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经世(1783-1832),字济侯,号惕斋,惠安埔塘村人,清代经学家、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他少时聪颖,父教以《四书》、《五经》,一经上口,即能成诵。10岁能文,父喜其有奇赋。十四五岁读《小学》、《近思录》。他对其父说,读书应先学为人,《四书》及《五经》皆教人为人,并非只教人识字写文章。他学习重思考,善分析,遇疑难问题,每于廊上往返徘徊,反复思考,几年时间,石砛(阶)被踩得溜光平滑。
孙经世以“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座右铭。他常说:“吾人治经,非以矜淹洽,为他日之当治人也。治人先自治,不能自治,徒治经何益也?”25岁考取生员后,他每日按陈北溪用功书目学习,切己体察,日有所得。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随主考官陈用光入京应礼部试,得优贡(第一名)。因入京时沿途风寒,咳嗽转脚气病,他于同年农历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北京泉州旅邸。同治六年(1867年)奉旨崇祀泉州府乡贤祠。其传略入编《清史稿》。
孙经世深研经义,精通经学,研究训诂学,勤于著述。其著作收入《续修四库全书》,有《周易本义发明》13卷、《春秋例辨》8卷、《孝经说》2卷、《尔雅音疏》6卷、《夏小正集说》1卷、《四书集解》12卷、《十三经正读定本》80卷、《经传释词附录》8卷、《说文会通》16卷、《释文辨证》14卷、《韵学溯源》4卷、《惕斋经说》6卷、《读经校语》4卷,以及《小学辑记》、《近思录附注》、《性理辑义》各1卷。其经学著作19部近200卷,奉居惠安历代乡贤之最,堪称著作等身。其著作《经传释词续编》,为王引之所称许。《尔雅音疏》和《韵学溯源》,被誉为我国早期研究语言音韵学成果。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大学予以重版,作为中文系汉语言学科的重要参考资料。
孙经世故居在今惠安县张坂镇埔塘村东侧大路南,俗称官房旗杆三进大厝,东西长24米多,南北宽约17米,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故居坐东北朝西南。面阔均为5间,进深第一进2间,第二进3间,第三进3间,硬山屋顶,宽敞明亮。两侧及背面外墙为传统块石砌体,正面墙上半部为清水红砖墙,下半部为巨型粉堵石,大门及屋内梁柱为木作。门前院埕的左右两侧,各竖大小旗杆石夹板2副,系孙经世中优贡第一名和其子孙振声中第五十七名举人时所竖立的。
故居第一进由门廊、天井、东西徛头、角间和下房构成。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由砖墙隔开,设两重大门和东西廊门。重门内为天井,这是家眷居住的地方,平时重门关闭,由东西廊门进出,只有官员来访或婚丧喜庆时才开启。第二进由厅堂、东西小厅、五间、后房和榉头构成。厅堂屏风上悬挂着孙经世中清道光辛卯科优贡生第一名的“优元”牌匾,东西墙上分别悬挂着其子孙振声中式道光癸卯恩科第五十七名举人的“文魁”牌匾和其孙拔萃赏加训导衔、敕授修职佐郎的“贰尹”牌匾。厅前阶下,重门内外均为天井,有涵洞相通,天井系由磨光的石板铺砌。天井的两侧,各放石花椅1条,上面摆设各种花盆,种植各种奇花异草,既美化环境,又是伏案著述稍事休息时的清玩佳品。孙经世就出生在西徛头。
与第二进相距1米多的巷,是为“第三进”,俗称“后厅”,这是孙经世伏案著述和教授门生的私塾,又称“集古堂”。
第三进结构与第二进相同,厅堂屏风上悬挂“集古堂”横匾,案桌上供奉文昌帝君坐像。厅之两旁及厅后排列孙经世珍藏的7座书橱图书,均以经史子集分橱珍藏。据现在保存下传的《集古堂藏书目录》记载,其中有《御纂春秋直解》、《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御纂周易折中》、《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尚书后案》、《十三经注疏勘记》以及《南华经》、《近思录发明》等不下数千册。有孙经世19部近200卷著作的手稿及门生苏廷玉捐资为其刊刻并题署书名的《惕斋经说》、《经传释词续编》和《读经校语》等3部著作的木刻印板(这些藏书及印板,20世纪50年代,因孙经世的学生、女婿陈金城曾孙陈伯达的介绍,省、县图书馆曾派人前来协商征集,孙经世后裔决定无偿捐献给上述两图书馆,现分藏于福建省图书馆和惠安县文化馆)。在后轩中,还保存着孙经世之子孙振声敕授文林郎、即选知县时留传下来的“肃静”、“回避”的木牌。厅前阶下为天井,东西安放着花椅。天井前为砖墙,中为四角形石窗,窗下为六角形大陶鱼缸,内径1-5米,高1米,为清代作品。窗下两旁花围中,种植着腊月飘香的腊梅和花香四溢的米兰。就在第三进的书房里,孙经世写下了他的绝大部分著作,并培养了不少门生。其中有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士大夫、主战派、林则徐的好友、其受业婿陈金城,有多次上疏力主抗英、直劾投降派琦善等、“直声震天下”的陈庆镛,有名宦孙兰陔之子、咸丰乙卯科恩贡生孙文圻,还有道光癸卯科举人、其子孙振声。
故居是孙经世的诞生地,具有其自身的文物价值,且其建筑为官衙布局形式,独具特色。其双天井、双大门的建筑格局,在闽南古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称为“玉借起”。故居经过300年的风雨洗礼,现基本保持完好,为研究闽南古建筑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2006年初,孙经世故居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