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天宝十二年(753)
泉州超功寺僧曇静偕10多名泉州工匠随鉴真东渡日本。
咸通十四年(873)
泉州僧人释智宣出国取经,在印度侨居25年,于唐天祐四年(907)回国。
宋
大中祥符八年(1015)
泉州商人欧阳征定居高丽,后被封为“左右拾遗”。
元祐二年(1087)
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泉州人出国经商和侨居国外者越来越多。
元祐三年(1088)
泉州人刘载定居高丽,后被封为“守司空尚书右仆射”。
崇宁元年(1102)
泉州客商李充等67人同船到日本贸易,在日本住了两年,于崇宁三年回国。
乾道年间(1165-1173)
泉州人王元懋随商船赴占城国。国王招他为婿,侨居十年后回泉。
宝庆元年(1225)
泉州市舶提举赵汝适所着《诸蕃志》成书。
景定五年(1264)
蒲应、蒲甲在文莱为其父立“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碑。
元
至元二十九年(1292)
元朝从泉州发兵2万征爪哇,士兵多在泉州(行省)征募。元军失利,军中病者百余人留在勾栏岛山中。
至正九年(1349)
汪大渊撰《岛夷志略》,作为《清源续志》附录。
明
洪武三年(1370)
泉州复设市舶司,限定只通琉球。
洪武二十五年(1392)
南安县人蔡崇,“授御奉敕始迁中山,择居于唐荣(营),成为琉球中山蔡氏始祖”。
万历年间(1573-1620)
“漳泉民贩吕宋者,或折阅破产及犯压冬禁不得归,流寓土夷,筑庐舍,操佣辋为生活;或娶妇长子孙者有之,人口以数万计”。
万历二十一年(1593)
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派舰侵美洛居,强征华侨250人助战,泉州人潘和五率众起义。
万历三十一年(1603)
是年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五次屠杀华侨,有五六万华侨被杀,其中有不少泉州人。
天启四年(1624)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
清
顺治十一年(1654)
泉州僧人木庵和佛像雕塑名匠范道生随黄檗山万福寺僧隐元禅师束渡日本。
顺治十二年(1655)
清廷厉行“海禁”,规定片帆不许人海。
顺治十八年(1661)
郑成功为保护华侨事致函菲律宾西班牙殖民总督。
清廷下“迁界令”,不少泉州人流离失所,逃往国外。
康熙十年(1671)
郑经致函爪哇苏丹,要求保护华侨。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台湾回归,中国实现统一,不愿降清的郑军将士乘船分赴小吕宋、爪哇、马六甲。往南洋商贸的郑军部属,也大部分留居南洋。
康熙二十三年(1684)
清廷谕令沿海各省废止“海禁”,准许人民出国经商谋生。
厦门设立海关,泉州人多改从厦门出入国境。
雍正四年(1726)
苏禄国王委派泉州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石湖港。
乾隆五年(1740)
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制造“红溪惨案”,被屠杀的万余华侨中,有不少泉州人。
乾隆十八年(1753)
晋江县旅居菲律宾华侨杨大成,任苏禄国副使来中国访问,被清政府逮捕并流放黑龙江服苦役。
嘉庆二十四年(1819)
泉籍华侨占多数的马来亚槟榔屿创办华文私塾“五福书院”。
道光二十八年(1849)
永春籍华侨陈金声等筹资创办新加坡启蒙学馆“崇文阁”。嗣又创办“萃英书院”。
咸丰三年(1853)
永春爆发林俊起义,嗣又有群众反征“厘金”斗争。由于清廷的残酷镇压,导致永春、南安等地人民大批逃亡出国。
咸丰十年(1860)
旅菲华侨杨肇基在南安金淘建道南义塾,后其孙杨仲清改建为道南学校。
同治元年(1862)
新加坡永春会馆创立。
同治七年(1868)
泉州厦防分府出告示严禁贩卖华工。
同治十年(1871)
郑灶在晋江安海创办“郑顺荣”侨批馆。
光绪元年(1875)
一度停办的马来亚马六甲永春会馆恢复活动(创立时间失考)。
光绪八年(1882)
新加坡政府在福尔敦广场建陈金声喷水塔,纪念陈金声对当地的贡献。
光绪二十年(1894)
泉籍华侨占多数的印尼泗水创办泗水中华小学堂。
光绪二十四年(1898)
祖籍永春的李俊源、陈若锦等参与林文庆、陈齐贤集资建成马来半岛第一个橡胶种植园。
同年9月,菲律宾政府对在独立战争中有突出贡献的南安籍华侨到亨赙,晋升为准将。
光绪二十五年(1899)
菲律宾闽籍华侨在马尼拉创办华侨公立中西学校,聘泉州举人龚绍庭为首任校长。
光绪三十年(1904)
黄奕住投资创办泉州清源种茶公司。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惠安籍华侨、牧师郑聘廷将新加坡基督教青年会阅览室改办为“星洲阅书报社”,启发华侨民族意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特颁发旌义状。
光绪三十二年(1906)
清政府责令福建总督,对保护归国华侨不力,而致华侨回乡屡遭抢劫的南安知县谭子俊、安溪知县袁英麟等5名官员,分别其案情从严参办。
华侨郑安邦捐银1000元倡建永春州立中学堂。
