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献瑞(1887-1964),南安美林人,出生于厦门曾厝垵。幼年在村中私塾就学,17岁因家境穷困辍学从商。其母辞世后,翌年其父又与名门之后李氏结婚,并于1905年携眷南渡,侨居新加坡。两年后,周献瑞出任星洲报社议员。因受革命潮流影响,他秉救国救民大义,后由林镜林介绍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筹措军需,开始为早期国民革命效力。1910年,担任露天演说队员兼书记,致力于革命工作。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曾颁给他旌义状,对他为筹济军储踊跃输捐的义举加以旌扬。1913年,他被委为国民党新加坡交通部参议,次年转任中华革命党议员。他出任星州书报社副总理,同盟书报社监督。他在新加坡华人上,夙孚众望,先后被推任新加坡山东筹赈会委员董事和国民革命部咨议及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豫陕甘委员会,闽南水灾委员会,黄河水灾委员会等慈善团体委员。
周献瑞平日热爱公益,公而忘私,仁风热肠,为新加坡社会各方推重,历任新加坡华侨中学,南洋女中、同济医院,中华总商会和其他华侨学校、社团董事要职,以及新加坡拒毒会和福建会馆常务委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海外华侨,华人激于义愤,纷纷组织筹赈会,筹款救济难民,周献瑞被选为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委员、查账员和宣传主任。他身先士卒,率先捐款2万元法币以资倡导,同时倡购救国公债2万元法币,华侨纷纷响应,为抗战作出贡献,1940年,他自动收购海外革命圣地“晚晴园”,国民政府为此颁给他“见义勇为”匾额,表扬他的功绩。
抗日战争期间,新加坡南安会馆前主席侯西反被英政府加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离境后,周献瑞继任南安会馆主席,继承侯西反精神,协助筹赈工作。至日军南进时,南安会馆会地已成为抗日的义勇军总部。日军将其列为重点搜查对象,多次搜查,会馆杂役亦一度遭敌拘捕,惨受酷刑。
周献瑞在日军进入新加坡前,先携眷趋避苏吗特拉属的实叻班让。因为他素著声望,日军乃遣人前往追杀。他又辗转逃往他港,匿居于不畏株连的金门籍侨胞黄振寿家中,始免于难。但其长子周炳炎终在实叻班让被捕,解押返新加坡拘禁几个月,惨遭酷刑,几濒于死。次女周彩月被押往海滨刑场,威逼说出周献瑞行踪,但她视死如归。日军看见她胸前挂有十字架金饰,将其释放。此后人人称她为“女丈夫”。1944年6月3日,终因日军强搜不舍,周献瑞还是被日军宪兵拘捕,黄振寿同时被逮。周献瑞被囚禁于“孟加丽”30多天,受尽日军严刑拷打。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新加坡欣见重光,周献瑞已届花甲之年,精神却依然十分旺盛,继续与梁后宙、林建达等先生出面领导新加坡南安会馆的复兴工作。他被选为新加坡南安会馆复兴后首任主席。为了团结南洋各地侨亲,他又于1946年发起组织马来西亚南安总会,获得各地南安会馆热烈响应,分别派出代表,在新加坡南安会馆召开大会。马来亚南安总会成立后,他被选为总会第一届主席。
周献瑞故居在今南安市美林街道庄顶村,系庄顶周氏第九世(用字辈五兄弟)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2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故居破损严重,1958年废圮。1994年9月,周氏后裔成立重建新厅理事会,决定在原基的位置上提高1米重建,作为周氏家庙。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华侨捐资,二是周氏后裔出资。1994年11月29日(农历十月廿七日)破土动工,1995年9月(农历八月)竣工,两进三开间,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故居位于西溪北岸,与南洪公路相毗邻。重建后的故居用花岗岩条石砌墙,硬山式屋顶,燕尾翘脊。围墙高约1-7米,底部条石砌就,中间为绿色陶瓷栏杆。围墙大门位于南墙与西墙交接处,匾额有“思远”两字;围墙内有一个面积约100平方米的石埕。踏上五级石阶,便是故居大门,对联为:“东水西回案呈笔架;北堂南面屏展龙源。”门额两边有“忠孝”两个大字。走进大门,可见下厅部柱对联:“持之以恒言而有物;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大厅与下厅之间有一个用石板材铺设的天井。大厅内的柱子均为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圆石柱。部口柱对联为:“岐山衍派家声远;濂水传芳人文盛。”点金柱对联分别为,其一:“濂水源远光门第;岐山秀色育英才。”其二:“千古文章传圣道;一堂孝友乐天伦。”大厅设有神龛,供奉庄顶周氏九世祖神主,其两边对联为:“岐山发祥福溪流韵;凤村聚族桂室凝香。”
(李成意)
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