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第五节 从事经济和文教卫生建设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参加经济建设 晋江地区(泉州市)有归侨10万人,是泉州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许多归侨在各种生产岗位上忘我劳动,辛勤工作,作出积极贡献。有不少归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和优秀企业家。 马来亚归侨林赞成,惠安县人,1951年回国,在泉州石油公司当驾驶员。1983年被评为国家商业部安全行车标兵;1984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被评为全国石油化工系统劳动模范。1987年5月,以安全行车200万公里,获交通部安全行车特级奖。 在经济战线上获得省、地(市)优秀知识分子奖的归侨、侨眷有:南安洪濑糖厂副厂畏范庆兴、泉州市蔬菜公司的吴家栋,安溪茶厂杨伟琼,泉州盐业公司王金土,福建省第五建集工程公司郭荣华,晋江地区农机公司陈启荣,泉州双阳农场庄业冠等人。 还有一些创办乡镇企业(包括个体企业),为泉州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其中较著名的有: 马来亚归侨张立学,南安人,侨生。1948年携眷回国,原在家乡中学任教。1980年离休后,向政府申请开发山地80亩,带领一家人上山创办“侨兴茶果农场”,垦荒,种柑桔、龙眼、香蕉、茶叶,养猪200头。1983-1984年,被福建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1988年获全国、省、市、县老有所为精英奖;1989年,获全国、省、市优秀企业家称号。1988年,被选为政协福建省第六届委员。 印尼归侨蒋以笃,鲤城区人,侨生,1949年回国。1985年经营宏彬食品厂,生产的20多种高档饼干,畅销省内外。他的工厂历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1986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泉州先进企业工作者。1988年获市乡镇企业先进工作者。他还被选为泉州市商会副会长。1988年被列入《中国当代知名私营企业家列传》。 泉州市被授予优秀企业家的归侨、侨眷还有:叶秀元,1989年被授予“全国归侨侨眷优秀企业家”、“省优秀企业家”称号。庄进治(女)、许定国、林涛、刘黎黎、陈宝兴、许明良,1989年被授予“泉州市归侨侨眷优秀企业家”称号。 二、从事科教文卫 在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里,也有一批泉籍归侨知识分子,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可喜的贡献。 人类学家林惠祥,祖籍晋江,毕业于厦门大学。历任南京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来亚槟城钟灵中学校长、“南侨总会”会刊总编辑、厦门海疆资料馆馆畏、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副所畏、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馆长,厦门市侨联筹委会主任。主要著作有《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中国民族史》等等。 化学家庄畏恭,鲤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1924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东北大学化学系主任、德国哥丁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研究员、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畏和首届院士、台湾大学校畏。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常委,全国人大第一、二届代表。主要从事甾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结构的研究,曾做出突出贡献。 教授许曼,惠安人,原在菲律宾任教,1928年以前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回国后一度在华北工作。解放初期,任厦门第一中学校畏。嗣调福建师范学院任图书馆馆长。 胶体化学家、海洋化学家李法西,鲤城人,出生于菲律宾,毕业于中央大学,获美国俄勒岗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厦门大学教学科研处处长、华东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研究室主任、厦门大学海洋系副主任,亚热带海洋研究所所畏、中国海洋学会秘书长、中国海洋化学学会理事长,并兼任国家科委海洋组化学组组长。从事胶体与表面化学研究,为有影响的胶体化学家。1960年以后,成为中国海洋化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有《河口硅酸盐物理化学过程研究》、《河口硅酸盐转移机理的理论分析》等一系列论文。 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惠安人,193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南联大、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普度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1956年回国,历任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宇宙线研究室主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国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畏。长期从事核物理理论、实验和宇宙线研究。开拓奇特原子研究领域,对中国居世界前列的大型云雾室的建成贡献卓著。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常委。 岩土力学家陈宗基,安溪人,出生于印尼。1949年毕业于荷兰德鲁普科技大学。他的三白固结流变理论和粘土结构力学新学说,被西方发达国家收入教科书。1955年,携妻带女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研究所所畏,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地球动力研究室主任。对国内不少大型水利、采矿、钢铁、石油、桥梁、码头工程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曾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兼中国组组长、国际岩石圈第九工作组副主席。