然等募集一批人员,以晋江、南安、同安、安溪4县交界的凤巢山大小岭为基地集中训练,组成“闽南靖国军”,卓然为第二路司令。不久,靖国军进占安海和溪美。卓然驻兵安海,大力支持安海商会会长蔡德远筹办“安海电灯公司”,并函请陈清机回国兴办实业。 8年,靖国军以安海为政治中心,与驻泉北军罢战言和。卓然卸去二路司令职务,专司地方建设。4月,与陈清机在安海筹组“闽南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并向南洋华侨募股投资,7月动工筑路,同时兴办学校,颇著成绩。 是年夏秋间,靖国军与护法军、粤军发生混战,互相残杀。卓然对此十分愤慨,遂往菲律宾。 11年,卓然应孙中山之召往上海,共谋驱除李厚基。事成之后回泉州,招集旧部,组织自治军。 12年,卓然为泉州卫戍司令,后改泉州警备司令。不久,脱离军事工作,致力于党务。 16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全国各地发动“清党运动”。卓然支持国民党晋江县县党部书记秦望山在泉州采取缓和办法,坚持不抓人不杀人。 时泉州、晋江等一带驻军为新编军。新编军系出自地方武装,大都土匪出身,虽为收编,但匪性不改,为害百姓。海外华侨深恶痛绝。卓然和秦望山为此前往南京控告,但问题未得解决。后十一军调驻福建,卓然乃求助军长陈铭枢,方将新编军缴械。与此同时又对北伐时泉州当局收编流氓匪徒组建的“市卫队”采取行动,枪毙其中首恶14人。 17年,福建省政府正式成立,拟任卓然为财政厅长。卓然推辞不就,返厦门接办《江声报》。 18年春,卓然与秦望山、陈清机、张贞、梁龙光等人联合创办泉州黎明中学。 19年5月28日,卓然在厦门遇刺,翌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