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衮
常衮(728-783)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十四年(755)状元,性狷洁,不妄交游,由太子正字,累为中书舍人。文采瞻蔚,长于应用,誉重一时。代宗时累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封河内郡公。德宗即位,贬为潮州刺史。建中初,以前宰相,起为福建观察使,始泉人未知学,常衮至泉郡为设乡校。郡有良民秀才,必邀之为贵宾,亲加讲导,与为客主,钧礼观游,延晋江潘湖欧阳詹荣登龙虎榜,首开闽中文献,泉人始知学。每年贡献给朝廷的文人与内地一样多,其闽俗为之焕然一新,其后闽人很怀念常衮,并画像在学校祭祀他。建中四年(783)常衮去世,终年55岁。
(2)许稷
许稷(724-810年):唐莆田黄石东井人,字君苗,出生于仕宦之家,世以清白孝义传家,祖父许辅乾,曾为泉州刺史,父懋文居远华里,曾为西安太守,而许稷自幼勤奋好学,志行高洁,德宗贞元十八年(802)登进士,少隐居终南山,因家境清贫难归,老隐居清源山赐恩岩与潘湖里人欧阳詹交游诗书,苦学三年,出就府荐,官终衡州刺史,工诗。
(3)姜公辅
姜公辅(740-805年)唐安南(越南河内)人。德宗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兴元元,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德宗帝逃到陕西汉中,唐安公主途中病卒,姜公辅认为宜从俭以助军旅,德宗大怒指责他“卖直售名”不久贬为泉州别驾,遂居九日山东峰麒麟山13年称“姜相峰”,东湖有欧阳詹的二公亭记为纪念席相、姜公辅而记。
(4)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父蔡琇,世居仙游县枫亭驿。初务农,曾为泉州吏员。母卢氏,惠安县德普里(今后龙乡)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蔡襄童年受到外祖父的严格教育。15岁参加乡试,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解元。天圣八年登进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任职四年。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谏院衙署,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由于蔡襄直言敢谏,权贵心怀畏惧,多有收敛。庆历四年,蔡襄调任福州知州,庆历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庆历八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授修起居注,参知政事。皇祐四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劝学兴善,传贴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等,深得民心。嘉祐年间,蔡襄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军身丁钱一半,减轻民众负担。至和三年(1056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嘉祐三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两知泉州,威惠兼行,民畏而爱之。泉州东北有万安渡,是南北交通要道,但江海交汇,水深流急,商旅往来畏其险。为便利交通,皇祐五年,泉州百姓开始建桥。蔡襄到任后,积极筹款,招募民工和工匠加快建桥,立石为梁,长360丈。嘉祐四年,桥成,称万安桥(今称洛阳桥),险渡变通途,万民欢庆。蔡襄亲笔写《万安渡石桥记》,刻石立碑,碑文简洁凝炼,笔力雄健遒劲,刻工精美,世人称为“三绝”。蔡襄知泉州时期,连年旱灾,他择日到南安县九日山飞阳庙祭神乞雨。一方面调动民力,加强管理水源,制定《龟湖塘规》,制止用水纠纷。他任转运使期间,又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众饮用和灌田。治平年间,晋江知县王克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为纪念。