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下,安南永德红色区域的土地革命战争迅速发展的时候,1933年9月,发生了安溪“青云楼事件”。当时,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曾多次指示开展对敌士兵和争取土匪工作,以打击敌人,壮大自己。国民党安溪县当局、民军头子指使安溪股匪王观兰,伪装投靠革命,混入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编为第四大队。1933年9月8日,安溪中心县委、红二支队主要领导人李实、李世全、陈鸿伍等人,应邀到安溪温泉乡青云楼,与王观兰面洽攻打股匪李振芳事宜,不幸中计被捕,除16岁的交通员颜资幸免外,李世全等十二位同志均壮烈牺牲。浩气存天宇,英灵故地留;名传安南永,志辍青云楼。
李世全,字于华,1908年11月出生于永春达埔岩峰院前财源厝。父亲李赞健,是达埔李和元中药铺店员;二伯父赞鍌在厦门经商。世全七岁失母,不久又丧父,由继母姚莲抚养成长。
世全少时与李南金、李准等在达埔达新小学读书,志趣相投。小学毕业后,到厦门读初中,住宿二伯父处,经济得其支持。初中毕业后,在厦门、德化商店当过店员,日夕与贫苦民众相处,深知人民疾苦。
1930年春,中共永德县委领导的永春鳌峰反匪抗捐斗争失败。随后,李文墨被捕牺牲。军阀陈国辉四处抓捕革命同志和无辜民众,白色恐怖严重。正当革命斗争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世全挺身而出,利用自己和家庭的方便,掩护同志,接济革命。
1930年夏,李南金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毕业,由省委派回永春开展革命工作。世全辞去店员投入革命,积极配合李南金,在达埔建立农会、妇女会、儿童团、互济会等群众组织;提出抗租、抗捐、抗税、抗粮、抗债的口号;领导贫苦农民对豪绅、军阀作斗争。通过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实践的考验,1930年秋,李世全与李剑光等同志由李南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冬,团省委巡视员翁成金第二次来永春,传达上级“开辟游击区,创建新苏区”的指示,李世全与李剑光、林多奉、吴国清等人开会研究,决定首先向安溪的东溪方向发展,建立游击斗争基地。
1931年11月,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决定开辟安南永游击区,委派李南金为负责人。并陆续调配李世全、李剑光、林多奉等一批干部到安南永边区工作,革命活动区域逐步向安溪扩展。
1931年冬,李世全等四人作为游击队骨干,第二批被选派到漳州游击队学习军事,提高军事素质,以适应安南永游击战争的需要。同年12月,成立中共安南永临时中心县委,书记李南金。
1932年1月,李世全同李剑光、李晓山等人,根据安南永临时中心县委的决定,在安南永边区开辟工作,足迹遍及安溪的芸尾、东溪、后寮、温泉、龙居,南安的蓬岛、华美、山后,永春的达埔、洋角、圳古、卿园等地。恢复党的组织,发展农会会员,搜集民间武器,发动群众打土豪,收缴枪枝弹药,筹集活动经费,扩大游击武装,为安南永德游击队的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1932年4月。安南永边区党的组织、游击武装和农会等群众组织已初具规模。根据厦门中心市委决定,成立中共安溪县委,领导安南永三县的斗争,世全任县委委员。
1932年5月1日,红二支队在安溪佛仔格正式成立,支队长陈鸿伍,李世全任副支队长。
1932年冬,李世全、李剑光领导红二支队,在永春达埔开展游击活动。游击队封锁交通要道,控制主要据点,在新街、东园剪断通往县城的电话线,使敌人失去通讯联络;烧毁达埔桥宫一座桥梁,断敌交通;为威慑敌人,保证打杀地霸的顺利进行,用“电光炮”放在洋油桶里燃放,发出“哒哒哒”的声响,好象机枪排放似的。还在各山头点起熊熊火堆,以为疑兵,敌军恐慌万状,龟缩在碉堡里,不敢贸然出动。当晚,游击队镇压达埔土豪地痞李于文、潘嗣历,打击敌人的反动气焰,壮大革命声势。
红二支队镇压潘嗣历后,张贴布告,列举其罪状,宣布处以死刑。群众纷纷围观,拍手称快。由于游击队行动神速,作战勇猛,群众称之为“雷公队”,游击队声威大振。
1932年11月,安溪县委升格为安溪中心县委,领导安南永德四县的斗争,世全任中心县委执委。
1933年7月,经厦门中心市委批准,全面调整安南永德党政军的领导人,世全任红二支队支队长。
世全对革命竭诚无私,当时经费困难,他动员其继母,四次变卖田产一千多元,用来购买武器和粮食,支持游击战争。
世全执行党的决议坚决,作战勇敢,每次作战,均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有一次,他带队攻打敌人营堡时,子弹从他胸前铜钮边擦过,穿出背后,血流如注,战友们用土办法把黑狗肝敷扎伤口。世全“带花”不下火线,坚持战斗,直至胜利。
1933年9月。在安溪“青云楼事件”中,安溪中心县委和红二支队主要领导人李世全、陈鸿伍、李实等十二人被捕。世全受尽敌人酷刑,始终坚持气节。牺牲时年仅25岁。实现了他对继母说过的豪迈诺言:“母亲啊!敌人凶残,我们随时都有被捕的可能,要是被敌人抓去,至死也不能变节!”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青云楼事件”后,1933年10月,安溪中心县委改组,红二支队的领导也进行调整。红二支队在血的教训面前,缅怀支队长李世全等领导人的革命气节,继承烈士的未竟事业,更加顽强战斗。并利用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的有利时机,在1933年10月至1934年10月的一年时间内,大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大小数十次的战斗,清除了国民党在安南永德的大部分地方势力;主动出击,牵制国民党兵力,有力地配合中央红军的反“围剿”斗争。红二支队在游击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拥有四个大队五百多人枪,四县红色区域纵横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三十余万,这是安南永德游击战争的全盛时期。
“青云楼事件”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浩气长存!
李世全烈士英名常青!
颜招同 王光复 陈金星整理
1987年12月
资料来源:
①黄夏莹《略谈“青云楼事件”的教训》,《泉州党史通讯》1986年第2期第17页。
②翁成金《安南永德革命斗争忆述》,《福建党史资料》第4辑,第51一54页。
③安溪中心县委《给厦门中心市委的报告》,1933年7月20日。
④永春县志编写组《李世全烈士传记》,1962年。
⑤岩峰村座谈会记录,1987年12月8日。
⑥李建业、李世山等提供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