还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 史志学家、考古学家庄为玑,鲤城人,曾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任教。40年代曾出任晋江县教育局长。解放后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方志学、考古学、中外海上交通史研究。编撰《晋江新志》、《古刺桐港》等8部专著和100多篇论文。 物理学家谢希德(女),鲤城区人,1947年赴美国留学,获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斯密斯学院助教,麻省理工学院助教和研究人员。1952年秋回国,先后任复旦大学物理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有《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等专著问世,发表许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固体、半导体表面电子态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她曾任国外6家著名的科学杂志顾问或编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席团成员,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市政协主席,还是第十二、十三届中共中央委员。 光学专家赖爱光,泉州人,出生于印尼,1960年回国就学,196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曾任福建省光学研究所总工程师、所畏。20年来,他主持的科学研究小组成功地研制了各种光学镜头和光学仪器新产品160多种。其中5种镜头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少成果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20多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共福建省委第四、五届候补委员,省科技协会第三届副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 石油化工专家陈祖庇,鲤城区人,出生于菲律宾,1955年大学毕业后回国。现任中国石油化工科研院副总工程师。获国务院授予对国家科学有突出贡献奖。历任全国侨联二、三、四届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动物遗传学家张松踪,南安人,少随兄畏往菲律宾,后回国就学。193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在厦门大学生物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历任教授、副系主任,脊椎动物教研室、动物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鸭遗传育种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金定鸭经验》等专著。金定鸭培育科研成果获1978年福建科学大会二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60年,被评为全国劳勤模范。 煤电能源专家陈中北(女),永春人,1931年出生于新加坡,16岁回国参加革命。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毕业。在北京机械学院、一机部教材编辑室工作。历任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交处主任工程师,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山西能源》杂志主编,发表过《能源基地经济结构与水资源关系的探讨》等6篇论文。她还被评为山西省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 物理学家刘文湖,永春人,出生于马来亚,1951年回国就学。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留校工作。1958年调福建师院,任福建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主持“优质投影电视镜头”研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主持“光学假彩色编码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课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发表10多篇论文。曾任中国光学学会全息和光倍息专业委员会委员、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物理学会理事。他还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福建省委主委。 海洋学家洪华生(女),晋江人,出生于菲律宾,1954年回国就学。曾出国留学,获美国罗得岛大学海洋研究生院博士学位。1984年谢绝美国高校的高薪聘请,回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带领有关科研人员对台湾海峡南部进行多学科考察,出版103万字的论文集。她还被选为政协福建省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 作家王寄生,笔名白刃,石狮永宁人,14岁南渡菲律宾,1938年在集美中学肄业时,跟同学赴延安参加革命。历任《战士报》、《鲁南时报》、《山东画报》、《反攻报》主编、副主编,安东电台台畏,新华社记者。著有《兵临城下》、《战斗到明天》、《罗荣桓传》等。 作家谢白寒,原名谢耀辉,笔名李青、林之风等,1919年出生于惠安。1947年往新加坡任教职,为40年代末期马华著名作家。1951年回国,1954年由广州往北京。1956年任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宣传部副部畏,1957年出版作品集《在北京》。“文革”后,从事华侨问题研究。有10多篇小说、杂文、文艺理论和散文作品被选人《新马华文文学大系》、《马华新文学大系》、《新加坡共和国华文文学选集》。 作家李君哲,笔名肖村、夏志峰、雁翎等,晋江人,1921年出生于新加坡,曾在中国受教育,任过小学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返新加坡,是40年代末期马华著名作家,早期在国外有小说集、散文集问世;其中5篇散文、5篇小说被选入《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950年11月回国,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现为辽宁省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业余仍孜孜不倦地从事文艺创作,发表遇《被捕记》、《烧芭》、《祖国》等作品。 