嘉祐四年,蔡襄在泉州写成《荔枝谱》一书,分三卷七篇,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服食、加工、贮藏、运销,并记载荔枝品种32种。嘉祐五年,蔡襄奉诏还京,翌年拜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嘉祐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改元治平,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这年蔡襄写成《条录》一书,分上下两篇。论茶道、茶器,简洁详尽。史家说:“蔡君谟善辩茶,后人莫及”。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拜端明殿学土,出知杭州。治平三年十月,母亲卢氏去世,蔡襄护丧南归。治平四年八月,蔡襄在家中逝世,终年56岁。赠吏部侍郎,葬枫亭蔡岭,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乾道年中,谥忠惠。庆元年间,在洛阳桥南街尾建蔡襄祠。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书法精妙,有晋唐风轨,真、行、草、隶四体都达到妙胜之境。欧阳修称“蔡君谟(书法)独步当世”。苏轼评“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现存《万安渡石桥记》是他的大字冠冕;小楷之中,《集古录序》横逸飘发,《荔枝谱》严正方重,《茶录》劲实端严,书体虽有差异,却各得精髓。蔡襄著作编成《蔡忠惠公集》。宋乾道年间王十朋知泉州,后转知兴化军,傅自得求得善本,刻印行世。
(5)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宋浙江乐清人。生于宋政和二年(1112年)。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状元。初授绍兴府签判。累迁侍御史,改除吏部侍郎,力辞,出知饶州,又移夔州、湖州。乾道四年(1168年)知泉州。是年冬十月,十朋到任,召集所属七县知县在州衙聚饮议事。即席作七绝一首:“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恻隐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代表泉州老百姓向各县知县敬酒,要求大家做一个恻隐之心的好官。治前有戒石亭,立戒石一方,上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亭因年久失修倒塌。十朋上任后修葺一新,并作修亭诗警已戒人。泉州沿海产盐。绍兴三十二年,前知州以官钱置办盐场专卖营利,禁止民间私贩。盐民利益受到损害。十朋一上任,立即停止官营专卖,允许盐民出售食盐,增加收益;又节约各种不必要的公费开支,“计其数足以当盐息之入”,以平衡地方财政。泉州原无贡院,士子考试都在泮宫举行。泮宫地势低洼,馆舍颓隘,有所不便。乾道五年二月,十朋捐俸为倡,在原部使者馆址创贡院。是年八月竣工,成屋126区,规模宏大,建筑嵯峨。翌年元宵,十朋亲自在贡院举行宴会饯送士子上京赴试。贡院落成后,十朋又以剩下的建筑材料重修北楼。冬十月,北楼修竣,十朋自为记。十朋提倡仁廉勤政,身体力行。对犯错误的僚属,在严肃批评之后,反复劝导,使之自新。民有争讼,温言晓以义理,尽量息事宁人。办案则做到“事至立断”,少用鞭扑,也不随便抓人关人,“故狱屡空”。百姓有诉讼日久不能解决的,都请有关职司移交十朋审理。十朋无不——公正裁判,使当事人心悦诚服。十朋体恤民情,关心民疾。乾道五年闰五月二十六日飓风大作,十朋灾后亲自查访民情,协助灾民修葺破屋。他平时经常下乡劝导农民勤事耕作。农民输纳租粟,则让他们自己斗量入库。非有重要事务不派遣佐吏到县,避免繁杂苛扰。十朋谦虚谨慎,经常登门拜访地方贤士,向他们请教。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亲自召集诸生在学宫讲学,倾听他们对州事的意见。十朋在治理泉州期间,为表达其敬仰先贤的感情,主持修复唐故相姜公辅茔墓,创立唐诗人秦系祠,在州衙修复为纪念宋名相韩琦(父韩国华为泉州知州,任内韩琦生于泉州)的忠献堂和泉州名宦蔡襄的安静堂。乾道五年冬,十朋卸任。翌年春离开泉州。泉州士民男女老幼涕泣遮道,百般挽留。有人仿效饶州百姓挽留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之地的桥梁拆断(后来当地百姓重新修复,以十朋之号“梅溪”为名)。十朋只好绕道离去。士民攀留不住,越境送到仙游县枫亭驿。乾道七年,十朋卒于家,谥忠文。泉州士民会集在开元寺沉痛悼念,并在东街建“王忠文词”(又名梅溪祠)纪念。有《王忠文公集》等行世。
