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祺,祖籍惠安,1908年出生于台湾高雄。4岁丧父,10岁随母徙日本神户。在神户读完小学,毕业后返回台湾,在一家银行当杂工。一次,银行遗失一张支票,无端受责,愤然离职,后支票找到,行长请他复工并加发薪金。他不为所动,断然拒绝。旋赴东京,一边在金泽夫妇开办的小旅店帮工,一边勤奋读书,在中国留学生的帮助下,读完了中学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生”,就读于日本千叶医学专科学校医学部。1925年毕业后,继续在该校附属医院深造。
在日本,锡祺结识了长崎绩子(日本人),情谊日笃。但遭到绩子父母的反对。绩子毅然冲破家庭阻挠,于1926年偕他返回台湾结婚,改名马绩。1927年锡祺在高雄新滨町创办光华眼科医院。他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欺凌和歧视,积极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组织台湾中华总会高雄分会,代表台湾进步力量,参加孙中山的奉安大典。1930年他举家迁居上海,继续开设光华眼科医院,为贫苦大众免费义诊,以精湛的医术名重沪上。
锡祺倾向革命,光华眼科医院在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地下交通站的联络点。由于他支持党的地下活动,曾被扣押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半年,经上海地下党和各方面力量的营救,才得释放。1945年7月25日,他因拒绝日本授予的眼科博士学位和学术交流,再次遭到逮捕,幸因日本占领者无条件投降才免遭迫害。
锡祺在行医的同时,热心于医学教育,与留日同学谒蠡舟、陈卓人、赵师震等教授,积极筹办东南医学院,打破了外国人垄断医学教育局面。抗战胜利后,他任东南医学院院长。当医产院因经费拮据濒临绝境时,他毫不犹豫地将到己的全部积蓄,捐献给医学院,使医学院得以继续办下去,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树起一面独立自主的旗帜,也为祖国培养一批高级医务人员。抗战前后在福建公立卫生机构工作的如省卫生处科长柯恺、闽南防疫处所所长柯立光、省立泉州医院院长王文琴、晋江县卫生院历任院长陈雪峰、陈世华、蔡鸿恩、徐天来等,都是东南医学院毕业的,堪称桃李芬芳。
锡祺行医、办学、科研,完全着眼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早在30年代,为解决符合中国人肤色的眼底病因图谱,他积极收集资料,经过20多年的努力,编著了第一部黄色人种的《眼底病图谱》,被国家选送参加菜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1936年,他作免疫体及等菌毒素通过角膜的实验研究,获得了成果,先后撰写了25篇论文,并于1940年出版了专辑,他的著作还有《眼底病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锡祺积极响应上海市人民政府“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率先把东南医学院迁至安徽县怀远县,尔后,又随校迁至合肥,改为安徽医学院,仍任院长。1957年安徽省委批准锡祺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他多年入党的愿望。由于锡祺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受聘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理事长等职。他对病人和蔼可亲,无论干部、工人、农民都一视同仁,深受群众爱戴,名作家田汉,曾写诗赞誉他“医德过人”。
1966年5月,锡祺在安徽医学院逝世,终年65岁,安徽省委为他举行隆重的治丧活动。
据《中国当代医学荟萃》和程怡初《眼科专家张锡祺》等稿,柯乔木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