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柬埔寨
宋元时期,海外交通要籍《诸蕃志》、《岛夷志略》,已详载泉州往柬埔寨的航程、贸易情况。时柬埔寨优惠华侨,是华侨乐意定居之地。在柬的泉州人既有随季风往返的舶商,也有住商和工匠。
明代成化(1465-1488)以后,泉州人侨居柬埔寨始见于侨乡族谱。安海《陈氏族谱》已有“陈朝汉生于成化六年,嘉靖十九年(1540)卒于真腊”的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移居柬埔寨的泉州人不但遍及沿海且深入山区。安海金墩《黄氏族谱》记载,乾隆间卒葬柬埔寨笨台金塔(金边)的黄氏族人即有黄义舍、浪舍、永舍、敬官、海舍、簪舍、恰舍等7人。永春县侨乡族谱也有乾隆至道光年间,往吉犁望(基里翁)、能宜(陇棋)卒葬其地的记载。
鸦片战争后,移居柬埔寨的泉州人迅速增多。至1949年以后,从泉州地区移居柬埔寨的活动基本上停止。
1959年台湾出版的《柬埔寨华侨志》记述:讲闽南话的福建人有1万人,占柬华侨总数的2%;多半来自厦门和泉州周围地区,大部分住在城镇,少数人居住在乡村。据柬政府公布数字,1990年柬埔寨有华侨、华裔30万人,泉籍人约占10%,祖籍多为南安、鲤城、永春、惠安、晋江、石狮等县(市、区)。
柬埔寨华文教育一度十分发达,各帮均建有公立学校。福建帮在金边曾创立民生中学,并设有董事会。此外,在金边、暹粒、马德望等地亦曾有闽南籍华侨创立的私立学校。1970年均被封闭。
1956年南安人黄惠元移居金边,曾任华侨公学校长10年。1970年3月,朗诺发动政变后转移到柬解放区,任《先锋报》主编,1981年移居澳大利亚。
柬埔寨以泉州人为主组织及参舆创办的社团主要有:金边福建中华理事会,原名福建公所,1953年易名为福建中华理事会。金边以外有暹粒市南侨国乐社,成立于1957年,为讲闽南话华侨的文体组织,下设有乒乓球、篮球、排球队和音乐队。此外还有:米绞公会、华侨布业绸绫公会、四行商(瓷器、钢铁、杂货、布商)会。柬埔寨的华侨社团大多于50年代末期停止活动。
二、老挝
清初已有泉州人前往老挝谋生。晋江安海《存耕堂柯氏族谱》记载:柯叔升,生康熙五十二年(1713),乾隆四十一年(1776)卒于鹿赖(努拿,沙努拿);柯旋江,生乾隆三年(1738),乾隆四十一年卒于鹿赖。永春侨乡族谱亦记载有2人于乾隆间往栳戈(老挝)、道光间(1821-1850)有1人往闽楼(芒隆)谋生。
近代,陆续有一些泉州人前往老挝的万象(永珍、越曾)和沙湾拿吉市(素旺)、巴色市(百细)等地谋生。但人数较少。
1975年以前,估计在老挝的泉籍华侨、华人有2000多人,目前尚有400至500人,大部分仍保留中国籍。早期泉籍人基本上从事商业活动,多为小商、小贩,亦有少数兼管出入口商。目前基本上均为小商贩。
华侨社团方面,19世纪末,闽南人已设有福建帮公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称中华福建理事会,并创办了华文学校。
三、韩国
北宋中期,泉州商人往高丽者为数不少(参见本志第一章第一节),且有人在高丽任官,为促进中韩邦交作出贡献。如:欧阳征、刘载、肖宋明,分别为高丽国王任命为“左右拾遗”、“守司空右仆”、“权知阁门只侯”。据史书载宋熙宁二年(1069),泉州商人黄真抵达高丽。
元代以后,移居朝鲜半岛南部的泉州人渐少。早年移民已舆当地人融合。
1990年,韩国约有华侨、华人3万人,其中泉籍人估计二三百人,加入当地国籍者极少。
四、印度
南北朝时已有印度僧人拘那罗陀前来泉州。至唐代末期,泉州僧人释智宣在印度居住达25年。此后仍不断有一些泉州僧人前往印度学佛。
据史书记载,1519年至1613年,有不少闽南人被葡萄牙殖民者拐卖往印度当奴隶。
印度的泉籍人历来以商贩、佣工和种植园工人较多。年轻一代多移居西方国家和东南亚、香港等地。至今,印度约有泉籍人1000多人。
五、斯里兰卡
17世纪中期,荷印殖民当局,把巴达维亚的华侨“无业者”流放到锡兰(斯里兰卡)做苦工。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也向锡兰贩运契约华工。因而泉籍人渐多。
根据南安县1932年和1950年、1987年的侨情调查资料,斯里兰卡历来为该县华侨的侨居地之一。鲤城、晋江、永春等县(区)也有人侨居该国。
