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庄晚芳庄重文故居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庄晚芳像 庄晚芳(1908-1996),原名友礼,又名庄骥、庄友、茗叟、挽风等,惠安山腰(今属泉港区)人,我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他幼年家贫,10岁时才上小学,1929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1934年毕业后到北洋政府农商部在安徽创办的祁门茶业改良场工作。此间,他深入茶区调查研究,与茶工、茶农一起种茶、采茶、制茶、评茶,学到茶知识,取得茶叶生产的宝贵经验,引发了研究茶叶的兴趣。1938年他任福建贸易公司泉州办事处主任,提出茶叶“结汇出口”办法,维护了侨胞利益和侨销市场。同年底,调任省茶叶管理局副局长(代局长)。1939年主持筹办省与中央合办茶厂,兼办省示范茶厂。1943年调任省农林公司总经理,为复兴闽茶打下坚实基础。1948年到香港、新加坡等地考察后,接受陈嘉庚劝告,回国后在惠安从事救国和培养人才工作。之后应复旦大学(陈望道校长)之聘,任该校茶叶专业教授。1952年后,曾先后到安徽大学农学院和华中农学院任茶学系教授,1954年以后至离休一直在浙江农业大学任茶学系教授。1984年荣获国家领导人陈云亲笔签署、中国农学会颁发的从事农业工作50周年表彰状,后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庄晚芳从事茶学教育和茶学研究60余年,著述颇丰,主要编著、专著有:《茶树栽培学》(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东南茶树品种调查》、《台湾茶业》、《中国茶叶名》、《茶作学》(1959年译成俄文在苏联出版)、《茶树生物学》(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述茶树生物学的专著)、《茶树栽培教材》、《茶种变种分类》(曾引起国内茶界的重视)、《茶树根系研究》、《茶树选种研究》、《茶树原产地问题》等。 垂暮之年,庄晚芳不顾年老体弱,专心致志编写《茶史散记》,将茶史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1989年,他提出建立“中国茶德”的设想,并将中国茶德精辟概括为“廉、美、和、敬”四字,即“廉伶养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为弘扬中国茶文化作出贡献。 庄重文像 庄重文(1912-1993),系庄晚芳堂侄,原名碧荣,惠安山腰(今属泉港区)人。1925年,入读惠安县立中学;1926年,就读于集美水产学校,曾去厦门大学接鲁迅来校演讲,此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重文”(重教育尚文明);1929年,因参加声援“济南惨案”的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1930年只身赴新加坡,在益励学社和彰德学校教书,课余参与福建会馆教育科组织的新加坡华校教育改革工作,认识陈嘉庚;1932年,返回惠安县山腰(今属泉港区);后来去香港。1951年,创办香港味力厂;1953年,出任香港厂商联合会董事;1960年,成立庄士餐具有限公司;1972年,成立“庄士集团”,旗下拥有3家香港上市公司,主营电子、通讯器材、餐具等行业,业务遍及中国大陆、香港、东南亚及欧美等地。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8年,连任3届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他是一位学者型实业家,先后获得美国圣三一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及英国圣公会大学人文学博士学位,并被英国圣安德烈研究院邀任为院士。 庄重文一向关心社会,热心公益,心系故里,造福桑梓。他深知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国家昌盛和同胞幸福之所系。1978年以来,先后在北京、福建等地捐资设立“庄重文文学奖”、“庄采芳奖学金”、“庄重文优秀校长奖”;1992年与旅居新加坡的侨贤一道,在泉州市泉港二中捐建“旅星乡贤楼”;2002年9月,其家人捐资创建的“庄重文实验小学”落成。庄重文关注教育发展、热心文化事业的义举广受各界赞誉。 庄晚芳、庄重文故居望海楼(俗称后楼),位于今泉州市泉港区山腰街道埭港村后楼自然村。望海楼系其先祖、号称“庄百百”的庄光岩(字捷轩,清道光赐进士)于嘉庆二年(1797年)肇建,历经2年落成。山腰至今还流传着“后楼万四四,山腰祠堂万三三(以上均为银元)”。前者比后者还多花1000多银元,可见其规模多大。望海楼与楼前的三进(落)五开间连成一体,拱斗式木构架,屋顶系人字形(或称双坡顶——以房屋的屋面与山墙取平取齐为特征的一种称之硬山式建筑)。总占地面积1710多平方米,采用砖、石、木混合结构,共四进深,左侧双护厝,内部设有大小天井14个,供采光、通风与排水。