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第五节 泰国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移居与人口 1257年泰国建立素可泰王朝,即有泉州舶商前往贸易,间或有人定居其地。南宋后期,泉州地区有不少人应募泛海赴泰国传授制瓷技衍。其后,续有各种泉州工匠和商人移居泰国,在泰国建造“福舶”,开采锡矿,并受雇为泰王室经营海上贸易。 自明成化、正德(1465-1521)以后,泉州许多侨乡族谱均有移民泰国的记载,数百年间几无间断。如安海《霞亭东房颜氏族谱》载:成化至嘉靖间有颜嗣祥、颜贤良等族亲五人侨寓暹罗,卒葬其地。 明末清初,郑芝龙、郑成功、郑经三代经营东西洋贸易,在郑成功逝后,不少部下留在暹罗定居,绝大多数为泉、漳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厦门设立海关。至18世纪中期,中暹贸易迅速发展。泉州一向缺粮,海商多往泰国贩粮,许多泉州人随船前往泰国谋生。直至近代,仍有不少泉州人移居泰国。 1939年5月出版的《闽侨》杂志披露:泰国闽侨37-6万人。据资料推算,泉籍华侨、华裔当有18万人。 1949年以后,泰国每年只允许200名华侨移居泰国,但仍有一些泉州人经香港转赴泰国,著名的人士有石狮的陈德树,晋江的蔡悦诗、蔡志伟、蔡志云、王天赐等。 1952年7月,永春县民政科对该县6个区(缺7个乡)的不完全统计,计有泰国华侨8612户、49221人。 据1982年晋江地区侨务办公室的调查,泰国有泉籍华侨、华裔23万多人。1990年底,据泰国华人社团资料估计,泰国有泉籍华侨、华人约近30万人。以县(市、区)分:晋江有10多万人,南安有7万多人,其次为永春、惠安、安溪、鲤城、石狮、金门、德化。以姓氏分:庄氏最多,其次为蔡氏,叶、王、白、吕、陈、曾、吴、李、苏、许、黄、谢、颜、胡等姓人数也不少,主要居住在曼谷、宋卡、陶公、北大年、攀牙、董里、普吉、素叻等10多个府20多个县(埠)。95%以上已加入泰国籍。 二、职业与经济 早期往泰国的漳泉人有商人、工匠及农民,少数华侨受泰王室之聘,驾驶泰国官船从事官方对外贸易及担任税务官员。 明代后期,在泰国从事米谷收购行业的漳泉人逐渐增多。自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闽南地区舆泰国之间的大米贸易。“暹罗米”成为泉(州)、厦(门)市场三大外来米种之一,厦门港成为中泰贸易的中心。 19世纪中期,泰南闽南人经营的采锡、冶锡业和粮食、橡胶种植业逐渐兴起;闽南籍华侨进一步向泰南集中。而移民泰国的闽南籍华侨也一度增多,仅1895年即有3185名闽南籍华侨从厦门出境赴泰国。他们多在泰南的锡矿、橡胶园工作。 进入20世纪30年代,部分泉籍华侨经济上有了较大发展,出现少数富商巨贾,著名的有: 蔡铁民,南安人,在乃佛和弄宣拥有吉兴、吉利、泉南等四个矿务公司,矿区内自筑铁路通往码头;并拥有酒厂、火砻厂、戏院、百货公司等多家工商企业。叶金剪,南安人,出生于泰国,自幼从商,至30年代已拥有多家公司,主营海运、锡矿洗运、建筑等。苏廷芳,晋江人,经营和盛栈出入口公司。白锡碧,安溪人,经营锡碧斯记银信局、义和发有限公司(主营茶叶)、三九茶行。 同期,由安溪籍、南安籍华侨经营的茶叶行、店,销售网络逐渐遍布泰国各大中城市,尤以安溪籍华侨经营的行店为多,规模较大、资金雄厚的茶行有王孝星的瑞珍茶行、王孝梅的瑞珍号茶行、王杏的瑞珍公司、王汉忠的德芳茶行、廖雪廉的阳春茶行、王孝谨的有记号茶行、王新震的有记茶行、王清时的集友茶行。此外,还有王岳的福记茶行、王伍的鼎记茶行、王得福的恒泰茶行、王六福的恒春茶行、王宏的谦记茶行、白金风的炳记茶行、王温柔的建丰茶行。这些茶行,都以经营尧阳红心铁观音闻名,有一些茶行拥有多间茶庄、茶店。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泰国及华侨经济的急剧衰退。1956年放宽加入当地国籍条件,华侨加入当地国籍的人数大量增加。不少泉籍华商放弃传统经营的行业,转向投资金融、房地产、机械制造、塑料制造、成衣厂、棉纺厂、食品加工、旅游服务等行业。