在印支难民潮中,有一些泉籍印支华人移居斯里兰卡。近几年,有新、马华人及香港、台湾同胞前往斯里兰卡投资,也有一些泉州人从国内移居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的泉籍人过去多为佣工,后逐渐转向经营小杂货、小百货、小吃店。1977年以后,斯里兰卡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永春人郑仓满于1977年8月在科偷坡投资6500万美元,创立融资企业百龄面粉厂,包括码头及自动化装卸设备,并附设面包厂、饼干厂和饲料厂。郑仓满的子侄郑志光任该厂总经理,郑跃进、郑汉东协助管理该厂。80年代,斯里兰卡有泉籍人近千人。
六、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的泉籍人多从事小商贩、服务业,开办小工厂。80年代末,泉籍人在孟加拉国约100多人,在巴基斯坦和尼泊尔近百人,尼泊尔的泉籍华侨、华裔几乎都是晋江人。
七、荷兰
20世纪初期,因经商需要,少数印尼泉籍华商开始在荷兰设置机构或派驻人员。此后,有一些印尼泉籍华裔开始往荷兰求学,定居其地。著名归侨科学家陈宗基(安溪人),在荷兰德鲁科技大学毕业后,即曾在荷兰从事科研活勤6年。1949年以后,部分在印尼已加入荷兰籍的泉籍华人、华裔纷纷移居荷兰。至1952年,估计荷兰泉籍华侨、华人总数已超过4000人。据1952年7月南安县民政科调查统计,该县旅居荷兰的人数已有427户1632人,其中家眷在荷兰的有101户、689人。
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也有一些泉籍印尼华侨、华人移居荷兰。70年代初期起,原从印尼移居香港的泉籍归侨因商务发展,有不少人前往荷兰投资。一些印尼归侨也从泉州及其他省、市前往荷兰与亲人团聚,从而荷兰的泉籍华侨、华人人数渐增。
80年代末,荷兰有泉籍人9000人。约占荷华人口总数的15%。其中以印尼的华裔和由印尼移居香港而后转往荷兰的香港移民为多,次为来自中国大陆、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台湾的泉州人。来自印尼的泉籍华裔有不少仅知道自己的祖籍是泉州,而不知其祖辈的故乡所在县乡。他们多数分布在首都阿姆斯特丹,以及鹿特丹和其他城市、港口。
由印尼直接移居荷兰的泉籍人,大多受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包括医师、工程师、律师、教师、新闻工作者。第五代泉籍印尼华裔、荷兰著名记者、作家黄隆泰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其他或从事餐馆业,或开设杂货店。有的东南亚泉籍华商还在荷兰设有金融或商业机构,有少量资力较雄厚的泉籍华商如洪长锐(南安人)移居荷兰后,经济事业的重心仍放在香港和东南亚一带。
八、德国
现旅居德国的泉籍人估计有5000人左右,除少量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辗转移居德国外,部分为60年代以后从东南亚、台湾、香港等地前往求学转定居以及由英国前往的泉州人,但多数还是1978年以后移居的印支华人及在德国出生的后代。另外也有一些系1980年以后从泉州地区前往团聚的眷属。
旅居德国的原印支华人中的泉籍人,近几年经济事业颇有发展。其中的南安人陈延复,为德国华商中的翘楚。
前往德国留学转为定居的泉籍人,从事行业遍及医务、教育、新闻、出版,另有部分受雇于各大工厂企业,其中有些人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如德国导弹制造厂副厂长的洪鹤洲博士(惠安人);(英商)温兄弟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马赛迪汽车公司经理姚平吉(永春人),以及在科隆电台及出版社工作的叶恺博士(南安人)等。
