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王十朋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浙江乐清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14岁时,他读书乡塾,“操笔即有忧世拯民之志”。17岁便写出了著名的《伤时感怀》诗:“帝乡五载乱离中,亿万苍生陷犬戎。二圣远征沙漠北,六龙遥渡浙江东。斩奸盍请朱云剑,射敌宜贯李广弓。借问秦庭谁恸哭,草茅无计献孤忠。”对金兵攻陷汴京,掳去徽、钦2帝,亿万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表达了无限关切和忧伤,迸发出斩除权奸,扫清君侧,强兵御侮,收复失地的呼声。可是由于秦桧窃据朝纲,闭塞贤路,忠义爱国的将领惨遭戕害,抗金烽火灰飞烟灭。朝野之士,噤若寒蝉。身居“草茅”的王十朋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直到秦桧死后,宋高宗策试进士,年已46岁的王十朋才有机会对策朝廷。他针对时弊,下笔万言,提出皇帝掌握朝政,必须以身作则,即“率自己出,则成宪有不难守,祖宗有不难法,时弊有不难革,天下有不难治。”还劝告高宗要明赏罚,善于进退人才;要善于节度财用,恭俭为法;要注意育才取士,“令庠序去谤讪之规,科举革忌讳之禁,有司取忠谠之论”;要善于掌握黜陟之典,使“官师励职”,政风肃然。高宗看后,即御笔亲批:“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并采纳王十朋的意见,下诏“严销金铺翠(指豪华装饰品)之禁”,把交址国进贡的翠羽搬到通衢大道烧毁掉,表明自己“恭俭为法”的决心。 在宋高宗准备革除弊政的时刻,虎视眈眈的金兵又破坏和约。王十朋出自忧国爱民之心,力议“不可无备”。并强调“御戎之策莫急于用人,用人之要莫先于民望”。建议起用“士夫军民咸谓天资忠义,才兼文武的人为将相;有长于用兵,士卒乐为用者为大帅”,才可以“作士气,敌谋”。同时大胆指责当时“三衙管军者”的种种弊病,说出人们不敢说的话。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宝座,不得不采纳了他的意见,调整了军务,“更定枢密与管军班次”,因而“边备益严,旧人相继起用”。不久,金兵果然入侵,宋高宗即命当年配合岳飞作战的抗金将领张浚扼守水陆要地,使敌人阴谋不能得逞。 后来,宋高宗内禅给孝宗皇帝。这位新君颇有几分收复山河,光复大业的志气,召王十朋条陈进退之策。王十朋劝孝宗“为祖宗陵而举,为二百年境土而举,为中原吊民罚罪而举”,使孝宗皇帝下定决心,任命张浚为江淮都督。张浚受命之后,就派出两员将领“取灵壁、虹县、宿州,降三大将,一月三捷”,军威大震,使一些持异议的人叹服。后来,金人集结众多兵力反扑,宋兵退守淮河一带。主和派又吵吵嚷嚷,横议蜂起。张浚当即上表自劾,要求朝廷降罪。王十朋也上奏说:“今浚既待罪,臣其可尚居风宪之职?望正臣妄言之罪,特加窜殛。”但孝宗认为张浚并非用兵不力,十朋并非荐人不当,要改任王十朋为吏部侍郎,仍居要职。十朋却力辞不肯就任。其律己以严,正直无私,堪为一代风范。孝宗只好改变主意,授给他集英殿撰修的官衔,出任饶州太守。这是王十朋仕途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在6年之内,历任4郡地方长官:饶、夔、湖3州计4年,泉州2年。 “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是王十朋在御试策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并身体力行。他治泉下车伊始,就邀请所属7县县令到府衙议事。在进餐时,王十朋即席赋诗一首:“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存恻隐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这首诗开宗明义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说明他这位太守是代表老百姓向大家敬酒的,要求大家当个有恻隐之心的好官。接着,他下令把府衙中刻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的“戒石”重新修葺一新,并在贡院会集属僚,作修戒石诗一首:“君以民脂膏,禄尔大夫士。脂膏饱其腹,曾不念赤子?贪暴以自恣,诛求不知耻。指呼有鹰犬,嗜欲肆蛇鼠。但言民至愚,孰谓无在迩。昭然甚可畏,殃必反乎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官场贪佞成风,并告诫大家,如再继续作恶,则天理难容,国法难欺,终将害了自己!他在访“清名室”时,又作诗曰:“愿移清室风,于以清寰瀛”,希望提倡廉风,改变官场积弊,把政治纳入纯正的轨道。 言行一致是王十朋为人处世的一贯作风。他提倡仁廉勤政并亲为表率,笃实履行。尽管他来泉州时“入境身即病,到官日呼医。痰每上交,旋昏势甚危……饮食日减少,跬步须扶持”。但他遇事不苟,对属僚和百姓,不厌其烦地劝以“亲善远罪”的道理,使官风日肃,民风日醇。民有争讼,晓谕以义理,使息事宁人。办案则做到“事至立断”,少用鞭扑。不得已乃用推鞫,但也不随便关人,“故狱屡空”。因此,百姓有诉讼日久不能解决的,都请有关职司移请王十朋审理。王十朋带病一一作了公正的处理,使当事人心悦诚服。 王十朋在《御试策》中强调“欲人才之盛,宜揽育才取士之权。”这在他立朝职居言路时,只能提出建议和呼吁,引起皇帝或有关官员的重视。