历史学家林金枝,永春人,1932年出生于马来亚。1956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历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南洋问题》杂志编委,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外关系史学会、福建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华侨史、南海诸岛史、中外关系史和东南亚史研究。现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教授。著有《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祖国的南疆——南海诸岛》等10多部专著和资料选辑。 历史学家黄侯兴,泉州人,印尼归侨。1948年回国,在集美中学学习,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郭沫若故居展览馆副馆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秘书长,《郭沫若研究》丛刊副主编。他是研究郭沫若的著名学者,先后撰写出版《郭沫若的文学道路》等6部专著,并在国内外文学杂志发表遇《论郭沫若的艺术个性》等论文。 邮票设计家万维生,泉州市区人,出生于日本神户,少年返乡就学。所设计的儿童题材邮票《儿童生活》、《咕冬》深受欢迎,邮票《北京风光》获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奖。 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泉州市有大中专毕业的归侨知识分子677人。其中60%以上服务于教育、医疗卫生战线和基层科研和设计单位。他们中不少人因有突出贡献被评为先进归侨知识分子。 李贤起,石狮人,1920年出生。原任菲律宾纳卯中华中学校畏,1953年回国,参加创建晋江华侨中学(即石狮华侨中学)。现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全国侨联委员,致公党泉州市委会主委,泉州市政协委员,晋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晋江县侨联副主席,石狮侨联名誉主席,1989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归侨知识分子。 张耀辉,惠安人,出生于新加坡,1947年厦门大学毕业。解放后先后在泉州晋江县中、惠安一中等校任教。从教40余年,热情指导全县教师数学教研活动,被评为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省归侨知识分子先进工作者。 李景盛,安溪人,1939年出生于印尼,1955年回国就读集美中学,毕业于华侨大学。在安溪任崇文中学校畏期间,多次获省、市表彰、奖励。1989年被评为省归侨知识分子先进工作者。 何在沐,广东大埔人,1937年生于印尼,1959年回国,1963年福建农学院毕业。长期在南安县农业局畜牧站任畜牧师,为养猪、养牛和饲料工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1982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全国商品牛基地建设先进工作者,福建省劳动模范。 黄捷香,女,安溪人,1938年出生于马来亚,40年代回国。1962年大学毕业。历任安溪县医院外科主任、院畏,副主任医师。26年间做近万例外科手术,从未出过事故。曾发表多篇医学论文,1985年被评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泉州市科技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泉州市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 泉籍归侨对国家和福建省体育事业也作出重要贡献,一些归侨运动员在全国和国际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其中部分人退出运动场后转为教练员,仍对我国体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林丰玉,泉州人,印尼侨生,50年代初期是印尼全国羽毛球协会领导人之一。1957年回国,在福建省羽毛球队当教练。在1963年的新兴力量运动会及一系列国际比赛中,他任教练的福建省羽毛球队均取得优异成绩。1972年应辽宁省邀请,主持辽宁省羽毛球队,培养出韩健、陈昌杰等一批杰出的羽毛球名将,使辽宁省羽毛球队进入全国优秀羽毛球队行列。他历任辽宁省羽毛球队总教练,辽宁省羽毛球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政协常委,亚洲羽毛球协会教练委员会主席。多次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练员。 杨人遂,泉州人,出生于马来亚,40年代后期回国。1953、1956年获福建省羽毛球赛男子单打冠军。1956年进入省羽毛球队。1960年获省羽毛球赛男子单打第二名,与林建成合作获男子双打冠军。后任省羽毛球队教练员、高级教练员。 王文教,南安人,出生于印尼,1954年回国进入福建省羽毛球队、国家运动健将、高级教练员。1958年全国羽毛球赛和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羽毛球赛获男子单、双打冠军。1981、1983年两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林建成,泉州市区人,出生于印尼,1950年回国。先后就读泉州培元中学(二中)、泉州五中。1957年进入福建省羽毛球队。国家运勤健将、高级教练员。1960年获省羽毛球赛男子单打第三名,与杨人遂合作获男子双打冠军。1963年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与杨人遂获双打亚军。 陈秀玉,女,永春人,印尼侨生,1960年回国。1974年进入福建省羽毛球队,国家运动健将。与丘玉芳合作,1979年获第四届全国运勤会女子羽毛球双打冠军,1981年获国际羽毛球邀请赛女子双打冠军。 归侨运动员中,著名的还有羽毛球运动员陈天龙(鲤城人)。著名的侨眷运勤员有:国际级运动健将、羽毛球运动员陈红勇(永春人);排球运动员、运动健将陈亚琼(女,永春人),国际运动健将、跳远运动员陈尊荣(永春人)等。 此外,1983年1月初,国务院侨办和全国侨联召开全国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表彰大会。晋江地区有4个先进集体和22个个人受到表彰。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见表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