(6)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父朱松在宋宣和五年(1123年)任福建尤溪县尉。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朱嘉生于尤溪官舍。后迁居建阳。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绍兴二十一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在同安时,他以教养为先务,选秀民为弟子员,倡建经史阁,作教思堂,访求名士徐应中、王宾等以为表率,日与讲经正学,规矩甚严,一时从学者众。有许行、王力行、吕大奎、邱葵四大门徒。此间,朱熹每抵泉州城,必然要登上城北小山纵览,权称泉郡山川之美。又视小山为郡治龙首之脉,每每在此徘徊数目,并植竹数丛,自书“小山丛竹”四字镌于石。曾讲学于山旁祀欧阳詹之“不二祠”,后曾加修葺,亲题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挂于堂前楹柱间。朱熹极口赞誉泉郡人文鼎盛,曾称颂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他结交当地名士,与故相赵挺之外孙、泉州人傅自得相友善,常相携登游泉郡名山胜境。朱熹与宋代理学家永春人陈知柔结为忘年交。任同安主簿五年,多次前往永春访陈,共同探究经学奥秘,一起授徒讲学,游赏山川胜境,吟诗唱和。知柔病逝,朱熹为文祭之。任同安主簿时,为查察有关案件,朱熹曾到过安溪县,写有《留安溪三日按事未竟》五言古诗。并登上县城西北凤髻山游览胜境,写下《题凤山庵》的诗篇。此外还写有《过安溪道中泉石奇甚绝类建剑间山水佳处因吟》等诗篇。朱熹好游山水,足迹遍及泉郡名山胜迹。他曾游九日山,写有《题九日山》。《题廓然亭》等诗。与陈知柔登游莲花峰写有唱和七绝诗,后人勒之岩壁,至今尚存。鲤城法石街海印寺、晋江祥芝也存有他的题刻。朱熹后迁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又知漳州、潭州,入为焕章阁侍读侍讲。致力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终成理学大师。庆元六年(1200年)病逝。泉州历来被认为是“紫阳过化之区,薪传不绝”。他在泉州有着深远的影响。
(7)黄府
黄府(1130-1210),字大方一字用藏。行二十一,号东美。宋莆阳黄石金墩初祖。隆兴元年(1163)癸未进士。幼敏慧,长励志,天性纯孝,翕和昆弟,与兄廓笃敬事其亲,白杜乡人敬之,娶长沙县令塘南陈侍讲女,杜门嗜学,能慕父风,历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平海军(今泉州)佥判,颇有惠政,士民德之,转从政郎,改知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令,廉介有声,秩满疏请终养,致仕归。及卒八十一岁,葬莆阳城西三里鸡峰山桥尾华严寺东。赠文林郎。其高祖宠宋景祐元年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曾祖中庸字长行居莆阳城西乌石里。宋皇祐五年癸巳进士授太常博士、以司马温公荐授浙西提刑有《莲花池》诗行世“莲花瓣里可撑船,一月映成水一川;人把水心和月净,莲花贮月水倾船”。祖偊恩贡承事郎;父彻字常明居莆阳城西乌石里宋宣和六年甲辰进士辰州有《巩溪诗话》句:“但遣一枝居巧妇,不殊大厦供嘉宾;圆冠思得多于鲫,刻木惟宜少似彪”。官平江县令。其子安石宋绍熙癸丑进士朝请郎翰林院馆阁校勘;长孙近广东新州府教授,仲孙远恩贡生补宣教郎;曾孙天麟黄权元处士赠征仕郎;玄孙凤字仕元,以祖新州府教授黄近荫,荐泉郡布金院蒙古学教授。金墩祖祠联曰:“黄府进士三尚书,金墩入阁一相国;法司宗伯宰辅安邦,光昇汝良锡衮治国;榜眼探花文武巍科,凤翔守魁卿督及第;莆仙晋水文山碧,阳城临漳儒林馨;奄上漉港赓材出,仑峰中坜状元来;钱塘东平良相府,金墩派衍雪台第”。黄府文秀煜赫;容兴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姿端祥,抑或倚墙而独立;屹然似晴云新敛,华巅之斯人也。位无愧于前朝大尹之官名,尚傅于后世,君子之域噫。俾贤士聆风流,睹遗像蚤为之改容;矧子安石公孙近公远公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载如一日也,即教授晚生吴稔谨题。