九、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泉州人定居英国的主要为退休海员。60年代以后,前往英国的泉州人渐多。目前居住英国的泉籍人估计有4000多人,多数系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地前往英国求学,学成居留英国就业的专业人士,另有一部分是1978年起移居英国的印支华人。80年代起泉州人由国内前往英国留学后定居的人数也迅速增加。
旅居英国的泉籍人,除了部分从事餐馆、食品加工、杂货等业外,多数在当地企事业供职。从事医务、教育、科研工作的虽不多,但有所成就。如: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林至仁博士(鲤城人);英国伦敦剑桥中心医院高级医师陈立文博士(德化人)。在英国,香港的泉州人及东南亚的泉籍华商设立的企业数量居西欧各国之前列。
十、法国
20世纪初,越南堤岸黄荣远堂家族公司就已在巴黎购置房地产,经营房地产业;其分支机构职员多系泉州人、厦门人。其后,有些泉籍人陆续赴法国留学、谋生,但很少有人久居不返,如黄琬(南安人)仅在巴黎居留2年即返国。
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有些泉籍人分别从印支三国和印度、东南亚,以及台湾、香港和家乡移居法国。80年代后期法国有泉籍华侨、华人约3000人。他们绝大多数分布在巴黎第十三、十九区和里昂市。
法国的泉籍人多从事餐馆业和经营杂货、百货店,也有佣工和店员。工商业者资力较雄厚的有:原在越南经营金融业的巨商王金锭(石狮人),移居法国后开设贸易公司,并投资金融业。晋江人陈礼辉、陈礼江兄弟,1970年从柬埔寨往香港,1977年,由香港移居法国;现在巴黎开设兆烁财务房地产公司,并与友人合伙开设逢春园酒家,同时为巴格来酒远东区总代理。吴家熊(鲤城人)在香港经营的TMD集团在巴黎也设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
泉籍人中还有一些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如惠安人叶耀煌博士和鲤城区人张亦眉硕士。
1989年,陈礼辉(晋江人)等人,在巴黎发起创立法国福建同乡会,由陈礼辉出任会长。
十一、丹麦
丹麦现有华侨、华人1万多人。其中泉籍人估计有300多人。他们以经营烤鸭店、自助餐馆、中餐馆和贸易业为主。较早移居丹麦的泉籍人有的已事业有成,如祖籍南安的陈金界,1971年携眷移居哥本哈根,先开设长江烤鸭店;后又建立畏江进出口公司,经营杂货进出口。
十二、瑞士
20世纪40年代,已有一些华人在设于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机构及其相关机构任职,退休后大多数在瑞士定居,其中也有泉州人。据统计,目前在瑞士的闽南人有300人左右,大部分为泉籍人,多数居住在日内瓦、苏黎世和圣加伦等地。
瑞士的泉籍人主要从事餐馆业,也有一些人在联合国机构中任职或从事自由职业(教师、医生等)。在商界具有实力的人物,有鲤城人柯国强,原侨居越南,1977年舆三个弟弟从越南移居日内瓦,创办了金龙餐厅,目前已发展为四家拥有高档设备的金龙酒家,成为瑞士华商中的翘楚。柯国强还参与创办瑞士华人联谊会,出任首届会长,现任瑞士华人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
在日内瓦联合国机构任职的泉籍人中,著名的有德化人黄林生。黄氏在日内瓦国际电讯联盟任高级工程师,荣膺国际电讯联盟主任(终身)荣誉职衔,并曾任日内瓦华人联谊会第一、二、三届会长。
十三、希腊
希腊的泉籍华侨现有近百人,占当地华侨、华人总数50%以上,其中安溪籍人有30余人。多数为1975年以后由印支三国和菲律宾移入。1986-1990年间,从泉属各县前往希腊舆亲人团聚的有10多人。他们以开餐馆、当医生为业,部分人在庄杰华(晋江人)开设的贸易公司和酒店任职。以泉籍华侨为主组建的社团有希腊华侨联合会。
十四、奥地利
奥地利的泉籍人约二三千人,绝大部分系由台湾地区和印支三国移入,少数是近几年从泉州和国内其他地方前往与亲人团聚及完婚的泉州人。奥地利设有华侨总会,黄文高(鲤城人)曾任该会主席。
十五、瑞典
