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廖俨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廖俨字端庄,是唐末安溪的最早开发奠基者。他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祖父廖世丹出仕与入籍福建,任福州佐武威军节度使、漳州司马,诰授光禄大夫。 廖俨举家迁居闽西北的南剑州(今南平市)将乐县(现属建阳地区)。唐懿宗咸通初年,他参加进士考试,高中榜眼,官拜福建都团练兵马使,再次移家泉州府南安县西部的小溪(今安溪县城)。唐昭宗乾宁至天复年间(894年-904年),廖俨荣升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银清光禄大夫、检点太子宾客、国子祭酒、御史中丞等职衔,成为朝廷命官,以“清廉、爱民、勤政”著称于世。 唐哀帝天祐三年(907年),降唐的黄巢起义军叛将朱温杀害哀帝,篡夺唐朝江山,建立五代十国的第一个分裂割据政权,中原板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时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领一支以固始县籍为主的中原移民大军,南迁福建,建立保境安民的“闽国”,开发福建和闽南。韩偓、罗隐、周朴等中原和江东名士,也先后来泉避乱隐居。 小溪是安溪的最早地名,位于晋江西源蓝溪的上流。此地山明水秀,4000年前就有先民劳动生息着,有铁矿、木材、茶叶、水果等丰富特产。但它地旷人稀,少经开发,直至晚唐仍属南安辖地。 中唐以来,泉州政治、经济、文化、海交外贸日益繁兴,成为文化名城和海交港埠。由于土木建筑和海外贸易迫切需要小溪木材、铁矿、茶叶等特产的供应,因而从小溪到府治的溪流便成为水上交通要道,小溪的地位也渐趋重要。咸通元年(860年),泉州刺史崔戳奏请朝廷在此建置小溪场,因条件不够,未获批准。 咸通五年(864年),唐朝批准福建都团练兵马使廖俨的请求,正式设置小溪场。廖俨挈领家族,招徕流民,披荆斩棘,开山造田,挖渠溉禾,发展生产,由是人民安居乐业,小溪场逐渐成为人烟稠密的集镇。古人有唯心迷信思想,认为要慎重选择“风水胜地”建造城邑,才能兴旺发达。当时的小溪群山环抱,北倚状如“降凤饮津”的凤冠山,南对屹立苍天的笔架山,西北顶端的祥云渡口又是官桥溪、剑斗溪的汇合处和南北水运枢纽,具有“举目三山及第,出门两水汇源”的特点。在凤冠山麓建置小溪场治,必然丁财两旺,人才辈出。廖俨又不辞辛劳,亲率民众建造场邑。他是清官贤吏,声名夙著,开发功高,俯就民望,当了首任小溪场长,人们热切地称之为“廖长官”。 昭宗乾宁天复年间,廖俨荣迁朝官,携眷长安。天祐三年(906年),朱温篡唐,他愤于朱温篡逆专横,毅然辞官,再次迁回小溪场隐居,依旧率领人民发展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奠定以后安溪建县的坚实基础。 廖俨病逝后,葬于永安里埔乡(今城厢员宅村),人民为之营建陵墓。后世又在城西隅建立廖公祠,塑造坐像,岁时享祭,并于祠前写了一幅“未有清溪县,先有廖长官”的对联,表达对他率先开发安溪的崇高敬仰和深切缅怀。廖俨定居开发后,廖姓子孙日益蕃衍,遍布今长坑、尚卿、官桥等地,蔚为大姓,代有闻人。 五代十国时,小溪场日益发展,地位不断上升。南唐李璟保大十三年(955年),清源军(泉州)节度使留从效批准小溪场长詹敦仁的请求,正式建立清溪县。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安溪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开始建造石城。 “未有清溪县,先有廖长官”一联,如实评价了廖俨最早开发安溪的卓著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