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在太平天国革命胜利的鼓舞下,林俊领导的红钱会在永春起义,攻下了永春、德化、大田、永安、尤溪、沙县、延平(南平)、建瓯、莆田、仙游、南安、晋江、惠安、泉州等18个府县。历时12年,给了清王朝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
林俊,字士孝,号万青,永春县霞陵村(现五里街乡铺头村)人。父亲林捷云是道光元年恩科武举人。林俊虽然出身在士绅家庭,从小就学武艺善射骑,交朋结友,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他15岁时就对人说:“大丈夫之养精蓄锐,正待他日有以用之,(为)我汉族雪耻立功,岂区区效忠满廷而甘为奴隶者乎?”
鸦片战争,把落后的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林俊就是生长在这种外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掠夺,内受封建阶级压迫、剥削的年代,尤其是永春、德化、大田等地游民离乡背井,求生无术因而得出了“非反不可”的结论。
林俊起义的导火线是,他24岁的时候(1852年),迫于父命,赴省参加武举考试。他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却被考官摈弃,这使林俊非常气愤。其时,太平军正派人四处游说,要“豪主起兵响应”。林俊在会试期间,遇见一位太平军的代表,坚定了起义的决心,他说:“起兵闽省,誓与洪君(秀全)一致进行。”从此,林俊积极同红钱、黑钱会联络,在永春等地进行起义的宣传、组织、发动工作,即所谓“借和解名姓仇怨为辞,数请各乡绅丁壮在金峰(山)等处开会,阳为排难解纷之事,而实则两叙华夷消长及明清兴亡之历史,劝永民释小忿,举大事,为革命复仇之计。”他还到德化、南安的埔头、炉内乡等地进行活动,组织起义队伍。
当时,林俊考虑到永春德化“地处边隅,与金陵江西声援不相及”,曾派人到省会说服众豪杰“先破省城,然后同延平船工乌钱会首黄有使“上下游并举”,全面发动起义。可是4月,林俊二哥林大广在德化开的大广商店突然遭到满军流犯的袭击,东西被抢,伙计被捕,林俊万分气愤,立即赶回永春,在金峰山集众计议,决定马上起义,“共讨满奴”。4月15日黄有使部“拥入永安县城”,开监放人,占领县城;后一路配合部将江水于21日攻克沙县;一路于21日复大田,4月29日“五六千”起义军包围并占领了延平府城。
4月24日,林俊亲率义军攻克德化县城,30日又带领5000人攻下永春州城。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只杀贪官,不扰佃民,从者甚众。5月,林俊率部北行,与黄有使会合,转战在沙县、延平一带。由于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王懿德急饬福建陆路提督炳文,从浦城调官兵1500多人赴延平,林俊只得转战尤溪并于6月8日攻克。
由于上游军事受挫,林俊留黄有使、江水在沙县、永安一带战斗,自己于7月重回永春。8月9日第3次占领大田县。8月24日,林俊绕过有重兵把守的白鸽岭,一举攻克仙游县城,杀了知县黄曾惠和反动豪绅王捷南。9、10月攻打兴化府,打死敌部将周兆麟和黄际虞。10月16日,清军大败,瑞文和兴化府通判其冒川及游击周向宸等均被当场打死。因此,仙游乌白旗会党控制的地方“东起莆田,南至惠安、绵亘百余里。”整个起义形势很好。10月中旬,清兵镇压了闽南小刀会起义后,王懿德令副将吕大升从厦门转师仙游,会同钟宝山进剿林俊义军,并令在籍武进士刘逢泰多方分化乌白旗,形势发生急骤变化。林俊只得于11月15日主动撤出仙游,2天后县城沦陷。
林俊退出仙游后,即到德化。清总兵钟宝三尾随而来,永春知州崔洲等地主武装也向虎约关逼进。12月4日,由于黑钱会首陈湖在阵中牺牲,德化县城弃守。林俊率部先退到永春与安溪交界的帽顶山。后来到南安埔顶、炉内乡。
从咸丰三年(1853年)十一月至翌年九月,林俊从德化到永春到南安到仙游,反复辗转,拖住了成千上万清兵,使他们疲于奔命。
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黄有使在永春被捕牺牲。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林俊集结2000余人,向闽北进发,这时,洪秀全封他为烈王,加三千岁。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打死了清军守备王三韬和延平知府金万清,给清军以巨大的打击。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太平军杨辅清、石镇吉率部由江西入闽,连克了光泽、邵武、崇安等10个郡县,并包围了建宁府城。
林俊即在大罗溪、吉大一带响应。集结了一支万人大军,攻打了南安县城,惠安,取道永春、德化、大田。5月抵达尤溪、沙县,7月到达顺昌境内。1857年7月21日,林俊率众冲过顺昌仁寿桥时,不幸被乡勇开枪击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0岁。
林俊牺牲后,起义军仍然坚持斗争。永春出现了刘光居、谢险起义。南安潘宗达率部由上游回闽中;咸丰八年(1858年),红线军首领郭万宗率部与太平军石达开部会师。由于左宗棠派兵剿林,林俊起义军终于在清同治四年(1865年)被镇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