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张强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张强,又名秀锦,学名醒亚,1928年6月出生于惠安县洛阳镇石任村清贫农家。父母早丧,遗下的3个兄弟中他最小。他先在本村私塾受启蒙教育,后转入新生小学。在学期间,他因受富家子弟欺压,乃避居厦门鼓浪屿亲友家,同时进福民小学读书,毕业后升入厦门双十中学,后又转学泉州晦鸣中学。他勤奋好学,为人坦率豪爽,痛恨强暴,追求进步,善于接受新思想,勇于探索新事物,立志求学,造福社会。 “九·一八”事变后,厦门各界爱国人士组织了“厦门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抵制日货。其间,厦门大学哲学系学生创办了《黎明》周报,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经乡亲推荐,张强积极地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引起了抗日救国会同仁的注意。1932年淞沪抗战后,上海大厦大学教授创办了马列主义学习班,张强曾被推荐前往上海接受教育。当厦门抗日救国会在厦门设点支持平潭的抗日游击斗争时,他和其他人一起担任了联络员,经受了实际的锻炼。 1934年秋,张强转入泉州晦鸣中学读书,参加泉州学联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还与黎丁等人一起组织“抗日剧社”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活动。后来,他到新生小学任教,创办了《小拳头》刊物,对青少年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刊物在泉州、惠安等地发行,颇受欢迎。不久,他又到晋江沙峰小学任教,其间还兼任厦门《抗日新闻社》泉州分社的记者。 “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各界人士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1938年夏,经厦门抗日救国会张圣才①的举荐,张强、庄毓英②等人前往湖南临澧抗日特种训练班受训。入校后,他获悉这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办的训练班,便毅然离训。随后,他辗转来到国共合作创办的衡阳抗日游击训练班受训。 结业后,他被委任为国民党第三战区少校参谋,并被派去某地任职,但未赴任。当时,他看到日军已占领厦门,福建沿海形势紧张,便设法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斗争。其间,他曾与张天吴③一起在德化创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由他担任国民党德化县自卫中队长,兼任训练班教官。尔后,当局将他调往泉州,但他却通过关系转去《永声报》任编辑。由于他多次拒命,因而受国民党军统当局多次通缉。1946年,他被囚禁于福州监狱。在牢中他关心时局,阅读书报,并用张生、达前等笔名为《东南日报》撰写《再论福建抗战前途与任务》等评论文章近20篇,这些文章表明了他爱国反帝的鲜明观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获释出狱,回到了惠安。出于对抗日救国的热心和愿望,他设法摆脱国民党军统局的约束,独自行动,到惠安、莆田沿海岛屿上,与友人合作,组织武装袭击盘踞在小龟屿的汉奸队伍,缴获一批枪支弹药。随后,他在惠安獭窟组织渔民抗日武装,保卫生产。他的活动被国民党当局发觉,再次被通缉,他被迫先后转移到福鼎南镇和浙江平阳等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统局在上海设立办事处,通知当地军统人员前去报到。但张强却通过在建阳的暨南大学同学梁华光的关系,于1945年11月经上海投奔苏北解放区。他到江苏淮阴找到了苏北解放区南通军分区司令员梁灵光(梁华光之兄),说明身份和来意后,由梁灵光将他介绍给中共华中分局。在这期间,张强向有关领导人说明了自己的历史和社会关系,引起了有关领导对他特殊社会关系的重视。随即,组织上安排他到华中建设大学学习。此时,日本已投降,自愿投奔解放区的人不少,这些人员都先是被安排到华中建设大学学习,以接受组织上的审查,尔后分配工作。张强入学后被分配在第九队。他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各种活动。他撰写的政治、军事评论文章,在学校墙报比赛中名列前茅。第九队的政治指导员朱文鉴对张强的表现颇有好感。建大校长庞康对张强的经历有较深的了解,对他投奔革命的行动是信任的。后由庞康向中共华中分局谭震林等汇报和举荐,经谭震林找张强谈话后,认为他是有一定工作能力、积极追求进步的青年,在福建有较好的社会条件可开展工作,于是根据革命的需要,经组织研究,由谭震林批准,张强被作为中共特别党员,由建大调到华中分局联络部,并作为特派员派到福建开展革命工作。 在建设大学学习期间,张强与朱文鉴相爱。当时,组织上考虑到开展工作的需要,征得他俩同意,批准他俩结婚,同时把他俩一起派去福建执行任务,规定对外开展工作以张强为主,朱文鉴为政治交通;对内则由朱文鉴领导张强。随后,他俩以“中共华中分局第一工作委员会上海特别支部”的名义进入蒋管区,主要任务是从事搜集情报、策反和组织武装斗争。1946年6月,他们离开苏北到了上海,拟在上海、厦门、香港一线,以商业为掩护,建立工作网点。全面内战爆发后,长江交通断绝。他俩失去了与组织联系。在特殊情况下,张强政治上坚定,行动上积极,果断地开展活动。他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忠实地执行派出任务,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工作的机会。他独自从上海到厦门,又回到惠安,先后在惠安、晋北、南安榕桥等地,寻找旧关系,联络新朋友,独立开展工作。他先在惠安埔东组织“新民主主义同志会”,以联络各界知名人士,继之又组织“正义社”造福桑梓,又建立起“生活促进会”、“新民主主义读书会”等组织,以团结进步青年,培养工作骨干分子。 1947年夏,朱文鉴也从上海来到了惠安。随即张强和朱文鉴一同前往香港,寻找新华分社联系。