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有泉籍人踪迹,主要是退职的海员转为定居。1971年起陆续有一些马来西亚的泉籍人移入。1978年以后,瑞典接受了数千名印支华人难民,其中有不少泉籍人。80年代初,有少数泉州人从故乡前往舆亲人团聚,另有少数泉州人从台湾、香港等地移居瑞典。瑞典的泉籍人约有二千人,以经营中餐馆为主,少数留美、留欧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多在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部门任职。
十六、意大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已有泉籍华侨。70年代初期起,马来西亚有些泉籍人睦续移居意大利;后又有2000多名印支华人难民,获准移民意大利,其中有部分泉籍人。另外,还有部分泉籍人来自台湾、香港、泉州及国内其他地区。80年代末,意大利有泉籍人二三千人。
十七、西班牙
西班牙的泉籍人,多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移民及由印支三国移入。石狮人蔡文章在马德里经营的餐厅,在当地颇有名气。80年代末期,西班牙有泉籍人二三百人。
十八、毛里求斯
1654年荷兰殖民者在毛里求斯发展甘蔗种植园和制糖业,从印尼巴达维亚招聘3名闽南籍的制糖技工前往毛岛,1740年,荷印殖民当局将一些“红溪惨案”中幸存的华侨作为“犯人”运往毛里求斯垦殖。其中闽南人甚多,其后裔留此繁衍。19世纪初,在路易港逐渐形成一个华侨聚居的小型“中国村”,其中闽南籍华商陆才新得到英国总督法夸尔的信任,被指定为中国移民的担保人。陆才新经当地政府同意,曾回乡招聘雇工,至1833年至少有21名闽南人应聘抵达路易港,在华人商店、甘蔗园或糖厂当雇工。
1829年至1921年,种植园主先后招募了3万余名契约华工前往毛里求斯。其中有不少是泉籍人。
1972年中毛建交,开始有泉州人申请前往毛里求斯。自此,从惠安、安溪、鲤城、晋江等县(区)前往毛里求斯与亲人团聚的有数十人。至80年代末,毛里求斯有泉籍人1000多人,95%以上的已加人当地国籍。
早期毛里求斯的泉籍人多为种植园及制糖工人。此后转为小商贩和农场工人为主。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少数人经营进出口贸易或投资创办仪器、纺织等类工厂,以及从事科技、医务、教育工作或服务于当地政府机构。
十九、南非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荷兰殖民当局将印尼的“无业”华人作为“犯人”流放到南非,其中不少是原侨居爪哇岛的泉籍人。
1806年英国入侵南非后,从东南亚招募华工开发开普敦以及纳塔雨地区,因而不断有泉籍人进入南非。
1903年和1904年间,南非德兰士瓦的兰德金矿区派员前来闽、粤、桂三省和香港招募华工,其中也有些泉州人。
近几年来,南非的波布那地区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由台湾移入南非的达七、八千人。其中不少人祖籍在泉州。至今,南非有华侨、华人2万多人;其中泉籍人约近千人,多数为新移民。当地华侨至今大多数仍保留中国国籍。
南非的泉籍老移民的后代,1985年前多在金矿、工厂当工人,少数为小商人和自由职业者;1985年以后,有一些新移民成为当地工商企业者。开设了一些工商企业,以制衣厂为多;次为建筑材料工厂,以及汽车装配与相关工商企业。
二十、巴西
1855年2月,庄园主马奴倭从新加坡招募到330名契约华工运往巴西。此后又多次从新加坡等地招募契约华工。其中有部分华工期满后定居巴西,后裔融合于巴西社会。
50年代以后,有些居住香港的泉州人前往巴西投资经营,也有一些居住印尼的泉籍人移居巴西。稍后,有大批印支难民,获准进入巴西。台湾同胞也有不少往巴西投资,其中祖籍泉州的为数较多。80年代中期起,陆续有一些泉州人从故乡前往巴西与亲人团聚,估计目前巴西有泉籍人1万多人,多聚居于商业中心圣保罗市和观光旅游区里约热内卢,次为首都巴西利亚市和古里蒂巴市,其余散居各市镇。
泉籍人多从事商业、餐馆业(闽菜馆、小吃店)、工业和禽畜养殖业。也有一些从事教育工作、医生及受聘当地政府、企业任技术人员或工人。目前较出色的企业家不多,主要有:
