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洪金乞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洪金乞,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幼名洪求乞,俗名洪仔乞,福建省晋江县坑柄村人。4岁丧父,母双眼失明,事母至孝。7岁替人家牧牛、拾粪、做长工。 12岁往南安县石井岑兜村“福庆兴”科班学戏,班主洪喜庆(华侨)和淗江村李清源合股,聘请苏内村陈坪为科班师傅。金乞学武旦,四个月期满,随班赴、星、马、印尼、安南等国演出六年之久。曾观摩京班、闽剧的艺术表演,互相交流学习,吸收特技“转辇锏”和“双剑”、“踢”、“铜棍”以及刀枪套法等。因此,金乞不仅擅长武旦,且兼武小生,成名较早。戏班载誉回国,在南安县石井岑兜村公演三日。第二天,演出剧目《收水母》,金乞饰水母,大显身手,刀枪刀法而外,尤其表演铜棍、“转辇锏”等特技,动作高难,武艺高超,从此,声誉震于闽南。因班主是华侨,没有回国,福庆兴班就改散。金乞则回家与杨佃娘结婚。 1924年菲“丝竹尚义社”华侨吴仔居,回国邀请洪金乞等二十多名知名艺人,组织高甲戏班,往菲岷尼拉亚笼计“福华大舞台”戏院,演出十三个月。初去演出《水淹金山寺》金乞饰白素贞(武旦)、名小生洪元章饰许汉文、名花旦李水阁饰小青,剧情精彩,演技精湛,表演逼真,引人入胜。此后,吴华侨留金乞帮理店务,并介绍他参加“丝竹尚义社”帮理公会侨务。1935年又应菲“桑林社会”华侨吴文忠邀请,同晋江柯贤溪等名艺人,往菲岷尼拉“阿实乾拉驾”戏院演出达二年之久。为了更新剧目,金乞买了许多古典小说,自己编排幕表戏剧目。当时编写的小说剧目有:《说岳》、《万花楼》、《大五义》、《小五义》、《五代残唐》、《薛刚反唐》……等连台本戏。他的许多手抄剧本保留到“文化大革命”才被烧掉。 从菲回国后,金乞与洪要等合股当班主,组织科班,取名“福庆成班”,金乞也是亲自登台主演。民国期间,高甲戏大盛行时期,列为“五虎班社”之一,直演到解放前夕才停止。为了培养新生力量,继承传统,金乞又组织“金庆成”科班,自当班主兼师傅。他的次子洪溯木教饰二花兼武老生,女儿洪秀月教为花旦。这班学员,建国后也成为高甲戏专业剧团的主要演员。 民国15年(1926年)金乞引用菲“丝竹尚义社”章程,为首组织“丝竹工会”,担任常务理事长,在晋江县石狮镇联兴街办公,专为戏人办事,将闽南许多戏班、广大戏人组织起来,每人发给身份证,路上作为护照,免被乱抓壮丁,作用很大。36年(1947年),戏捐税收过重。又有基督教徒许牧师串通官府,严禁演戏,引起广大戏人愤怒。洪金乞领导数千戏人集中在石狮街举行示威游行,每人手执纸旗,旗上书写“工人自动请愿”等字样,反抗税收过重及无理禁演,被石狮第三区全副武装的警备部队将戏人团团围住,高甲戏人南安县李和平、王清梨,道士戏人晋江县富仔等三十九人被捕,押往泉州牢狱,关在死囚牢里。后经洪金乞等人与国民党交涉,才将三十九人释放,戏班再继续演出。 解放初,古装戏停演。洪金乞即在血湖地方垦荒二十多亩地耕种农作物,维持全家生活。1953年晋江县组织高甲戏专业剧团,县文化局聘请金乞父子参加,推选他为剧团团长。1957年,泉州、厦门、晋江等三个高甲戏专业剧团的名老艺人在泉州市大众剧场联合演出传统剧目《斩龙袍》,金乞饰陶三春(武旦),使后辈艺员大开眼界。洪金乞的拿手好戏有:《白蛇传》的白素贞、《郑恩闹房》的陶三春、《收水母》的水母、《收金钱豹》的娇花、《玉环记》的孙玉娇、《穆桂英挂帅》的穆桂英、《凤仪亭》的貂婵、《黄鹤楼》和《长板坡》的赵子龙、《伐子都》的子都、《万花楼》的狄青、《说岳》的高宠、《收卢俊义》的燕青以及《杀子报》、《破洪州》、《铁公鸡》、《打花鼓》等。 1956年晋江专署文化局举办高甲戏演员训练班,聘请洪金乞和李金枝等当教师。他耐心教授基本功、身段谱、唱腔念白,还将本人的拿手好戏《收水母》,以及练大刀、铜棍、剑舞刀枪套法、特技转辇锏等,都传授给学员,为高甲戏专业剧团培训出一批主要演员,知名的有惠安县高甲戏剧团许璇珠(女旦),参加华东会演获得演员二等奖。1959年他又同郑文语再培训第二期科班,全班学员归给大田县组建高甲戏专业剧团。1962年晋江县高甲剧团为了后继,创办科班,邀请洪金乞为训练班主任,培训出较知名的学员有:泉州高甲剧团欧阳燕青(女花、武旦),参加福建省会演得金牌奖、的青少年优秀演员奖、地方戏曲唱工一等奖;姚道成(武老生),赖宗卯(女丑),获得1981年省青少年优秀演员奖、地方戏曲唱工一等奖。他参加培训的学员,以后都成为闽南各地高甲戏的骨干。同行赞曰:“凡是洪仔乞教过的生、旦学员都佳,特别是武旦、武小生更突出,真是名师出高徒。”1956年洪金乞得到省文化局的奖状,被评为高甲戏名老艺人,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8年他与陈坪等老艺人口述高甲戏曲牌给陈仪翻译简谱出版。田汉与赵丹也曾来与他会面,鼓励他教好戏。 洪金乞一生从事戏曲事业达六十年。他吸收京剧、闽剧等的艺术表演精华,来丰富创新本剧种。新中国成立后,他培训出一批新演员,为高甲戏剧种的创新、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金乞于1974年11月41日(农历十月初一日)去世,享年71岁。 李龙抛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