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谏评(1419-1487),又名干平,乳名崇儿,回族,其先人乃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定居于杭州富阳的郭家村,经数代繁衍至郭德广,于“元季宣差微禄,奉命督糈来泉供应,于是时干戈扰攘,弗克还朝,即纳室于泉,卜居行春门外,后改迁法石,依例占籍。”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郭德广的次孙郭仲远携妻儿由法石迁徙来惠,“择于惠邑海滨百奇山下筑室居焉。”(《百奇郭氏族谱序》)。郭仲远初到百崎时居住在埭上村,其四子郭仕敏即定居在此之后出生的,郭谏评就是郭仕敏的长子。少时勤奋好学,“善墨菊,有武略”,是本地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原配庄氏乃历署山西湖广布政司参政庄谦公之孙女。明成化初年郭谏评因抗倭有功,宪宗皇帝钦赐其“捕盗官”之职。
惠安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前后194年都处于倭寇的威胁与侵扰之中。郭谏评自幼目睹日本海盗的野蛮行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永乐中期(1414年左右),一小支倭寇竟于百崎回族居住的克圃村安营扎寨,垒城而居,回民称其为“倭蕃城”。当时郭谏评之父郭仕敏曾到泉州少林寺拜师学武,成了一名武艺高超的少林俗家弟子。他偕同身怀绝技的胞妹尾房姑,一举擒拿了“倭蕃王”(倭寇首领),全歼日本海贼。克圃村保留着两座“倭蕃墓”,直至2002年建设公路时才被铲平。
成化初年(1465年后),日本海盗骚扰尤剧,杀人越货,无恶不作。正当盛年的郭谏评早已跟随其父练就了一身过硬功夫,决心继承父志,伺机杀贼,为民除害。其时,又有一股海寇再度由秀涂港登陆,打家劫舍,一路抢杀,一直窜至百崎埭上回民村。郭谏评闻讯之后气冲斗牛,急忙带领回汉民众设下埋伏。待贼寇入村时,他一声令下,喊声四起,带领乡民蜂拥而进,贼寇猝不及防,一时心慌连连后退。他一马当先,操起棍棒,带领乡民穷追不舍,贼寇慌不择路,被逼进了一条狭隘的无尾巷,进退不得。他奋勇杀敌,亲自活捉了海贼王。其余的海寇死的死,被捉的被捉,并无一个漏网。自此,寇不敢再犯,家乡数靖无事。郭谏评英勇御寇、保卫家乡的事迹被回汉民众广为传颂。地方官遂将其功绩具表奏闻朝廷,明宪宗“下诏征辟”。他绍承父祖遗风,不愿入仕。宪宗体恤其意,钦赐“捕盗官”之衔,冠带荣身,以褒扬其功。据《闽书》所载:“郭干平,惠安百奇人,有武勇,兼能墨菊。成化初,海寇登岸,卒至其家,干平操梃御之于门。贼退,追及隘巷中,擒共渠魁并党从,无一遗者。自是贼不敢犯境。有司上功,给冠带。”此外,《泉州府志》及嘉靖《惠安县志》之“武绩”卷均有类似记载。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农历十一月初二日,郭谏评卒于百崎埭上村家中。墓葬在百崎乡克圃村龙头山阳之东山仔,为伊斯兰教塔式三合土墓座,2005年重修陵园时将其墓座改为花岗岩塔式墓盖。其墓侧青岩坑路口原立有一花岗岩墓道碑,正中镌刻“大明钦赐捕盗官郭公墓道”,左右分别勒有一行小字“峕(时)岁成化丁未”和“仲冬月旦立”。这块石碑作为回族文物虽历经劫难而仍然保存下来,后迁入陵园竖立于大门入口处,泉州海交馆也陈列着这块碑石的照片。父子陵园已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郭谏评故居位于今惠安县百崎回族乡埭上村,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为其祖郭仲远所建。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从泉州法石(俗称石头街),带着妻儿迁到后渚港畔的惠南海滨,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奇山之下安居乐业,生息繁衍,即为百崎回族的肇基始祖。郭仲远初到白崎铺即现在的百崎回族乡定居时则住在该铺的埭上村,因此这座住宅既是郭谏评的故居,也成了百崎回民最早的宗祠。
埭上村原是一片海埭,西侧海堤俗称郑和堤,乃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在泉州逗留期间协助百崎回民所建,至此才截断滔滔的江水。建堤之前,每逢涨潮时海水经常漫到村边,举目一片汪洋。而郭谏评故居所择之地俗称“莲花穴”,能随着潮水的涨退而升降,因此一家得以安然无恙。埭上又称为莲埭,即缘于此。
郭谏评故居坐北向南,长26米,宽12米,为闽南皇宫式的木砖石结构建筑,三间张带下落,自建造以来虽屡有修葺,奈年代久远,风雨剥蚀而残破不堪。现仅存祀厅及东西两厢房,后廊及东西两后房,深16米,下落10米周围仅存残墙。据史学界考证,厅前木柱的础石雕有简洁明快的方框图案为明代风格。而条石砌筑的墙壁又是清末民初重修的见证。故居后面就是郭仲远到百崎后建造的第一座清真寺的遗址。据《百奇郭氏族谱》记述:“我祖自开基百奇以来,曾贮天经(即《古兰经》)三十部,创礼拜寺(即清真寺),尊重经教,认主为本。”作为虔诚的回教徒,郭谏评自小就跟随乃父乃祖在此“礼拜”。
在埭上居住期间,郭仲远以养殖为业,曾到西侧的近邻白奇村搭寮养鸭,而母鸭所下的蛋都是双蛋黄,鸭群繁殖极快,因此郭氏的收入非常丰厚,家道日渐殷实。明宣德七年(1432年),郭仲远又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重建住宅,它就是现在位于白奇村的郭氏家庙。郭仲远共生有五子,白奇新居落成后,他安排在埭上出生的四子郭仕敏也就是郭谏评的父亲在此留守故居,而自己即携带其余的子孙迁往白奇居住。郭仕敏在兄弟中排列居四,其后裔就称为四房,按“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顺序又雅称为智房,因此,埭上故居后来就成了智房的小宗,作为郭仕敏裔孙居住及祭祀四房祖先的地方,俗称“埭上祠堂”。
在百崎回族乡至今还留传着“埭上祠堂里春宫”及“四房卡仔(鱼篓的俗称)公”的说法。相传白奇的郭氏家庙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火灾被毁,仅剩得原有的石料。后世的百崎回民分别于宣统年间及民国初年在原来的基础上两度重建,以恢复原貌。至今,郭仕敏和郭谏评父子的灵位仍然安放在百崎郭氏家庙神龛里。
郭谏评故居昔日雕梁画栋,丹楹刻桷,高堂邃宇,轩峻壮丽。后人前来瞻仰故居时,缅怀郭谏评及乃父之业绩,曾撰联以赞:“两世同驱倭,伟绩昭明室;诸昆共创业,宏基启智房。”
(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