是年起,在海外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泉籍华侨盛九昌、蒋以麟、郭治齐、庄汉民、陈清机等先后回泉州开展革命活动,创立同盟会机关“共和实进会”、“革命军”。宣统三年(1911)10月蒋以麟任中国同盟会泉州分会会畏。11月18日发动起义,光复泉州。
民国
元年(1912)
福建暨南局在厦门成立。福州、泉州、漳州相继设立分局。
泉州华侨公会成立。
1913年
菲律宾归侨李丹臣在华侨集资支持下,与泉州、厦门绅商合资创办泉州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1914年
泉州归侨为首组织“闽南讨袁军”。
1915年
马尼拉议会为表彰王彬对菲律宾革命的贡献,通过决议将华侨聚居的沙克里斯蒂亚街命名为“王彬街”,并在街口建立“中菲友谊门”牌坊。
1917年
菲律宾华侨蔡联芳、邱维岩、李清波等集资支持创办泉州华侨女子公学。
庄希泉等人发起创办新加坡南洋女校,后改名南洋女中。
1919年
4月,陈清机与王敬祥回国,创立闽南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
1920年
5月,马来亚英殖民当局制定《海峡教育条例草案》,限制华文教育,庄希泉、余佩皋、陈素民、张国基等教育界人士,成立“华侨学务维持处”,发动20多万人签名抗议。
孙中山为泉州培元中学题写“共进大同”匾额;华侨集资,捐建该校图书楼。
1926年
5月14日,菲律宾华侨将军刘亨赙病逝,菲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下半旗致哀。
1929年
安溪籍华侨林庆年就任新加坡福建会馆教育部主任,首倡当地华文中小学会考制度。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华侨发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菲律宾成立华侨救国联合会,南安人曾廷泉任常务主席。
1937年
7月,菲律宾华侨各团体联合组成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简称“抗敌会”),李清泉被选为主席。
晋江县全县教育经费47-4万元,由华侨提供44万多元。
1938年
1月20日,沈尔七率领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回国,2月到达龙岩,编入新四军二支队。
5月1日,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筒称“劳联会”)成立。
10月10日,南洋各属45埠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召开会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任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任副主席。
11月14日,厦门侨务局内迁泉州,正式办公。
1939年
“南侨总会”动员3200余名机工和司机组成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其中800多名闽籍华侨多系泉籍人。
菲律宾“劳联会”慰劳团21人于9月初抵达皖南新四军军部慰问。多数团员加入新四军。
7月,200余名华侨青年从菲律宾、新加坡乘轮船回国到泉州,参加国民政府军政部设在福建的第13新兵补训处学员训练班。
石狮创办侨乡报刊《民声报》,发行至菲律宾等地。
1940年
1月下旬,泉州地区约700名出国华侨乘轮经鼓浪屿前往南洋各地,被占领厦门的日军拘禁于虎头山“风厝”,强迫注射毒针,以后毒发死亡者甚多。
3月底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回国慰劳前线抗日将士。6月初在侯西反、李铁民陪同下访问延安。并于10月抵泉州各地视察,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
7月22日,陈清机病逝于菲律宾碧瑶,周恩来、林伯渠等致电悼唁。
9月24日,李清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病逝,遗嘱将10万美元损献祖国作抚养难童费用。遗体运回菲律宾,菲政府为举行国葬。新四军将领叶挺、项英致电悼唁。
1941年
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侨汇断绝,泉州各地侨属生活陷入困境。
1942年
2月初日军进攻新加坡,泉籍华侨林谋盛、刘牡丹、黄奕欢、刘玉水等人参加领导保卫新加坡的战斗。星洲华侨义勇军浴血奋战8天,歼灭大批日军。
2月9日,福建省侨民紧急救济委员会成立。派员在晋江、龙岩和广东梅县等地设站,办理归侨接待事宜。
5月,菲律宾成立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继又成立菲律宾民主战地血干团(简称“血干团”)、迫击团三九九部队(简称“迫击团”)、战时华侨青年特别工作队(简称“特工总队”)等抗日武装。上述团、队成员多数为泉籍华侨。
1943年
秋,李光前捐资委托归侨李硕果筹办南安国光中学,扩建国专第一至第四小学。
1944年