张胜凯,鲤城人,出生于台北,曾在日本、印尼投资办企业。1973年移居巴西,先后设立代糖化工厂方大公司和VEPE(食品)、KENKO公司,投资房地产。在阿根廷、中国大陆、泰国均有企业。
许叠,晋江人,在台湾出生,现任巴西观音寺筹建会主任。在圣保罗市开设颇具规模的纺织厂,为巴西少数知名度较高的华人企业家。
许登树,晋江人,从台湾移居巴西,曾任巴西中华会馆副理事长,现任常务理事,并任观音寺筹建会副主任。在圣保罗市与许俊文、黄金标等创设日产500吨的味精厂。
洪国泰,南安人,出生于印尼雅加达,1959年舆同乡洪金春同往巴西经营养鸡场;数年后,洪国泰在巴西自营针织品公司,洪金春开设百货公司
二十一、委内瑞拉
1856年,特立里达的闽南籍契约华工,有少数人契约期满后移居委内瑞拉。其后,有少数华工从圭亚那迁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委内瑞拉大力开发石油,需要大批工人,周围国家的闽粤华侨纷纷携带亲属进入油田区。
1978年以后,委内瑞拉接受了一批印支难民,其中泉籍华侨、华裔约3000多人,祖籍以南安居多,次为鲤城、晋江。至1984年,委内瑞拉已有华侨、华人2万人,其中泉籍人约占20%。其后,又有一些泉籍人从家乡和世界各地移居委内瑞拉。至1990年,委内瑞拉有7万多华侨、华人。其中泉籍人约有5000人,多数是持中国国籍的华侨。
委内瑞拉的泉籍人多开设杂货店、餐馆、小吃店、茶馆、点心店或当小商贩。有些文化水准较高的受雇于当地政府及私人机构,一部分人至今仍然是公私企业的雇工。
二十二、巴拿马
中国人移居巴拿马始于19世纪中期的“契约”华工。直到1905年,美国巴拿马运河开河公司还在福州、厦门和马尼拉等地招募华工,其中有不少泉州人。20世纪80年代,有不少泉州人从家乡、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移入巴拿马。1990年,巴拿马华侨、华人中估计有泉籍人3000多人。
巴拿马的泉籍人多数是从事农牧业、商业和餐馆业的小业主和佣工,少数人开办工厂。另有一些系专业人才,服务于当地政府或担任教师、机械师、会计师和新闻工作者。
二十三、墨西哥
16世纪60年代菲律宾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西班牙殖民者开辟菲律宾舆墨西哥间的大帆船贸易。
有些泉州人随大帆船贸易前往墨西哥。到16世纪末,墨西哥城已有了唐人街。由闽南人组成的菲律宾华商、华工移民,大都定居墨西哥,传宗接代。
19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排华浪潮,迫使许多参加修筑美国南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南下转移到墨西哥做工,其中也有泉州人。
1900年,又有约800名华工来自闽南地区,契约期满后部分定居当地。20世纪70年代,墨西哥的华侨、华人有减无增。80年代以来,有一些旅居港、台的泉州人赴墨经商、设厂,多保留华侨身份。80年代末,泉籍人总数在1000人以上。主要分布在梅里达、提华纳、墨西卡利、塔帕楚拉、墨西哥城等地,经营农牧业、商业、制衣、制鞋、玩具厂和金融业。
二十四、秘鲁
17世纪已有泉州人定居秘鲁。1850-1865年,从厦门运往秘鲁的闽南籍契约华工,在契约期满后,部分留居当地谋生,大多与当地人通婚,后代成为秘鲁籍混血华裔。
20世纪80年代,秘鲁会讲华语的华侨、华人3万多人,华裔和混血华裔50多万人,而泉籍华裔和混血华裔估计达3万人以上。新移民中有不少是来自香港、台湾和家乡的泉州人,估计约有1000多人,秘鲁的泉籍人从事商业、服务业、农业、工业。华裔中有不少专业人士,以医生、教师、工程师为职业或服务于军政界。
创立于清末的秘鲁福潮会馆,是以闽南籍人为主体的社团。
二十五、古巴
1847-1860年,先后有23艘满载华工的帆船从厦门开往古巴。1860年又有2艘船载运华工,从菲律宾开往古巴。以上运往古巴的闽南人有2万多人,来自漳州、泉州17个县。其中泉州人估计约占一半以上。
据统计,古巴现有华侨、华人3700余名,大部分聚居在哈瓦那唐人街。其中泉籍人有100多人。
在古巴反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两次独立战争中,10万华工几乎全部参加起义队伍,战功卓著。为纪念牺牲的华侨战士,古巴专门建立一座华侨纪念碑。