自他作地方长官后,便付诸实施。在夔州太守任内,他作过《夔路十贤》诗,盛赞了屈原、诸葛亮、杜甫、陆贽、韦应物、白居易、柳宗元等先贤事迹,传诵一时,在士林中起了熏陶作用。此外,他诗中还歌颂了宋代抗夏名将韩琦和范仲淹,要人们学习先贤作卫国千城之器。在尔后咏《柳文公》诗中提出了“柳公本书生,忠勇著岳鄂”,有意识地由此及彼,借颂柳之机,而盛赞岳飞(当时已追封为“鄂王”)的忠勇爱国行动,用以湔雪其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而置之死地的不白之冤,从而唤醒人们学习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抗金复国壮志。这在当时“主和”的投降派势力尚坚冰未化的情况下,确属难能可贵。 寓教于诗,是王十朋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当他来泉州任太守路经洛阳桥时,见到长桥卧波、跨江越海的壮观,他即景赋诗。盛赞桥的创建者前泉州太守蔡襄曰:“蔡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侨”,号召郡人学习先贤建设乡邦。当泉州贡院落成之日,他亦咏诗曰:“龙虎神仙上界还,手移丹桂种泉山,千枝万枝香不断,人人有份行当攀”,并指出:“丹桂在君书卷中,不须遥向蟾宫觅”,意在激励诸生勤奋学习,通过科举的途径,“蟾宫折桂”,名题金榜,成为国家栋梁。为此,这位状元公在政务繁忙之际,竟选定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两天,亲自集诸生讲学于学宫,同时征求他们对郡治的意见,达到既施以教化,又引导他们关心政治,关怀庶民疾苦。当他同泉州士人游览孔庙的“夫子泉”时,也写下了“诸生游泳芹藻间,日饮一瓢心慕颜”,希望士人们能向被孔子誉为“贤哉回也”的颜回学习。作《立高桂坊》诗则指出:“桂高固可喜,更看名节高”;在忠献堂宴请五位新第归来的士人时,又作“一杯忠献堂中酒,名节相期要不磨”,都寄语殷切,希望人们成为德才兼备的经邦济世之才。 王十朋经邦济世的主张,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事事躬亲力行,作属僚的表率。他经常下乡劝导农民勤事耕作,留下不少诗章。其中有“守臣忧国愿年丰,半刺双凫此念中,安得时阳时雨若,有生均在太和中”,表达了他衷心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情。在大旱年头,麦苗枯萎,他下乡劝农,住在法石僧舍,忧心如焚,又写诗道:“清源太守鬓如蓬,未遂归农又劝农。农事正兴天不雨,谁能唤起老黄龙?”其烦愁焦急神情,跃然纸上。而在《郡斋夜坐听水车声》诗中的“风伯吹云不成雨,穑稼如焚谁守土?铃斋亦闻水车声,还想田间老农苦:汗流气喘老眼花,厌闻窟中鼍打衙。妻儿相劳忽悲叹,多少高田无水车!”其与农人命运相连,休戚相关的真挚感情,更是一泻无遗。当久旱逢甘雨时,这位老太守于欢乐之际,迸发出“庭中忽见天雨花,白衣真人游郡衙”的诗句。但一阵喜悦之后,却又立即想到:“但愿为霖莫为潦,免使泥陷赢牛车!”真是旱亦忧,雨亦忧。为了免除旱、潦之灾,王十朋乃在辖地境内倡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其中晋江县的洑田塘灌溉面积达10多万亩,造福于民,功绩卓著。 福建沿海固多风。王十朋任内,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处的泉州,闰五月二十六日刮起飓风,其势如王诗中所描绘那样:“万壑争怒吼,三光变冥昧。掀翻败墙壁,摧折老松桧。瓦飘上天半,茅卷洒郊外。禾吹垂实花,果堕未熟蒂。山川失故容,草木遭厄会……方忧西畴禾,未问南海贝(作者自注:时番舶将回,以风为忧)”。在这种情况下,忧心如焚的老太守别无良策,只好“焚香叩苍天,防患问耆艾”,希望借仗神力,挽回“无意”。这虽属迷信行动,但也足见王十朋与民休戚相关的恻隐之心。当飓风一过去,他即“老守戒征旆”,下令不用旗牌仪杖,出来查访民情,协助居民修葺破屋。这种行为,感人至深。 亦正由于王十朋深知农事艰辛,民生疾苦,他在府衙中节约财用,而“利有可予民者,予之”;“民输税,俾自量”,尽量使老百姓沾到实惠,减轻负担。他平常“不遣吏至县”,以免繁杂苛扰。也善于听取属僚意见,勇于改革不合理制度,如惠安县令丁康臣提出该县历来有“田落海而税不除,官鬻盐而民受害”等弊端,王十朋即下令凡田园被海潮淹没者,免除税收,并放宽了盐民可出售食盐的尺度,使沿海农民、盐民免去不合理的负担,增加合法收入。 由于王十朋以人民疾苦为念,以人民利益为先。因此,他每调离一郡,士民都涕泣遮道不让去,或奔走道路,想方设法挽留。如他从饶州移知夔州时,饶民奔走都司乞留不得,就把王十朋必经之地的桥梁弄断,表达挽留十朋续任的真诚决心。但十朋君命在身,无法留下,只好绕道离去。后来人们修复了这座桥,遂以这位贤太守的名字来作为桥梁的名。他调离泉州时,士民攀留不得,乃越境送至枫亭驿。后王十朋因病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年六十,御赐祭葬,谥忠文。泉州士民听到不幸消息,会集在开元寺痛哭流涕,建立“梅溪祠”来纪念这位贤太守。 王十朋是南宋政坛上有影响的人物,也是著名的诗人。宋代名儒朱熹在《宋梅溪王忠文公文集》序言中,称王的诗文“浑厚质直,恳恻条畅如其为人。不为浮靡之文,论事取极己意,然其规模宏阔,骨骼开张,出入变化,俊伟神速……盖其所禀于天者,纯乎阳德刚明之气,是以其心光明正大,疏畅洞达。”正足以概括王十朋之为人和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