3月15日,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倡办的集友银行在泉州设办事处。
6月,清濛等村侨眷入城请愿,迫使晋江县县畏徐季元宣告停止征收侨户免缓役税。
6月29日,中英联合军团(136部队)马来亚区区畏林谋盛(南安人)被日军逮捕惨受酷刑,是日就义。
1945年
9月,清濛等村侨眷群往泉州请愿,迫使县长吴德露停止征收1944年下半年和1945年上半年积谷。
1946年
6月,国立海疆专科学校迁校址于泉州市区。
8月,华侨集资创办的安溪依新医院(华侨官桥医院)开诊。
1947年
8月9日旅越南闽侨组织监赈团,由该团主任委员颜子俊(永春人)回国办理赈灾事宜。
1948年
2月28日中兴轮从安海驶往厦门途中,在大小嶝海面倾覆沉没,罹难200多人,多数是重返南洋的泉籍华侨。
1949年
8月,以泉籍人士为主的120名居港侨属和闽籍青年,在中共南方局香港福建特别支部组织下,分批进入广东解放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文化服务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成立,庄希泉、李铁民被任命为副主任。
1950年
1月1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侨汇暂行处理办法》及《管理侨汇业务暂行办法》。
8月,泉州开辟香港航线。
9月10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晋江专署增设侨务科,所属各县在民政科增设一专职干部办理侨务工作。
9月间,华侨刘玉水捐资创办惠安荷山中学,并扩办荷山小学等7所小学。
1951年
7月10日,晋江县侨联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决定募捐“晋江华侨号”飞机一架。
9月,泉州华侨旅行社成立。
12月,泉州成立“难民招待所”和接待站,接待被新、马英殖民当局驱逐回国的难侨,并为他们举办各种技术训练班。
1952年
4月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嘉庚抵泉州。次日向晋江地委、专署各单位干部和晋江区所属各县(市)代表传达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精神。
9月,晋江专署侨务科改为侨务局。
晋江区成立“福建省归国难侨处理委员会办事处晋江分处”,归专署侨务局管辖。
11月,晋江专署转发福建省人民政府通知:晋江、南安、永春、安溪、莆田、福清、泉州等县(市)人民政府可成立华侨事务科。
印尼、缅甸华侨回国参观团部分团员于北京国庆观礼后到达泉州分赴各县探亲访友。
1953年
3月26日,晋江区召开第一次侨务工作会议,传达福建省委侨务工作会议关于侨务工作以组织推动侨眷、归侨参加生产为中心任务的精神。
4月,晋江地委和晋江、南安、安溪、惠安、永春等县委组织工作组深入侨区,检查、了解与总结有关处理华侨户“土改”遗留问题的经验。
11月,印尼归侨尤扬祖在永春故乡租用猛虎山创建垦殖场。
12月20日,召开晋江区归侨、侨眷代表座谈会。发动广大归侨、侨眷积极参加农业互助合作社。
1954年
1月,永春北硿华侨垦殖场成立。
省侨委委托省建筑工程局派技术人员到晋江县石狮、金井为侨眷设计住宅。
泉州侨光戏院、石狮华侨戏院落成。
泉州、晋江、南安、永春等县市新办或扩办7所华侨子弟补习学校,招收华侨子女1553人入学。
1955年
4月,晋江专区各县(市)分别召开侨务工作会议,贯彻国务院1955年3月23日发出的《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
泉州华侨中级文化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改为泉州华侨中学。
泉州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成立,在泉州市区北门街筹建泉州华侨新村。
归侨陈启紫、李鸠陵分别当选为晋江县、南安县副县畏。
1956年
4月7日,晋江地委扩干会闭幕。会议着重研究统购统销后对回国华侨、侨眷粮、油、糖、棉布的特殊供应问题。
5月,晋江县青阳、金井,南安县丰州和永春县新办(包括华侨补校改办)4所华侨中学。
8月,《泉属乡讯》创刊。
10月12日,泉籍归侨庄希泉、尤扬祖、庄明理、李铁民、高明轩、黄畏水、颜子俊当选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首届副主席。
1957年
2月,省侨委在泉州召开全省侨办中学董事长会议,有41所学校61人参加。
3月,晋江专区侨乡服务员积极工作者代表会议在泉州召开。
侨眷、归侨占人口30%以上的乡镇,均成立乡(镇)侨属工作委员会。
1958年
4月,省侨委在泉州召开第六次扩大会议,要求全省侨务系统响应省委全面跃进的号召。
1959年
1月,晋江专区召开第一次国外侨务工作会议。
2月25日,全国侨联副主席、省侨委副主任颜子俊病逝。
6月23日,中侨委副主任方方在晋江专区侨眷、归侨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国内侨务工作的原则是:‘一视同仁,适当照顾’”。
