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蒲寿庚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蒲寿庚,号海云,宋元时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 蒲氏先世系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为开展香料船舶贸易,曾寓居占城,于宋代来华,居广州,“总诸番互市”,“富盛甲一时”。南宋时,泉州港日益繁盛,逐渐超逾广州港。于是,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由广州徙居泉州,定居临近泉州后渚港的法石乡云麓村,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为鼓励蒲氏的中外贸易活动,南宋政府赐予他“承节郎”的官衔。他把泉州视为家乡,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绍定六年(1233年)出资为已故的泉州太守倪思建造了一座祠堂;淳祐三年(1241年)和六年(1244年),相继在泉州海外交通要地河市修建龙津桥和长溪桥。 蒲开宗去世后,蒲寿庚继承了父业。有段时间,蒲氏家族曾一度中落。经蒲寿庚的精心经理后,迅速振兴,走向鼎盛,于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致产巨万,家僮数千”。1973年,在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南宋远洋货船,载重量200多吨;船上香料遗存丰富,有降真香、檀香、沈香、乳香、龙涎香、胡椒等。一些学者认为,这艘海船可能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与蒲家香业有密切的联系”。蒲寿庚拥有多少海舶?1276年,蒲氏被南宋张世杰部抢走的货船就有400多艘。若以后渚出土的那艘宋船为准,400艘的总吨位达8万多吨;若以1983年在法石试掘的另一艘宋船为准,总吨位也有5万多吨。在当时,这些数字是很可观的。何况400艘仅是被抢走的那部分呢!蒲寿庚在法石建有一座“海云楼”,“以望海舶”;楼下建有“一碧万顷亭”。立于亭楼,海天尽收。如果没有雄厚的海上实力、巨量海舶,是用不着建造壮观的海云楼的。 咸淳末,有股海盗攻掠泉州,官兵无能为力。蒲寿庚为保护家族的巨大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协助政府平定了海寇。因平寇有功,朝廷授其官职。从此,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德祐间,官至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掌管福建沿海的军事和民政。显赫的权力与雄厚的海上实力相结合,使蒲氏成为宋元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元军攻陷临安,南宋事实上灭亡。五月,南宋残余势力在福州立赵昰为宋主,是为端宗,年号景炎。他们冀得蒲氏之助,以继续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徐图复兴。因此,任命蒲寿庚为福建广东招抚使,兼主市舶,赋予更大的权力。而元朝统治者也看中蒲寿庚。早在攻陷临安之前,元军统帅伯颜就已遣人招抚蒲氏兄弟。元军善于陆战而短于海战,若能招得蒲寿庚,既能严重削弱残宋的海上力量,又能借蒲氏之力给残宋毁灭性打击。 权衡利弊,蒲寿庚决意弃宋降元。 至元十三年(即宋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元军由浙江入福建,张世杰护送端宗至泉州港口,驻跸法石,“欲作都泉州”。对此,蒲氏来个“闭城不纳”,并派亲信孙胜夫秘密出城,迎接南下途中的元军。张世杰只得护送端宗前往潮州;临行,抢走停泊在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舶400多艘。“闭城不纳”,这对残宋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元至正间,泉州释大圭在《筑城曲》中感叹地写道:“吾闻金汤生枢,为国不在城有无。君不见泉州闭城不纳宋天子,当时有城乃如此。” 端宗驻跸法石时,在泉州的赵宋宗室纷纷“出迎王师”,一些士大夫也“倡义迎驾”,“起兵勤王”。这对蒲氏的弃宋降元构成巨大威胁。在张世杰抢走蒲家海舶的事件发生后,蒲寿庚“尽杀宋室在泉州者三千余人”,连妇女、儿童也难逃厄运。 十二月初八(1277年),元军抵达泉州,蒲寿庚正式降元。 