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生于日本平户市,乳名福松。7岁回国,在晋江安平(今安海镇)拜师读书,取名森;8岁熟读四书五经;10岁能写八股文;15岁中秀才;21岁入南京国监太学,拜鸿儒钱谦益为师。其间,他也习练剑术、骑马,是一个能文能武的青少年。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攻占南京,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回闽。闰六月,隆武继位福州。郑成功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之回答博得隆武器重,帝赐与国同姓,易名成功,授尚方剑。
郑成功与夫人原始画像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遇难,父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于南安孔庙(在今泉州市丰泽区北峰街道招联社区)焚青衣,举义旗,招兵募将,将士达20多万。此后,郑成功以金、厦为基地,率军频频出击,转战闽、粤、浙沿海各州县。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攻克云霄县城。活捉清将姚国泰。转攻诏安,进军潮州,击败许隆,广东揭阳、澄海等县纷纷归附。永历五年,清军乘虚攻袭厦门,郑成功回师,清军败走。永历六年,郑成功率部攻占海澄、石码,围攻漳州城。永历十年八月,挥师北上,率水师攻福州;十二月,攻罗源、宁德,其元帅甘辉击杀清将阿格商。郑成功领导军民奋勇抗清,清朝一时难于取胜,再次通过郑芝龙派人劝郑成功归顺。郑成功给父亲的答复仍是:坚持抗清,决不妥协投降!随后,郑成功决定大举兴师北伐,攻夺金陵以号召天下。永历十二年五月初七颁布北伐命令,十三日亲统甲士17万名,战船数千艘,从金、厦扬帆北上;六月,攻占浙江平阳,乘胜进围温州。翌年五月,郑成功率全军北进长江,攻崇明,泊吴淞江,后一举攻克瓜洲;命张煌言进军芜湖,亲自带兵攻夺镇江。接着,郑成功挥师直捣南京;张煌言挺进芜湖,太平、宁国等府县闻风归附。此后,清军反攻,北伐军连战失利,甘辉等将领阵亡,张煌言战败,九月郑成功撤师回厦门。永历十四年,郑成功领导军队击败清大将军达素,大获全胜。永历十五年三月率师东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
郑成功病逝台湾后,初葬台南州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御赐迁葬大陆乐斋公祖茔内(位于今南安市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麓)。
郑成功纪念馆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今南安市石井镇鳌峰山上。该馆系中宣部命名、公布的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泉州市重要的对外宣传窗口。
纪念馆始建于1962年,是在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创办起来的。
纪念馆初设于郑成功宗祠(因郑成功祖孙数代大多生活在外,其孙郑克塽归清后举家赴京,没再返乡定居,故而其故居由其堂亲等居住。数百年后,尚未考证其故居确切所在。所以纪念馆就暂时设于其宗祠内)。1981年,旅港侨胞吕振万为表达其对英雄的景仰心情、为满足来自国内外观众的要求,倡建新馆,并率先捐资兴建新馆的首期工程(第一殿)。首期工程竣工后,1984年,吕振万继续捐资,同时,港胞余新河也慷慨解囊捐资,二期工程(第二、三殿)得以竣工。
新纪念馆系三进宫殿式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它依山傍海,气势磅礴,周围林荫掩映,草坪盎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宜人。登楼南眺,金门、角屿、小嶝及大、小佰等诸岛尽收眼底。
旧馆
从延平中学的大操场南边拾级(108级)而上,经五个大平台,即到达纪念馆的第一殿。第一殿系城楼式双层建筑,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纪念馆设有1个序言厅和2个大展厅。序言厅在第一殿底层,主要是通过郑成功塑像及受降图、欢迎图等展现郑成功的高大形象和驱荷复台,使祖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统一、开发建设宝岛,为台湾的开发建设乃至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两个最突出的伟大功绩。从第一殿的两个后门经走廊拾级而上,跃两个平台即到第一大展厅中殿。中殿前面是通天大庭院,分为两屋,第一层有一个大水池,池中有假山两座,其形状勾勒出受降状(意涵象征)。其他部位由花木草坪陪灿映衬。第一大展厅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系单层双顶飞檐琉璃瓦建筑。展厅通过部分相关的文物、图照片等展示了郑成功的光辉一生;尤其是通过当年郑军将士所使用的简陋的武器装备(如国姓瓶、矛、枪、刀、戟、藤牌、土炮等),进一步地烘托、说明郑成功以及在他教导下的郑军将士们为收复国土在战场上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战斗到底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大展厅在第三殿底层,第三殿与第二殿也隔着一个通天庭院,由两边走廊连接起来。从走廊拾级而上,过一大平台即到第三殿。第三殿系双层建筑,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双重飞檐琉璃瓦屋顶。屋脊两端置有两条3米多长的青瓷雕龙,双龙相向,呈戏珠状,栩栩如生。第二大展厅的前面大平台有两座小巧玲珑的假山,假山周边仍由花木草坪映衬。展厅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文物、图照片及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颂扬郑成功丰功伟绩的题词、字、画等,说明了郑成功功盖千秋,永垂青史,勉励人们更高地擎起爱国主义旗帜,与时俱进,奋勇拼搏。
纪念馆左边有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碑廊,碑廊里有100多方石碑,碑上镌刻我国党政军部分主要领导人和海内外著名书法家、各界名人志士的题词。
新馆
纪念馆东面有1座富丽堂皇的宏大古式建筑——开台圣王庙,那是为适应台湾同胞习俗的要求而建的两岸同胞民间感情交流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桥梁阵地。该庙在纪念馆管理区范围内,是以另一个侧面对游客、香客、侨台胞等进行宣传、联谊交流的场所。
纪念馆管理区占地6万多平方米,筑有一条长1000多米、高3米多的围墙。
碑廊和围墙是由侨胞李成义、吕振万等2位华侨捐资兴建的。
数十年来,郑成功纪念馆一直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与重视。郭沫若、李德生、肖克、宋德福、刘延东、项南、胡平、张克辉、贾庆林等我国党政领导人亲临视察、参观。郭沫若、廖承志、赵朴初、杨静仁、刘澜涛、陆定一、李德生、叶飞、张爱萍、肖克、项南、王汉斌、李铁映、陈光毅、卢嘉锡、胡绳、固辉等我国党政军领导人和沈鹏、刘海粟、苏局仙、费新我、谢冰心、黄胄、周而复、潘受、梁披云、福住邦夫、油屋亮太郎等专家学者或海内外名人志士共500多人赠送题词及字画。
郑成功纪念馆建馆以来,接待的观众来自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或地区的外国宾客、侨胞等。
(郑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