8月3日,全国侨联发出《学习归侨学生陈万里同志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的通报(陈万里祖籍安溪县)。
8月11日,泉籍归侨王汉杰当选为首届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林珠光、郭健为副主席。
12月11日,泉州归侨举行集会,严重抗议印尼反华、排华。
1960年
1月,为安置印尼排华的难侨,晋江专区成立“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
3月,泉州双阳华侨农场和南安雪峰华侨农场成立。
11月1日,华侨大学在泉州创办。
11月,省委同意李光前关于由政府接办南安国光中学和国专医院,并把国光中学现有存款90万元捐献给华侨大学建校的意见。
1961年
3-5月,地委书记张桂如和统战部部长蔡文山带领工作组深入南安华美和晋江石圳侨乡,调查公社化运动以来侵犯侨眷、归侨财产情况。
8月4日,省侨联通报表扬泉州华侨机砖厂归侨青年莫丽花英勇救人、壮烈牺牲的事迹。共青团福建省委号召全省青少年向莫丽花烈士学习。
10月,晋江专区成立侨联筹委会。《泉属乡讯》复刊,翌年易名《温陵乡讯》。
1962年
1月19-25日,晋江专区召开第一届侨代会,成立晋江专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12月,晋江专区侨汇工作小组成立,在8个重点县成立“侨汇物资供应公司”。
省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增选印尼归侨尤扬祖为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1963年
4-5月,各县(市)召开会议,贯彻中央关于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侨务、侨汇政策不变的精神。
12月7日,福建省华侨补习学校在泉州正式开学。
1964年
1月,省侨委在永春北硿召开全省华侨农场多年生经济作物和畜牧现场经验交流会。
2月20-23日,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庆祝建场1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畏何香凝寄来贺信,并赠送亲笔画一幅牡丹、红梅的国画和题写的条幅。
3月1-7日,晋江专区召开华侨投资工作会议。
9月下旬-10月,专区和各县先后召开侨务工作会议,以解决在社教运动中执行侨务政策和干部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1965年
3月23-31日,专区侨联会召开一届三次委员(扩大)会议。研究今后任务,增选副主席、常委。
7月31日-8月4日,全省华侨农场茶果生产经验交流会在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举行。
1966年
1月,中侨委副主任方方、林一心、庄希泉、黄长水等到我区视察侨务工作。
7月9日,晋江专署公安处发出《关于执行省外事办有关“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申请出境问题”电报指示的通知》。
1968年
3月16日,国务院发出文件,同意中侨委《关于处理侨户被查抄财物的意见》,指出:对被查抄的财物和房屋,应退还本人。
9月,晋江专署侨务局撤销,侨务工作由新成立的晋江地区革委会政治部负责。
1970年
1月,华侨大学停办。校舍归福建省医科大学使用。
1971年
8月9日,福建省革委会政治部发出《关于加强侨务工作的几点意见》,决定晋江地区、泉州市设立外事组,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均设统战组,负责管理侨务工作。
9月5-19日,地区召开外事工作座谈会,讨论贯彻同年6月18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华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华侨、侨眷出入境审批工作的规定》。此后,地区又多次召开会议,贯彻中央落实侨务政策的精神。
1972年
地区外事组侨务干部到所属7个县18个社场23个重点侨乡蹲点,调查侨情和侨务政策落实情况,撰写10份调查报告提供地委决策参考。
1973年
3月10日,晋江地委同意地区外事组《关于我区各县(市)建立华侨旅行社》的请示报告。
5月1日,地区和各县分别举行座谈会,回国探亲与观光的华侨,以及部分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等174人应邀参加,由地、县(市)领导分别会见,听取对侨务工作的意见。
11月15日,晋江地委办公室上报《关于侨汇和华侨物资供应问题的调查报告》,提出对侨区物资供应问题的改进意见。
1975年
2月10日,菲律宾政府、菲华商联总会在马尼拉王彬街举行“罗曼·王彬纪念碑”落成典礼。
1978年
4月16-18日,地委召开侨务工作座谈会。晋江地区开始全面展开落实各项侨务政策工作。
5月,晋江地区侨务办公室正式成立。
5月-9月,晋江地区接待安置被越南政府驱逐的“难民”三批,共1546人。
7月,晋江地区开始恢复侨汇物资供应。
10月23日,华侨大学举行复办开学仪式。
