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汉(1803-1864),字寿臣,号季云(一说字季云,号寿臣),福建泉州人。他自幼聪明,11岁遍读诗书,善文,17岁中秀才,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历任浙江巡抚、两广总督、四川总督、钦差大臣等要职。
黄宗汉任御史时,不避权贵,疏劾皇亲国戚云贵总督桂良“昏庸废事”,直声朝野。当上海小刀会切断海运,他建议江、浙、赣三省按月定额接济江南大营军饷,解决了这个难题。文宗于咸丰四年(1854年)特诏褒奖,赐御书“忠勤正直”,给予嘉勉,并提升为四川总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廷授黄宗汉为钦差大臣关防督粤。他与侍郎罗淳衍、京卿龙元僖、给事中苏廷魁密切配合,锐意收复广州,时称“一督三绅团”。由于主战,遭主和派恶毒攻击,他被召进京后改任侍郎候补。咸丰十年(1860年)授吏部侍郎。咸丰皇帝驾崩热河后,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将他革职,永不叙用,并收回“忠勤正直”匾。他在京2年闭门谢客,自号“望云老人”,日搜秘籍,潜心学问。同治二年(1863年),同乡陈庆镛函请他回乡主讲清源书院,他即携眷及数万卷书籍南归,不料病倒在沪,寄寓泉漳会馆,越年正月殁于寓所。他所著除奏议外,有《筹防纪略》、《筹海纪略》。子黄贻楫于同治十三年探花后,为其父编辑《黄尚书公全集》23卷,书稿今存厦门大学图书馆。
黄宗汉故居位于今泉州市区镇抚巷北侧151号。故居坐北朝南,清代建筑,布局严谨精巧,富丽堂皇,是清代泉州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典型宅第。故居原有相连的11座大厝,北至东街元妙观,南至打锡街,今仅余4座。故居前的镇抚巷原为石路,长期水涝,2004年鲤城区将其改建为水泥路,并安装路灯,使故居周边整洁明亮。
故居保护范围颇大,东南西北皆有控制地带。故居附近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叶贻根、傅梓春旧居。北面故居前竖有“大司马”石坊1座,长1-8米,高0-6米;泉州市人民政府、文管会分别于1998年5月、1984年6月竖立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故居建筑风格为“出砖入石”,由2座三大进三开间带双护厝、书房和花园等建筑物组成。前院墙围护石埕,面积约200平方米,围墙有2个边门,其中1扇已改作铁制大门,长年紧闭;故居内有1株高大青翠的桧树,树龄约200年。从另一扇边门走进故居,过一个方石埕,踏上石阶,可见二道门两旁砖雕精湛奇丽,故居顶端悬挂着“探花”金字匾,系黄贻楫于清同治年间甲戌(1874年)获殿试第三名而立。跨过门槛,即故居下厅,厅之中门有黄贻楫撰题的对联:“修其孝悌忠信;以为黻黻文章。”中门上方高挂着1块“进士”大匾,写着“道光乙未科进士任兵部主事山东浙江按察使甘肃布政使云南浙江巡抚四川总督内阁学士刑部侍郎两广总督黄宗汉立”等字样。
步出下厅,但见面积48平方米的中埕,两旁各有一个“榉头”,却盖上现代房间;埕中大石阶光亮,中间一层镌镂花案。拾级而上,是宽敞的正大厅门口,两面雕饰精美的多格木质花窗映入眼帘。木花窗已露腐朽底端。大厅两侧木柱也改为石柱,刻着一副对联:“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据黄宗汉后裔介绍,此对联原写在清朝京城泉州会馆大门上。正厅大门上有黄宗汉亲自撰写的对联:“雄文豹蔚尊鸾阁,家业蝉嫣荫鲤庭”,字体娟秀瑰丽。大门和厅内有边门、前后房,有祭祀的长方形供桌和八仙桌。大厅屏风上方高悬着咸丰四年(1854年)仲春皇帝赐给时任浙江巡抚黄宗汉的“忠勤正直”大匾,右向横写。厅屏两边是保存较完好的两道后轩门,屏风双竖柱上拱雕为一对鹰类飞禽,栩栩如生。大厅东边存有护厝数间,已失去了原先古厝风韵。厝前有1口冬暖夏凉古井和1棵古桑树。
故居第三进已废,部分土地在“文革”期间被棉塑厂占用,后半导体厂又建4层厂房。其主体结构尚存,2座三进五开间带护厝的大厝占地面积约4300多平方米,两大厝中间是通巷,被列为南建筑保护范围。后落有大石埕可同时搭2个戏台,惜今已无当时气派,东南侧保存1棵100多年的“七里香”古树。
镇抚巷南侧一片大厝(偶数门牌号,如42、44、46……60、62)也属于黄宗汉故居组成部分。其中52号的三落大厝,布局巧妙,内设书房、庭院、园林,居室厅堂摆设珍奇,古朴典雅,建筑风格属于小型别墅。宅内辟建一座甚具“顶天临水,一峰独秀”气势的假山,天然的山石,质地优良、形状多姿;假山前长年不涸的小池,清澈如镜,一丛石笋耸立其中,池中游鱼翔底;山畔小拱桥横跨。宅南石烛台柱、石香炉、石鼓椅,宅东古井,庭内外名贵花果,构成一道如诗如画、赏心悦目的园林风景线。海内外许多游客和社会各界许多专家、教授慕名前来观赏、考察。1988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组到泉州摄制的《悠悠刺桐城》就是以此为主要场景。
黄宗汉故宅保护地带还有北边玉犀巷20号(鲤城区政协原驻地)、22号,这里是黄氏家族梅石山房、一六书房、三余书房的三大书房遗址及闻名于世的国宝“黄氏梅花石”的保存场所。这块“梅花石”,是当年担任四川总督的黄宗汉觅得,特派专差从四川运来泉州珍藏的。198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来泉考察,在以梅花石命名的“梅石山房”旧址见到保存完美的梅花化石,连连称道:“国宝,国宝,要好好保存!”
(苏定宜/文 邱书兰/图)
(插图作者:邱书兰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