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一尘,又名金治,字宝锟,别署慧痴、痴寅。泉州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十月。
一尘幼时聪颖好学,因家贫无力上学,其父顾藻荫亲授汉文诗词,督课甚严。从小爱好美术,才华初露即为其父友好器重,多得指点,常借名人真迹供其临摹,13岁前即以画稿供人刺绣。16岁以插班生入泉州中学学习,学习期间兼任该校图画教师。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以历季总分第二名留校任教,兼佩实小学、女子中学教职,21岁组织“桂花吟社”。22岁与林子白合刊出版《丛画合集》,其中一尘15幅,子白11幅。其时作品已可窥见大家风度,其中“鸡菊图”配诗云:数声喔喔报晨曦,起舞刘锟陋伏雌,最爱东篱花正灿,前窗对语许多时。”抒发抱负。
民国17年(1928年),一尘考进上海艺术大学。学习期间崭露头角,为老师同学所器重,其作品入选上海美协画展及“菊轩画集”。毕业后,先后任佩实小学教务主任,厦门慈勤女子中学、泉州昭昧国学、安海养正中学、泉州女子中学教师,教授学科有图画、国文、动物、生物、地理等。同时创作大量旧体诗和新诗,发表于《江声》、《民钟》等报刊,主编《晚星》文刊,辑有《四月集》。国画创作丰富且渐成熟,出版《尺页》画集。其作品参加“艺风社”在上海、南京、广州、北平等地举办的全国画展。《艺风》杂志系留法画家孙福熙主办,集国内绘画文学精华,为当时全国一流水平刊物。一尘的画及诗文常刊登在该杂志,为时论所重。
民国25年(1936年)全国第二届美展,一尘以题为“日出于东山之上”作品参展,并选刊于该展画册。
一尘博学多才,其绘画、文学、书法造诣精深。他从前人的成就和自身的体会中,领会绘画和文学素养的关系,发表题为《中国画二重表现》的艺术论文。阐述画家作画,在笔墨形像的表现之外,也要表现深刻的内容,既是画家又是文人雅士,使人于感官的刺激外,更有心灵的刺激。通过画笔表现画中的内在生命。一件好的作品,必须画外有画,画外有情,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民国36年(1947年),全国汇编《美术年鉴》,其中收入他的作品,简介他的艺术成就,评语云:“其画风崇创造,重内容,主革新,倡‘中国画的二重表现’,开文人画一新途径”,并于论文集第二篇刊载他的《中国画二重表现》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厦门一中、女中、二中教师,教授语文、生物,被吸收为“中国植物学会”会员,1958年调任厦门工艺学校绘画科主任。一尘以绝笔浓情,创作了“红遍大千”、“南国归鸿图”等讴歌社会主义的大小画卷。巨幅《南国归鸿图》陈列于厦门华侨大厦大厅中。他的寻丈立幅“松梅图”,苍劲夭矫,葱郁蓬勃,其构思之巧,运笔之灵,不落窠臼,令人赞叹。
一尘的作品参加全国、华东、本省历届画展。1959年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画,1961年以省画界代表参加全国文代会,1962年省美协举办联展,盛况空前,一尘有20幅参展,画界评价颇高,称赞他的画“清逸简练”、“构图典雅宁静,不求繁饰,造型常寥寥数笔显出他的概括力”,“读他的图有如同腋听到远处飘来一缕若断若续的笛声,悠扬闲适,逗人诗情,逗人遐想。”
一尘画风得虚谷笔墨神韵,又汇诸家之长,自成一格。他善于以凝练而变化的笔墨表达丰富的内涵;运笔、用墨、付采都很别致精雅,简远含蓄。运笔敛多于放,外闲逸内遒劲,用墨设色不尚浓重、淡雅取胜。他善于捕捉表现生命体的感动神情,对景物山水也赋予生命,所作花鸟栩栩如生,仪态万千,给人以清新隽美、生机洋溢之感。山水画卷,意境幽深,耐人寻味。
一尘古典文学的修养颇深,对史学、考古、佛学都有研究兼懂英文、日文。他为人不善应酬,就是知交也“其淡如水”。与弘一法师交谊甚深,法师称他为“胜士”、“贤首”、“居士”、“隐者”。其住处自号“饮翠庐”,自作饮翠庐春夏秋冬四季诗各一诗,法师为作“饮翠庐题记”。一尘《赠弘一上人》诗云:“月水清姿迥作尘,奇僧奇佛亦奇人。灵根悟彻千般梦,慧业修成万里身。法雨化沾雷霹雳,诗心炼就月镰新。挥毫腕底天风落,海宇共钦健笔神”。诗韵洒脱清新,超然物外。
一尘一生以“一尘不染”自期,淡泊明志。他的立身处世哲学如家门对联:“有不为,无所争”。当他病重时,有人要以高价收存他的作品,却被他谢绝。他说:“我平生没卖过画,画可以送,不可以卖,喜欢我作品的同志送他可以。”
1963年元月,一尘因病逝世,年57岁。时人哀之,叹惜“千古文章未尽才”,是福建画坛的损失。
所著诗稿《惑中集》、《寂寞的春天》在“文化大革命”中散佚。
顾东白撰稿 傅金星 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