整座建筑集清代木、石、泥工建筑工艺之精华,不但雕梁画栋,而且有名家书法相辉映,巧夺天工。第四进为二层楼(后楼由此得名),上下各5间,楼正中悬挂清代莆田著名书法家张琴书题写的“望海楼”匾额(可惜原匾于1966年8月被焚)。三进与四进之间的望海楼下原来有座亭,倒塌后尚存亭柱基石;护厝后为文武馆,门上石雕匾额楷书“耘经别墅”。 望海楼建筑群大门前有2个相配套的大埕:上为石埕,面积近390平方米;近大门口是下埕,用砖铺成,面积200多平方米,上下埕之间设有7级台阶。大门前两旁屹立着2座清代的旗杆碣石。在上、下两大埕的陪衬下,整座建筑规模更显宏大。站在埕上高处,俯瞰整座建筑物,前高后低,落差较大,形似古代手工织杼机——“美女坐机”状。其时惠北民间流传着:“山腰后楼,前黄土楼”,意谓这两座大楼有各自的建筑特色,又相互媲美,均为名扬惠北的清代建筑物。 庄晚芳诞生于前大厝群左边的下厅房。1919年,因房屋拥挤而举家迁往石桥尾“小三房下厝、中厝”古大厝群的中厝居住。中厝位于下大厝的西面,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武举人庄大勋始建。大厝为两落五间张单护厝。内为木框架的砖木结构;外墙由砖、石砌筑;屋顶为人字形(或称双坡顶),房屋的两面山墙上的屋面向墙外挑出有特征的一种悬山顶的建筑。大厝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门前大砖埕占地面积260多平方米;大厝背后建有文武馆,为家族子弟习文练武之所,占地面积310多平方米(练武用的武器及其他器材已不复存在)。中厝合计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砖埕四周筑有矮围墙、古井和2个大门,门廊有花、鸟等工艺精湛的砖浮雕,大厅堂中悬挂着清朝“举人贤”的匾额。 望海楼历尽沧桑。1924年1月11日,在燕京大学法律系求学的山腰学子庄竹秋(接受李大钊的指派回乡,了解社会,发动群众)、刘雪本(北京工学院学生)等人,领导发动了山腰、郭厝、峰尾、坝头、土坑的乡民进行1次大规模的抗缴鸦片捐的武装斗争,一举围歼“杨团”(北洋军阀驻泉五永彝族杨增福团)1个连的事件发生后。1月13日遭受“杨团”和刚被收编的惠安著匪汪连的“民军”(亦匪亦军)对上述各乡进行惨绝人寰的剿灭烧杀,造成山腰受害最大的“山腰惨案”。兵燹焚及“望海楼”一、二进,并造成3死1伤的惨情。由于隔开1扇大门,“火路”中断,三、四进及护厝得以幸免,并一直保留至今。 后来,庄晚芳父兄辈在他们所分得的房份在大厝左边的“路归”(与左边大房隔壁)加层筑建水泥结构的小阁楼。这里就成为庄晚芳上中学、大学每年寒暑假回家居斗室读书写字会友之处。 1933年间,庄重文曾在望海楼创办“平民小学”,对家乡的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庄文英、郑清华、黄虚竹等名师任教,他自己也担任教学,后因经济困难而停办。 1946年间,庄晚芳历经数十年努力,事业有成,在诞生地望海楼大厝的右边,兴建1座以木砖石为主的三开间,俗称“三间张”的两层楼房(三间张楼),入大门处凸出半六角形亭式建筑,别具一格。新居建成后,石桥尾的旧居以微资转让给族亲居住。现今多数人家已迁出另建新厝,仅住一两户人家。由于久失修,已呈现破落班秃痕迹。 1948年冬,中共闽浙赣城市工作部被国民党特务监视,活动困难,转移来山腰,成立了以庄晚芳为书记的“城工部山腰支部”,并在“望海楼”以补习文化为名开办“正风补习班”,邀请庄昭宗、庄子卿、庄玉辉等讲课。后来还成立武工队(后纳入“闽中游击队”)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经与三朱地下党组织联系后,接受中共三朱区委关于策动山腰盐署、盐警起义为主要任务。庄晚芳的新居就成为山腰——三朱的联系站和“策反”的指挥部。经过庄晚芳、林文学、庄祖荣为主的多方活动,“策反”成功。三朱党组织派张海天、朱联法、连远等在此接受盐署、盐警的起义仪式。这一天是1949年8月18日,宣布山腰解放,为惠安县城的解放奏响了胜利进军的序曲,为惠安的解放历史翻开第一页。同月23日进军惠安县城时,庄晚芳受命在“家”坐镇,以观动静。1983年定后楼(即望海楼)为“革命老区基点村”,2004年7月1日,“后楼革命基点村”立碑,记下了它为革命所做出的贡献。 望海楼名人辈出。三进中厅悬挂7个清代名匾:庄捷轩(十四世)“钦赐进士”(今存墓碑刻“清岁进士庄捷轩”);十五世庄大勋(捷轩长子)、庄大珪(捷轩五子)均为武科举人,兄弟双双赴京会试,荣立“举人”和“会魁”匾额;十六世庄学鹏之匾“重游泮水”(秀才出身,两次上孔庙祭拜孔子,故谓之“重游”、“泮水”,此学堂之代称);十七世庄寿麒诰封登仕郎,立匾“翰林待诏”;十八世庄采芳(即庄重文的父亲)系清代末科(1905年)武秀才,立匾“选魁”(以上名匾在“文革”期间被焚为灰烬,于2000年10月重立)。2004年在发掘的墓志铭上抄录“业儒”和太学生以上28人,可谓是“书香门第”,为山腰首屈一指。 2000年7月,庄晚芳、庄重文故居被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庄德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