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居与人口
泉州人往缅甸始于元末。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有一些泉州人随郑和前往缅甸经商。明万历初,晋江县人陈用宾任都御史、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巡抚云南多年,兼管滇、缅事务。泉州商人、工匠和艺人往缅甸的人数渐多。他们多聚居于八莫一带。据朱孟震于明万历年间(约1583年)写成的《西南夷风土记》记载:“江头城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被携者亦数万”。清代中期起,也有从海路经泰国南部进入缅甸南部的。如安溪人林坚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到缅甸,同治年间(1862-1874)在仰光开设协振号;白天注,于19世纪50年代往雅赛羌落户;刘伟添、刘祖拔,分别于1876、1880年往仰光投亲。此外,晋江安海镇郑、陈两姓族谱,亦有郑金沙、郑古树、陈锡有移居仰光,后卒葬其地的记载。
19世纪后期,有不少泉州人相率从马六甲、槟榔屿移居缅甸。1918年以后,缅甸入境手续较易,故移居缅甸者亦多。此后,直至1939年,移民缅甸的活动持续发展。1945-1949年,蹄国华侨重返缅甸约有1-4万人,闽侨6000人中80%为泉州人。同期,泉州地区亦有不少新移民往缅甸。
根据1958年至1960年6月晋江专区侨情调查数字,缅甸有泉籍华侨近9万人,约占缅甸闽籍华侨总数的60%强。1967年6月,缅甸发生“排华”事件,华侨被迫举家回国的有数万人,移居港澳地区的三四万人,也有不少人移居泰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
1986年6月至1988年6月,泉州市侨情调查,缅甸有泉籍华侨、华人17万多人,约占缅甸华侨、华人总数的28%,其中40%以上仍保留中国籍。他们绝大部分集中居住在仰光及南至毛淡棉、勃生,北至敏纳、曼德勒、腊戍的中、下缅甸各大、小城市和城镇。
二、职业与经济
早期泉州人从海道往缅甸,多以瓷器、茶叶、丝绸交换缅产的燕窝、鱼胶、虫胶及土产。从陆路前往的既有商人,也有手工业者和艺人。19世纪中后期,收购米谷,加工贩运大米、食油的商人逐渐崛起,仰光米源源运销泉、厦市场。
至20世纪30年代,旅居缅甸的泉籍华侨经济实力已相当雄厚,在缅华经济中占居首要地位,开始出现少数银行家、出入口贸易巨商。经营行业除传统的米谷收购、贩运和开设碾米厂、榨油厂外,尚有土产、食品、出入口贸易、布匹、百货、杂货、航运、汽车运输、化妆品、中西药、茶叶、咖啡及家畜、家禽养殖业。在职业上泉籍华侨多为商人或店员,少数为手工业者、养殖场主和工匠。
1942年初日军进攻缅甸,日机大举轰炸,许多城市成为废墟,华侨财产损失无法估计,大多数人只得撤往云南及中缅边境。逃难途中,又因日机轰炸、扫射、饥饿、疾病,人财两空,损失惨重,只有少数避居乡间的华侨得以幸存。
抗日战争胜利后,泉籍华侨在灰烬中重整旧业。为配合当地政府工业化的决策,纷纷投资于工业,泉籍华侨所创办的工厂有近千家。主要有食品加工、塑胶、肥皂、蜡烛、香烟、纺织、针织、成衣、化妆品、药材等工厂。其中以粮油、饲料加工厂为多。华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以后,因政局动荡,缅甸泉籍华侨经济一蹶不振。至70年代中期起,小型华侨商业、企业始逐步得以恢复。泉籍华侨先后开办了6000多家商店及小型企业。其中以布匹成衣业数量最多,次为日杂、百货、土产、杂货等商店,又次为茶行、食品、玩具、文具店和餐馆、旅馆、中西药房、客货运输业。
1987年起,缅甸政府开始推行开放政策,一些泉籍华商在国内外亲友的支持下,开始拓展原有的商业、企业或创办新企业。目前已初具规模的有:安溪人张树根经营的张源美茶行及缅甸北珊内贡红茶厂;林世英经营的面粉厂、茶叶厂。南安人吕振膑经营的西谷米厂、豆平(豆平为当地豆类综合产品)厂;吕文彩先后创办了三家小型食用油厂。此外,晋江人蔡尔格、蔡作安、李盖华、李明坎以及惠安人林成隆、黄其德等人,目前在缅甸经营土产等业,商务也颇发达。1988年,缅甸华商商会负责人经缅甸政府同意,以林成隆、吕振膑、黄其德、吕文彩等人为主,联合其他较有实力的华商,集资创办了经管出入口贸易的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三、文化教育
(一)教育
缅甸早年已有不少华文私塾。最早的新式华文学校系1904年创立的仰光中华义和益商夜校,1905年益商夜校改为日校。1911年至20年代,缅甸华侨兴学之风大盛。先后创立华文学校50余所,以方言进行教学。如以泉籍华侨为主,于1920年以前在仰光创立的福建学校、福建女校及1922年创立的华侨中学,初期均以闽南话进行教学,至1941年缅甸有华校250间,其中泉籍华侨为主创办的占半数以上。