宋江都令祠在黄石金墩坐已向亥兼巽乾,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黄凤翔率众族鼎建祀江都令公及千一千七千九三公;国朝康熙十六年丁巳黄锡衮率族人修;乾隆十二年丁卯黄维垓率族人重修。乾隆十八年癸酉黄若思率族重建。其子翰林院馆阁校勘安石公赞:翩翩贵介,雅尚风流;文章风度,玉字琼楼;景星争观,馆职拔尤;其人已远,其音尚留。年弟李宗起拜题。金墩黄氏祖祠中堂供奉神位:祭祀黄府公宋进士江都令配塘南陈侍讲女封宜人、安石公宋进士朝请郎馆阁校勘配安人林氏陈氏、近公宋新州府教授配孺人吴氏、远公宋宣教郎配詹氏与七房长天麒讳松配陈氏方氏居安平、次天麟讳权元处士赠征仕郎配洪氏欧阳氏居潘湖、天德讳槚配黄石刘氏居金墩、天仰讳枊配黄石坑柄吴孺人居沙堤、天平讳棣配下墩郑氏居清前、天安讳梧配后墩郑氏居清后、天容讳梨配黄石谢氏居钟山等十一公。每逢年正月初三、初四、初五日为海内外金墩黄氏子孙敬祀拜谒吾祖江都令黄府公祠。翰林院馆阁校勘公(1175一1255年)讳安石字公介行三十九江都令公子也,十九龄绍熙癸丑登状元陈亮榜进士官朝请郎宋翰林院馆阁校勘配安人林氏陈氏葬太平山;人谓簪缨世济,无如吾祖绩学多才,惟公为最,时称四代联登统计一门八进士即彻公、钟公;丰公、府公、安石公;焘公、熏公;桂公云,世祖宋进士江都令用藏公由巩溪迁金墩云仍奕叶,甲科相望,盖云盛矣厥后新州教授近公(1225-1305年)、朝请郎远公(1230-1310年)、松(1269-1341年)、槚(1279-1355年)、枊(1282-1334年)三房分析迁徙聚族不一,守居者独霁公派,宋末元初元兵屠城连遭兵火燹,权(1271-1251年)、棣(1282-1245年)、梧(1284-1350年)、梨(1285-1360年)乱离祖地或至入他姓,后请奏于廷复原姓。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机世系:1世府-2世安石-3世近-4世槚-5世应孙-6世源-7世霁-8世智-9世瑛-10世莹-11世大保居金墩、大侠寓崇安-12世汝亨迁杭州钱塘-13世鸿-14世机-15世彦博-16世百谷-17世腾达居杭州仁和。金墩族亲杭州求是新村59幢403号黄肇凯为其裔孙。
(8)赵汝适
赵汝适(1170-1231年),字伯可。宋太宗赵炅八世孙。宋乾道六年(1170年)生于浙江台州天台县。父赵善侍,朝请大夫,知岳州。绍熙元年(1190年),汝适以父荫补将仕郎。绍熙二年,授迪功郎,临安府余杭县主簿。庆元二年(1196年)锁闱,赐进士及第,授修职郎;庆元六年任湘潭县丞。嘉定十七年(1224年)九月提举福建路泉州市舶司。宝庆元年(1225年)七月,兼权知泉州,十一月兼知南外宗正事。汝适在泉州期间,泉州海外通商贸易正旺。他勤于舶务,广泛接触蕃商,写成《诸蕃志》2卷。自序云:“乃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蓄产。译以华言,删其秽芜,存共事实”。上卷志国,下卷志物,共分45篇,约9万字。记录与泉州有交通贸易关系的东北亚、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波斯、麻嘉(麦加)、非洲东北沿岸等5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外国防大学进口货物47项;着重记述我国出口商品和外国的交换情况。书中所记事物,为史家所征信,补正史之不足。宝庆三年六月,汝适离泉。旋知饶州。绍定元年(1228年)二月,转朝请大夫,绍定三年兼权江东提刑,以疾请奉祠,主管华州云台观。绍定四年,转朝议大夫,七月乞致仕,九月卒,葬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重晖乡赵岙山。
(9)真德秀
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景希、希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宋淳熙五年(1178年)生。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南剑州判官。历任太学正、军器少监、江东转运副使等职。嘉定十年(1217年)以观文殿修撰知泉州。嘉定十二年调知隆兴府。嘉定十七年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寻擢为礼部侍郎。后落职罢祠返乡。绍定四年(1231年)复职与祠。绍定五年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泉州。真德秀治泉,政绩显著,颇多建树。泉州港是南宋时期对外贸易大港之一,庆元以前是个田赋丰足,舶货充羡的富州。庆元以后,吏治败坏,官府假“和买”之命刮取舶货,甚至不给货款,于是海舶来泉日少,舶税收入下降到年仅十多万缗。