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刘基固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刘基固,晋江东石塔头村人。民国16年(1927)9月27日(农历九月初二)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候便去替人放牛,母亲则做手工挣些收入维持生活。父亲因无钱治病,在基固11岁时含恨弃世。 父亲病逝后,母子相依为命,勉强度日。基固小小年纪便同成年人一道耕耘劳作。 塔头村中山学校为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据点。中共地下党员朱汉膺、何邦基(化名何可人)在校执教。朱汉膺、何邦基吸收基固免费上学。基固因为要承担沉重的农业劳动,后来改上夜校。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基固一边读书,一边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成为地下党外围组织的积极分子。 民国30年9月,经同村刘廷都、刘家埭(又名国梁)的介绍,基固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入党以后,先为交通员,不久选为支部组织委员,又任支部书记,始终不渝地坚持地下斗争。 民国35年,国民党当局疯狂反共,到处充满白色恐怖。基固毫不气馁,他通过组织“父母互助会”,协助解决群众因丧葬发生经济困难;组织“农业帮工队”,调剂劳力,互相帮助,解决部分群众因劳力缺乏的生产困难等形式密切联系群众,发展党的组织,壮大革命队伍。 为了坚持武装斗争,为解放全中国做好准备,上级党组织决定组织地下武工队。基固闻风而动。民国36年(1947)年底,基固组织的地下武工队开始活动,神出鬼没地到处打击敌人,对反动特务和罪大恶极的乡镇长实施镇压。 武工队的活动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极大恐慌和猖狂反扑。民国37年,保安队头目陈拔萃带队到塔头村“清乡”,战斗中何邦基中弹受伤。基固同刘声点、刘声鸿兄弟将何邦基抬回家中,清洗伤口,敷药包扎,连夜掩护出村,送到石狮苏鸿树(另有传)医师处医治。 接着,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基固率领群众积极开展“反三征”(即反征兵、反征粮、反征税)斗争。不久调任晋江县运伙区工委任组织委员、晋江县工委委员兼游击队大队长,发动群众进行公开的“反三征”斗争活动。 民国38年(1949)5月2日(农历四月初五),保安队头目朱文良带领保安队及警察400多人,兵分两路,直扑搭头村,妄图一举铲平号称“晋江小延安”的塔头革命据点。基固大敌当前,沉着应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万人反清乡”的人民战争,大获全胜,打得朱文良屁滚尿流,狼狈逃回安海。 临近解放前夕,基固组织群众筹备粮草,迎接解放大军。泉州解放后,他随解放军进驻安海,负责支前工作。参与接管安海,解放南安水头,又转东石负责支前,发动组织民工,参加解放厦门、金门两岛的战役。 新中国成立时,基固刚满21岁。被任命为晋江县七区区长。他努力学习文化,学习党的各项政策。 不久,基固奉调参加福清、永春两县的土地改革和土整复查,任土改组长、永春县土改队临时区委书记兼区长。时刚刚解放,社会治安尚未稳定,匪霸特务活动频繁。基固远离家乡,人地生疏,但他不惧艰难,独当一面,发动群众剿匪斗霸,开展土地改革。 完成土改工作试点以后,调任晋江县副县长,后升任县长、中共晋江县委副书记,兼任金门县县长。他作风踏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领导全县农村“查田定产”,开办互助合作训练班,组织互助合作社,带领群众兴修金鸡水利等一系列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因积年劳累而得肝病,仍带病坚持工作。 1958年1月,基固入省委党校“反地方主义”学习班。1960年7月,重新分配工作,先调省展览馆,后转省博物馆。 1963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对“地方主义”问题正式平反。基固调任共青团福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旋擢部长、副书记、又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固奉调回晋江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工作仅1年又9个月又调回省直机关,任省革委会外事组副组长。不久因病休息治疗。 “文化大革命”中,基固多次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1977年6月28日凌晨,不幸逝世。 1986年2月3日,基固问题得到昭雪,彻底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