11月25-30日,地委召开全区统战、侨务工作会议。地委副书记、专员陆自奋作了有关落实统战、侨务政策和赴港的考察报告。
12月28日,庄希泉当选为全国侨联第二届委员会主席,王汉杰、尤扬祖、庄明理、陈宗基、洪丝丝、黄长水当选为副主席。
1979年
1月12日,晋江地委、泉州市委联合召开有1500人参加的干部大会,传达全国侨务工作会议和全国第二次侨代会精神。
5月20-23日,晋江地区召开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晋江地区第二届侨联委员会。
泉州华侨大厦新楼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等地中国旅行社大楼先后动工兴建。
12月,国务院侨办、全国侨联在泉州市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
1980年
1月8日,华侨大学董事会成立。
1月10日至23日,全国侨乡和侨联工作座谈会在泉州召开。
3月19日,李光前生前捐资300万元倡建华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的愿望,在全国侨联和广大华侨的支持下,动工兴建。
11月3日,晋江地区首次华侨史学术讨论会在泉州举行。
1981年
1月8日,晋江地区华侨历史研究会筹备组在泉州市成立。
7月中旬到9月上旬,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对侨务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视察。视察团晋江组由沈慧任组长。
1982年
5月17日,全国侨联副主席尤扬祖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5月27日-6月2日,全国华侨农场茶叶生产座谈会在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举行。
7月19日,华侨大学举行复办后首届毕业典礼。
9月《温陵乡讯》复刊。
1983年
1月,晋江地区华侨历史学会筹备组编辑出版《侨史》。
3月25-28日,胡平代省长到北硿华侨茶果场调查生产和归侨生活情况。
4月,全国侨联副主席庄明理在晋江地区视察侨务工作,并出席晋江地区侨联工作会议。
8月12日,侨建泉州贤銮大厦奠基。
9月6-11日,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在泉州召开的全省华侨办学工作会议上讲话。
10月23日,华侨大学举行陈嘉庚纪念堂落成典礼。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等为纪念堂落成剪彩。
10月24日,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庄炎林,全国侨联副主席庄明理、王漠杰,副省长黄畏溪等参加南安国光中学45周年校庆活动。
10月29日,省侨办副主任许集美率省落实政策检查团侨务政策检查组到晋江地区检查工作。
12月,晋江地区落实华侨私房政策领导小组成立。
1984年
4月,德化县人大第九届第四次会议选举马来西亚归侨郑来兴为县长。
晋江、南安、安溪、德化、泉州等县、市先后选出吴良良、李铁圣、庄兴发、陈秋菊、林玉莲、吴秀莲等归侨、侨眷为副县(市)长。
4月11-16日,叶飞、庄希泉当选为全国侨联第三届委员会名誉主席,王汉杰、庄明理、陈明、陈宗基、洪丝丝当选为副主席。
4月28日,原晋江专员公署副专员、地区侨联名誉主席、归侨高剑峰因病逝世,终年68岁。
5月7日,省人大常委、晋江地区侨联主席、归侨傅维丹因病逝世,终年78岁。
6月20-21日,地区侨联召开第二届第四次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全国第三次侨代会精神,补选吕敦村为地区侨联会主席。
7月4日,侨建泉州黎明职业大学开学。
10月8日,侨建晋江地区农业机械学校举行落成暨开学典礼。
10月,侨建永春医院“延年楼”竣工举行落成典礼,省长胡平等参加,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林一心剪彩。
10月12日,侨建永春和平师范举行开学典礼。
10月25-28日,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何英到晋江地区视察侨务系统企业。
1985年
1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到晋江县视察侨属企业。
4月7日,黄畏溪副省长等参加永春夹际中学侨建新校舍落成典礼。
6月7-9日,地区召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先进工作者座谈会。
7月23-24日,地委、行署召开地区落实华侨私房政策工作会议。
8月,晋江地区各县(市)举行华侨捐资办学授奖大会,授予163个团体和个人金质、银质、铜质奖章。
10月9日,侨建安溪培文师范学校竣工。
12月1-5日,“福建省东南亚学会”和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在泉州召开华侨问题科研工作讨论会。
1986年
4月,泉州市侨情普查开始。