负责接待他们的李嘉,人表示,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由组织上派出的人员,一时难以清理,要求他们按原计划独立开展工作。此后,朱文鉴从香港回到惠安,张强则留在香港,广交朋友,多方联系福建在港的各界同乡,商谈国内形势。他倡议在香港的福建籍有识之士应有所作为,共同为促进家乡早日摆脱反动统治而努力开展革命工作。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在香港部分闽南籍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地方实力派人士,经张强的宣传联络后,审时度势,共同策划在闽南开展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工作。 当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最后胜利的阶段后,闽南各地的爱国游击战争迅速展开。1948年5月,陈盛智④、张强等人,在香港成立了“福建人民自救同盟”,其宗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组织准备,伺机开展武装斗争,在农村建立游击据点,发动农民开展反“三征”,减租减息斗争;在城镇争取开明坤士,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投诚,以迎接解放大军南下,使福建早日解放。 随后,张强于6月初向中共香港分局汇报了成立“福建人民自救同盟”组织的经过情况,得到李嘉人的认可。接着,“福盟”成员按照各自分工的任务,陆续返回闽南各地开展工作。张强抵达厦门后,于1948年12月在厦门中孝里10号主持召开会议,听取“福盟”成员对各方面情况的汇报,分析了革命形势,研究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地组织“抗征队”,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争的方法与步骤等问题。会议以厦门“民革”的名义召开,商定建立一支“福建人民军”,下辖若干支队,同时安排筹集枪支等事宜。会后,张强走访了张圣才,请他设法帮助解决进山后的医药问题。 1949年1月,张强从厦门抵达安溪三洋杨玉霜家。在这里,他了解了三洋组织抗征队及农民武装暴动的准备情况。这时,中共泉厦临工委王新整(钟炎)也在内安溪,经杨玉霜汇报和介绍,张强与王新整接触交谈后,双方商定了建立合作关系,加强革命力量,发动武装斗争等问题。并采纳了张强的建议,在永春坑仔口建立武装斗争据点,借用地方实力派康明深的关系开展工作。还商定各自选调人员进山,并要求必须在农历正月初五到达指定地点,以便安排到各学校任教,以教员的名义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2月,泉厦临工委选调厦门大学、侨师的石益、张永年等6名党员,先后到达永春坑仔口。这时,张强、王新整也从安溪到达坑仔口,会同朱文鉴,共同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开展工作,并研究制定了《三个月工作计划》。随后,王新整返安溪,永春、德化的工作由朱文鉴、张强负责领导。其间,他们组织“抗征会”,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斗争,同时又开展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统战工作。 为了更好地执行《三个月工作计划》,扩大活动范围,张强奔走于永春、德化、大田等县,了解各地工作情况,联系各界人士,宣传发动群众,筹建游击武装。他在永春组织了反“三征”斗争中的积极分子、猎手,建立了打虎队,并进行军事训练。他还多方联络,收编地方实力派的武装,动员青年参加游击队,使革命武装力量有了较快的发展。 在全国解放战争迅速发展,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南下大好形势的推动下,闽南各地游击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1949年4月,在厦门街头出现了闽中司令部(即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的布告:“警告特务张强,勒令停止活动。”①此时,张强正与安溪游击队合作,执行攻打湖头的行动计划。得到这一消息后,为了使计划不致于半途而废,他和石益连夜赶到安溪长坑,向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人说明情况。当时领导人表示张强退出领导,到隘门街头等待接上与华中分局的关系。后来,经推荐他暂时留玉坑小学任教。此时,张强深信党组织,把个人安危置于度外,立即把统战工作关系、人员枪枝等全部交给有关组织,连自己随身的3支短枪也上交,并搬到玉坑小学住下。5月中旬,中共安溪中心县委负责人张连率一批军政干部到永春坑仔口,加强了对永德大地区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开展游击战争,并决定成立永德大县工委。就在这期间,张强被审讯,于5月25日不幸牺牲。 张强的经历是曲折的,生活道路是坎坷的。他经过辛勤学习和实践,提高了政治觉悟,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为他的亲人颁发了革命烈士纪念证书,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惠安洛阳石任村为他修建了烈士墓,以资纪念。 (黄夏莹) ①张圣才,惠安人,1937年8月参加军统,1947年经香港王雨亭介绍为"民革"成员,1948年经陈公培、杨东莼介绍,与中共东南局潘汉年联系。现为"民革"福建省委委员、省政协委员。 ②庄毓英,惠安人,原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政委,后被捕叛变。1949年8月率部起义。已故。 ③张天昊,惠安人,原军统特务。已故。 ④陈盛智,泉州人,原军统特务解放后。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①张强投奔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后受派到闽中工作,因未与闽中党织组取得联系而受到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