蒲氏的弃宋降元,主观上是为着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但在客观上却使泉州港不因战乱而遭严重创伤,并使泉州港在元军占领泉州的当年(以公历而言)得以开港,继南宋而走向极盛。 元朝统治者对蒲寿庚的降仕十分重视。元军将领董文炳率部抵泉时,擅解所佩金虎符赠寿庚,此举事后得到元世祖的嘉许。初,授寿庚为昭勇大将军(后改镇国上将军),任命为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因张世杰回师围城,没有赴任);十五年(1278年)三月,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八月改任中书左丞,肩负“镇抚濒海诸郡”的钦命;二十一年(1284年)九月,任江淮等处行省中书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元朝统治者为何如此重用蒲寿庚?十四年(1277年)四月,董文炳谒见元世祖时说:“寿庚素主市舶,谓宜重其事,权使为我捍海寇,诱诸蛮臣服。”这正是元朝统治者重用蒲寿庚之用意。而蒲氏也确实在这两方面为新王朝竭尽犬马之力。 所谓“捍海寇”,即平定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斗争的南宋残余势力。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张世杰在陈吊服、许夫人领导的畲族农民军的配合下,回师泉州,声势浩大,围城达70多天(首尾3个月)。张世杰“欲得蒲寿庚而甘心”。时,元军主力不在泉州,守城兵力单薄,城内又有宋朝遗民内应。形势对蒲氏极其不利。这是一场关系到蒲氏及其家族命运的生死决战。他一方面派遣孙胜夫诣杭州求援兵,一方面与尤永贤、王与、金泳等部将“协谋拒守”,“晨夜血战”。后,唆都来援,张世杰被迫退兵。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蒲寿庚率部固守70多天,终于转危为安,显示出军事才干。这场保卫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残宋的士气和力量,基本上消除了闽南地区反复拉锯的局面,巩固了元朝在福建的统治。后,蒲寿庚的舟师奉旨配合元军主力进击广东,“合追二王”,为最终消灭南宋残余势力,统一中国,作出了贡献。 蒲寿庚对那些虽然怀旧但没有参与抗元斗争的宋朝故臣颇注意笼络。如推举原吉安知州庄弥邵、原刑部郎中庄弥大分别为肇庆路治中和广州路治中;对那些因故幸免的宋室宗子后来也不再追究,甚至还授录为官。这种策略对稳定局势、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元朝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至元十四年(1277年)于泉州设市舶司。十五年(1278年)八月,元世祖诏唆都、蒲寿庚:“诸蕃国列居东南岛砦者,皆有义慕之心,可因蕃舶人宣布朕意,或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元史》卷十)旋,任命唆都,蒲寿庚为福建行省左丞。这表明,元世祖把招谕南海诸国的重任委寄于唆都和蒲寿庚。但唆都昧于海外交通和南海风物,主要得靠蒲氏。秉承元世祖旨意,福建行省派遣蒲寿庚长子、正奉大夫工部尚书海外诸蕃宣慰使蒲师文和蒲寿庚亲信孙胜夫、尤永贤等人“通道外国,抚宣诸夷”。此后,元朝政府几次重大的招谕活动都从泉州港启航,且主要由泉州当局负责,并有蒲氏亲信参加。如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孙胜夫陪同唆都出使占城;十七年(1280年),尤永贤奉命招喻盖南毗也。因此,尽管蒲寿庚没有亲自出使,但也可以认为是起了筹划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特别是至元十五年(1278年)蒲师文等人的出使,借助了蒲寿庚“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打开了中国与南海诸国关系的新局面。至元十六年(1279年)六月,“占城,马八儿诸国遣使”来华;其他国家(地区)的使者和商人也相继而至。通过招谕活动,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蒸蒸日上,跃居为世界大港,以“刺桐港”之称名扬四海。蒲寿庚同时代人庄弥邵这样描述泉州港的盛况:“泉本海隅偏藩,世祖皇帝混一区宇,梯航万国,此其都会,始为东南巨镇,或建省,或立宣慰司,所以重其镇也。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泉州府志》卷十一)这肯定有蒲寿庚的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