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广钦和尚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广钦,俗姓黄,名文来,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福建省惠安县涂寨乡和弄村,父黄勤,母卢两。广钦幼时家贫,四岁时鬻与晋江县城南门外梧潭村(今属晋江县池店乡)李姓为养子。李家莳果为生,家境小康,视广钦如己出,倍加疼爱。养母信佛茹素,广钦自幼随母素食。稍长,父母相继去世。11岁,投泉州承天寺,皈依瑞芳法师,作外坡职事,如种菜除草等。19岁,远亲出资助其渡洋,在侨商店铺中打杂,作僮仆。36岁,返回泉州承天寺,由转尘方丈代为剃度,法名照敬,字广钦。 出家以后,广钦专志苦修,食人之所不食,为人之所不为。某次,因睡迟而延误打板时间深自忏悔,从此立志不“倒单”(卧睡)。 民国22年(1933年),广钦往莆田县囊山慈寿禅寺谒妙义老和尚求戒。具戒归来,往清源山潜修,在米山石壁觅得一石洞作安身之处。米谷粮绝,即以野果树蕃充饥。山中多猴虎,广钦了无所惧,因有“伏虎和尚”之称。广钦常入定,一定即不食不动,甚或鼻息全无。樵夫误以为圆寂,走告承天寺。时弘一大师卓锡永春,闻之即同转尘方丈等上山探之,方知在定中。大师弹指三下,广钦乃出定。潜修十三年,始返承天寺。 民国35年(1946年)秋,广钦往厦门,挂褡于南普陀。次年农历6月中旬,偕同普观法师乘船渡海到台湾基隆,最初在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等处挂单。7月,住台北芝山岩,常往来于法华寺。民国37年,于台北新店街后山石壁上开凿一小寺,名广明岩;1951年,又于寺后大石壁上鸠工雕凿阿弥陀佛像,佛像身高二丈一尺,莲座高三尺、宽八尺、深六尺。开台湾雕凿石佛风气之先。又于佛像左下方凿石洞,建广照寺。次年,于台北土城县成福山觅得一天然石洞,复过隐居生活。1955年,板桥信众于土城县购得山地(俗称火山)供奉广钦。1960年,广钦即于山坡上兴建寺庙,命名承天寺,以示不忘祖庭。又改火山为清源山。1963年,赴花莲及台中等地宏扬佛法,并于天祥协建祥德寺,于龙井山兴建广龙寺。此后三年间,广钦曾应信众之请,分赴南投、台中、嘉义、花莲等地宏法度众。1976年以后,又于承天寺陆续扩建女众寮房、三圣殿、祖师堂、斋房等,于广明岩复建华藏塔,兴建大雄宝殿、禅房、藏经阁、讲堂等。1984年,指派随侍弟子传闻法师至高雄县筹建妙通寺。1985年传授三坛大戒,求戒弟子数千,盛况空前。1986年农历正月初五,广钦和尚圆寂于台北承天寺,时年95岁。 广钦幼年贫寒,身世坎坷。为人平易谦和,起居简朴,一生坚毅笃朴,苦行修持,仅以水果维生,夜间辄于林间趺坐,纵年近百龄,身轻体健,行不扶杖,在台湾曾有三次“入定”七日以上的记载。广钦后半生居止台湾,兴建寺庙,宏扬佛法,为增进海峡两岸祥和作出有益贡献。台湾佛教界誉之为“一代高僧”,并有《云水记》、《广钦和尚纪念集》记其一生行状。 何清峰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