8月3-7日,泉州市召开“侨务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座谈会”。省委书记陈光毅到会讲话。
9月4-8日,省侨办、省侨联在泉州市召开全省侨乡乡镇企业经验交流会。
9月24日,侨建晋江鹏山师范学校开学。
1987年
4月20-22日,泉州华侨历史学会举行成立大会,同时成立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委员会。
7月上旬,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张克辉带领省落实侨务政策检查组到泉州市,深入南安、永春、晋江、安溪重点侨乡检查工作。
7月中旬,福建省首届“维护华侨、侨眷权益法律问题研讨会”在华侨大学召开。
9月18日,泉州华侨历史学会与永春县侨联联合举行颜子俊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10月8日,中国致公党晋江县委员会举行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
10月9日,华侨创办的惠安开成建筑职业学校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
1988年
4月30日,省侨联第四届委员会选王汉杰为主席,泉州市吕敦村、沈慧、吴序良、何扬明、郭景仁为常委,王今生、郭健为顾问。
5月14日,全国侨联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庄希泉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6月18日,菲律宾退伍军人总会会长甘乌甘布上校委托王汉杰在泉州华侨大厦举行仪式,授予“华支”老战士菲律宾退伍军人总会颁发的奖状和奖章。
7月1日,晋江围江学校举行吴道盛纪念堂落成典礼。
8月8日,仰恩学院首届董事会成立,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长溪任董事长。
8月24-26日,在泉州华侨大厦举行纪念李清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李清泉学衍讨论会。
10月13-15日,泉州市第三次归国华侨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泉州市第三届侨联委员会。
12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兼华侨委员会副主任梁灵光到永春县视察外商投资企业和侨建工程。
1989年
10月26日,永春县举行侨联成立40周年庆典暨七项侨建工程落成典礼。福建省省畏王兆国为永春县文化中心——郑世炎大楼落成典礼剪彩。
12月22日,庄炎林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侨联主席;沈慧、郭景仁、何扬明、李贤起和陈觉万等当选为委员。吕敦村被聘为名誉委员。
12月29日,泉州市侨办、市侨联在泉州宾馆召开归侨、侨眷迎新座谈会。市委领导张明俊、石兆彬、傅圆圆等在会上为获得第四次全国侨代会表彰的本市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张耀辉、张瑞庆、黄悦祥、张立学、林华景、叶秀元、许明良和获泉州市表彰的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企业家颁发了荣誉证书。
1990年
4月中旬,侨建石狮文化中心大楼、石狮淑佩幼儿园举行落成典礼,晋江县科技大楼、泉州市中医院友玉科教大楼举行奠基仪式。省领导程序、温附山、张渝民、许集美和省侨联主席王汉杰参加奠基仪式。
8月3日,侨建泉州慈山财经中等专业学校校舍勤工兴建。
9月30日,全市各条战线30多位归侨、侨眷代表欢聚一堂,座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福建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泉州市副市长郑宗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10月10日,侨建安溪铭选中学举行奠基仪式。
10月,泉州六中旅外校友捐建的“菲友体育馆”建成启用。
11月1日,华侨大学举行30周年校庆。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畏,国务院侨办和全国侨联领导廖晖、李星浩、庄明理到校祝贺。副省长刘金美代表省政府授予捐资华大的12位侨胞和港胞金质奖章。同日,举行陈嘉庚、廖承志铜像揭幕和“侨总图书馆”、“菲华楼”二项侨捐工程的落成典礼。
11月6日,副省长刘金美出席安溪培文师范侨建新校舍落成典礼,并代表省政府向捐资者颁发金质奖章。
11月,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一行视察安溪慈山财经中专、陈利中学、铭选中学与和声大桥等侨建工程。
12月16日,全国侨联所属企业代表120人由全国侨联副主席陈兰通率领到达泉州,参观晋江、石狮、鲤城部分侨联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