古巴的泉籍华侨曾开设一些规模不大的商行(店),现泉籍人多为工人。
二十六、苏里南
1853年,荷兰殖民者从巴达维亚招募18名有甘蔗种植经验的闽南人到苏里南种植园工作。此后,苏里南又先后从印尼爪哇和中国东南沿海招募了大量契约华工。契约期满幸存的华工有不少扩散到周围国家、地区。1876年起,也有不少华侨从特立里达、古巴、印尼前往苏里南金矿区。现苏里南有华侨、华人1万多人,其中泉籍人约1000多人,多从事商业、服务业,次为工业。
二十七、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新移民中的泉籍人多来自东南亚、香港和台湾;1984年以后也有不少泉州人从家乡以探亲、旅游、团聚形式进入玻利维亚。目前玻利维亚有泉籍人1000多人。他们多开设小商店或摆地摊。
二十八、阿根廷
阿根廷有泉籍华侨始于1950年以后,初期多系从台湾、香港移入。80年代初期起,有不少泉州人从家乡移居阿根廷。80年代末阿根廷至少有泉籍华侨2000多人,几乎都是从泉州地区移居当地的新移民,多数以佣工为业或处于半待业状态,能自开餐馆或小商店的甚少。
二十九、巴拉圭
1975年以后,随着台湾、香港同胞大量移入巴拉圭,泉州人逐渐增多。10多年间,至少有逾1000名泉籍人进入巴拉圭,多数在新兴城市桥头市摆摊卖小商品。
三十、伯利兹
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政府招揽移民,有不少泉州人从家乡和香港、台湾以投资、自费留学、探亲、旅游等方式进入定居。至1990年底,估计伯利兹有泉籍人300多人,多在当地华侨、华人企业当佣工,也有自营餐馆、杂货店、冷饮店等业。
三十一、新西兰
1861年新西兰掀起采金热,开始有泉籍华侨从澳大利亚前往新西兰。以后也陆续有少量泉籍人移居新西兰。1990年新西兰已有华侨、华人3万多人,多数未加入当地国籍,其中泉籍人约3000多人,多数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只有少数是早年移民的后代,也有一些原印支华人。
新西兰泉籍人除经营禽畜场、果农场、菜园及从事蔬菜、水果销售等传统行业外,有不少人开设中餐馆、杂货店,创办纺织、制衣厂。亦有部分科技人员、学者等专业人才供职于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从事科研、医务、教育工作。其中较著名的泉籍学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南安人李来荣博士,他是植物学专家;近年,有从事鱼类、无脊椎动物研究的学者许瑞安博士(晋江人)。
三十二、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很早就有泉州人前往经商。19世纪60年代,开始有泉籍华工应募从澳大利亚、新加坡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但甚少有人定居其地。一直到1925年布洛河谷发现金矿后,当地的泉籍人才逐渐增加,但至60年代初,泉籍人在当地华侨、华人中的比例仍甚低,60年代中后期起,不少泉州人开始从台湾和菲律宾、印尼等地移入。70年代菲律宾泉籍华商纷纷前往经商、投资设厂。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泉籍人已超过1000人。
现泉籍人经营的工商企业已成为当地华侨、华人经济的重要部分。他们从事出入口和集市贸易,开设超级市场、旅馆、餐馆,从事房地产开发、建筑、运输等业,创办了一系列工厂企业、农场。菲律宾华人陈永栽在该国拥有30多家农工商企业,其中日产500吨的轧钢厂成为当地最大的私营企业之一。
三十三、汤加
20世纪80年代末期,汤加有泉籍人超过百人,多数是来自台湾、香港的投资移民和澳大利亚、东南亚祖籍泉州的乡亲。近年也有些人从泉州移居汤加。汤加的泉籍人多经管进出口贸易,杂货店、旅馆、餐馆业;少数从事椰子、椰油、食品加工业,还开设一些小型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