并与政府官员合作经商办企业,出现了少数巨商和大企业。60年代以后前往泰国经商创办工商企业的泉州人,对泰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树,其中著名的企业家和企业有: 陈德树,石狮人,1960年往泰国,执掌泰国文兴企业集团,在东南亚和香港、台湾有上百家公司、企业和联号。蔡志伟、蔡志云兄弟,晋江人,60年代与其二姐蔡悦诗、二姐夫丁政曾从香港前往泰国投资,联合创办太平洋金融、美固玻璃纤维、开源棉纺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公司、企业。王天赐,晋江人,60年代往泰国投资,设立天赐织染厂两合公司,属下有8家工厂和联营企业。陈芳明,安溪人,在宋卡、合艾开设合艾霜厂、宋卡霜厂,那他威霜厂、北拍允霜厂等4家两合公司和庆明机械厂。 三、文化教育 福建会馆于1914年在曼谷创办培元学校,1933年因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学校经费无着落而停办。1952年,福建会馆创办福建中心公学。为泰华最大华校之一,学生600多人。此外,30年代叶金剪在逢雅府倡办太昌学校,并资助该校经费,至1981年叶本人去世后,其子继续赞助经费。 泰国闽籍华侨、华人居住分散,学生数量少,因而未在泰京或外埠另行创办其他华文学校,仅在闽籍华侨、华人较多的地方办有少数六年制华文补习班。 近几年,随着泰国经济对外开放,华文教育出现转机。1988年6月,福建会馆副理事畏蔡志伟发表了题为《发扬中华文化,振兴华教工作》专文,经报刊辗转转载,引起华社的响应和政府的重视。 1990年9月,经政府批准,“泰华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蔡志伟为10名注册人之一。该会宗旨为:克服面临困难,重振华文教育。 四、社团 泰国的泉籍华侨、华人居住分散,没有单独的同乡社团组织,参与创办的主要社团有: 福建会馆:1872年以漳、泉籍华侨为主,联合其他闽籍华侨共同在泰京哒叻仔建造顺兴宫,并于宫内设福建公所。1912年,改称泰国福建会馆。历任福建会馆正、副理事畏中不乏泉籍人:苏廷芳任福建会馆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达24年,任内对会馆事业多所建树,被推举为会馆历史上4名永远名誉理事长之一。许建德(惠安人)曾任31届副理事长、32届理事长。苏国世(晋江人)、蔡志伟、李成华(南安人)已连任多届福建会馆副理事长,陈德树也已连任4届副理事长,白锡碧从1962年起连任监事长达29年。1989年底产生的第53届福建会馆7名正副理事长中,苏国世任理事长、蔡志伟任第一副理事畏、李成华任第二副理事长、陈德树任第三副理事畏。 董里福建会馆,成立于1945年,前身为同善社。 宋艾歌乐福建会馆,1946年成立,吕联碧(南安人)为发起人之一,曾任该会理事长,现任名誉理事长。 泰南(南暹)福建公会:成立于1946年,现任理事畏吕梓宗(南安人)。在逢雅、陶公、北大年等地有泰南福建会馆分会馆和泰国福建会馆的联络站。 泉属华侨、华人参与的宗亲社团主要有:锦绣庄氏宗亲总会,成立于1959年,是泰国最大的宗亲社团之一,在曼谷建有庄氏(森公)大宗祠,在泰国各庄氏聚居地均有锦绣堂宗亲组织。济阳柯蔡宗亲总会:会员近10万人,以南安、晋江两县后裔人数最多。此外,还有:列山五姓(吕、卢、高、许、纪)联宗总会;河源张颜同宗总会;白氏公会;宝树堂谢氏宗亲会;龙山堂曾氏宗亲会等。 以泉籍人为主组织的经济社团主要有泰华胶业公会、锡矿业公会、茶商公会。三会均系泰国中华总商会会员,均成立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地方性的经济社团有泰南橡胶公会及泰南出入口商公会等。 泉籍华侨、华人为主创办的团体还有宋艾歌乐埠华侨联合会,吕联碧为该会发起人,曾任该会理事畏,现任永远名誉理事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