抗日战争期间多数华校关闭,只有少数华校内迁,抗日战争胜利后,华校陆续恢复。至1945年底,已复校的华文学校有47所,各地华侨办的学校多按地域合并,推行普通话教学。
至1960年,全缅华文学校达200所左右,当时闽南籍华侨主办的仰光南洋中学和华侨中学,分别有2800和2500左右名学生,曼德勒和勃生的华侨中学分别拥有1500和1000名学生。
1965年4月至1966年4月,所有的华文学校均被收归国有,改授缅文。其后,华侨创设了为数众多的华文补习班。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各地还出现曼德勒孔教学校,仰光观音佛经学校等华文宗教学校。
(二)报刊
1921年11月,闽籍富商集资创办了《仰光日报》,经理陈允洛,傅无闷任总编辑。该报为出版时间较长,发行量较大的缅华主要报刊之一。
抗战爆发后,为宣傅抗日,陈允洛等人参与创办《中国新报》《兴商日报》。
抗战胜利后,泉州人参与创办的缅华报刊有:1945年7月出版的《中国日报》;1945年8月出版的《新仰光报》;1947年7月创刊的《人民报》;1954年创办的《南国画报》。
四、社团
缅甸华侨社团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寺庙、帮会、宗亲会等团体到同乡会、宗亲会、帮会、同业公会的发展过程。
(一)同乡社团
早期以泉籍华侨为首的寺庙有土瓦、丹佬、毛淡棉、仰光、曼德勒等地的福建观音庙和土地庙、关帝庙、天后宫、福灵宫。20世纪80年代尚存的闽南同乡团体有:
缅甸福建会馆:由讲闽南话的泉、漳、厦三属和龙岩城关一带的旅缅乡亲共同组建,1934年10月成立时称为福建公会,曾改名为“仰光福建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迫停止活动。1947年5月20日复办,改为现名。苏知觉为复办后的首任理事长。该会由37个县、市的同乡和宗亲社团联合组成,是全缅最大的福建同乡团体,分支会分布缅甸各主要城市。现任理事长林成隆。
温陵会馆,前身为1904年成立的泉州五邑(惠安、晋江、南安、同安、安溪)同乡会,后因永春、德化籍华侨加入,改称温陵会馆。温陵会馆首开福建同榔社团的先河。缅甸主要泉属各县同乡社团见表2-10。
(二)宗亲社团
缅甸泉属宗亲社团,始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有不少以“公司”名义出现,在仰光现均称“堂”或“宗亲会”;在曼德礼及缅北则多称“馆”。也有两姓以上联合组织的联宗会。泉籍人士为主创办的主要宗亲社团见表2-11:
(三)经济社团
缅甸由泉籍人士发起创办的经济社团有:
缅甸华商商会:前身是1909年由闽南语系华商组建的“缅甸华侨商务团体会”。一度曾改名“中华总商会”,1930年改现名。日寇南侵时,会务停顿。1945年10月各会员商号代表组成临时委员会进行复会筹备工作。1946年8月正式复会。60年代初有团体会员8个,商号会员300多个,个人会员70多名。70年代至今理事长为杨老清(惠安人)。
缅甸华侨兴商总会:1911年6月成立时称为“兴商公司”,1926年改为现名,成员以经营土产的闽南籍商人为主。1928年2月,该会集资在仰光兴建兴商交易所,1949年底集资兴建仰光土产交易所。并欢迎会员以外的各省籍华商和缅甸商人到此交易,成为当地华商交易活动的枢纽。兴商总会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100多个。现任理事畏林成隆。
(四)其他社团
缅华帮会组织主要有洪门和胜公司(即红帮)和洪门建德总社(即青帮)。早年泉籍大小华商几乎都参加帮会。
洪门和胜公司:在1826年所建的凤山寺基础上创办。属下有10多个团体,在主要城镇设有20个分公司。会员以祖籍南安、安溪、永春的土生华人为多。经常性的活动为迎神赛会,代会友操办婚丧喜庆,救济贫苦会友。抗日战争胜利后活动日趋减少。
洪门建德总社:又称建德堂。成立于1841年,属下有10多个团体,在主要城镇设有分社,部分分社与福建同乡会合署,如直塘埠福建同乡会即由当地建德堂为主创办,以建德堂堂址为会址。其成员多为闽南籍中小商人、劳动侨众,社务甚为活跃。现任代大哥林成隆,总社左堂二哥杨老清。
福利社团因政治色彩淡薄,又能为侨众办福利事业,颇受侨众欢迎。属于泉籍人为主创办的主要有:
庆福宫,由闽籍华商领袖组成董事会,原为同乡社团,福建同乡会成立后成为慈善机构,置有义山作为客死异国的同乡公墓。
仰光缅甸华侨救济委员会。前身是“缅华各界代表会议”,1952年改为现名。主要举办福利、救济活动,曾创办10多个诊所为华侨、华人和当地人治病。该会1985年改名为“缅甸华侨慈善会”。现任主任林成隆、副主任杨老清。
曼德勒缅甸华侨救济会:成立于1952年,主要举办扶贫福利事业。该会目前活动不多。
成立于1888年的青莲堂和兴公司,早年为福建同乡社团,后亦改为福利慈善团体。此外,还有各埠的互助会、诊所,敬老院。
历史上缅华还有过不少文教、侨众社团以及职工会等组织。目前均已停顿,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