德秀莅泉后,与市舶提举赵崇度共同努力,革除积弊,罢绝和买,禁止重征,未经批准严戒官吏擅自购买舶货。深得舶商的信赖,来泉的海舶又多起来,舶税收入渐及旧额。在真德秀任满离泉的十多年间,泉州的吏治更坏,版籍散乱,豪强乘机欺隐,官吏甚至预措后数年之税,民生困苦,海舶少至,公私凋敝。德秀再知泉州时,晓谕僚属要“崇风教,清刑狱,平赋税,禁苛扰”。严令州县官吏只准催收当年和历年未缴赋税,不许再行预借。严惩奸蠹县吏,并将他们的家资充公;对不思革除弊政的南安知县梁三聘,则上奏朝廷加以惩处。经过严肃整顿,贪暴歪风受到抑制,一度衰落的海港得以复苏,二年之后,来泉海舶由每年仅三四艘增至三十六艘。真德秀所至州县,善于兴利除弊,为民造福。他首知泉州时,写信向前任知州倪思请教治泉之方,晓谕州县官,以“律己以严,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四则,作为座右铭。在整饬吏治复兴海港的同时,注意立仓储粮,以备荒年赈济。再知泉州时,对贪官恶吏加以严惩;严令诸县不准轻易收禁百姓,更不许擅自拷刑犯人,对违法豪强,则痛加惩处,以做效尤。在注意抑奸除暴以苏民困的同时,真德秀以发展生产为急务。他劝告父老要重视用天之道,尽地之利,注意深耕细作,因地制宜,按时播种和收藏。亲自主持疏浚洊田塘等水利。在他治泉期间,岁屡丰登,国有常赋,民得饱食,海外贸易有货源,为发展地方文教事业创造条件。真德秀以“严仁公勤”四条考核僚属,注意选拔贤能。他曾选派惠安县主簿吴子良到南安县去协助知县梁三聘兴利除弊。虽然因事权不专而未能见效,但可见他用心良苦。真德秀崇尚风教。泉州原无贡院,以前试士于泮宫,王十朋守泉时在部使者馆址创贡院。嘉定间真德秀为建贡院于肃清门内,士子颂其功德。他又常以廉谦勤俭教诲弟子,劝谕百姓。巩固海防是发展泉州港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措施之一,真德秀对此十分重视。泉州原有宝林、法石、永宁三寨,沿海又有石湖、宝盖、小兜等寨,南宋中叶以后,武备日渐空虚,主将多用非其人,州郡又无权过问。真德秀上书请准使寨兵改由州郡节制指挥,并增设围头寨,以加强海道捍卫,保护商旅。他亲率僚属,巡视沿海诸寨,重新部署海防,合理调整寨兵,增备各寨兵船,加强寨兵的水战操练和防区巡逻,规定寨兵可以预支一月钱粮,以备随时出海捕盗。真德秀深得泉民和蕃商的爱戴。当他第一次守泉离任时,泉民和蕃商拥道相送。当他再知泉州时,迎者塞路,欢声雷动,连内地老人也扶杖出迎。理宗亲政后,以显谟阁待制知福州。后又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同提举编修,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端平二年(1235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赐谥“文忠”。《宋史》本传称他“立朝不满十年,奏疏无虑数十万言,皆切当世要务,直声震朝廷”,“游宦所至,惠政深洽”。泉州民众为立真西山祠于行春门外,后列祀名宦祠。真德秀著有《大学衍义》、《西山真文忠公文集》等。
(10)蒲寿庚
蒲寿庚(1205-1290年),号海云,宋元时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蒲氏先世系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为开展香料船舶贸易,曾寓居占城,于宋代来华,居广州,“总诸番互市”,“富盛甲一时”。南宋时,泉州港日益繁盛,逐渐超逾广州港。于是,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由广州徙居泉州,定居临近泉州后渚港的法石乡云麓村,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为鼓励蒲氏的中外贸易活动,南宋政府赐予他“承节郎”的官衔。他把泉州视为家乡,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绍定六年(1233年)出资为已故的泉州太守倪思建造了一座祠堂;淳祐三年(1241年)和六年(1244年),相继在泉州海外交通要地河市修建龙津桥和长溪桥。蒲开宗去世后,蒲寿庚继承了父业。有段时间,蒲氏家族曾一度中落。经蒲寿庚的精心经理后,迅速振兴,走向鼎盛,于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致产巨万,家僮数千”。1973年,在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南宋远洋货船,载重量200多吨;船上香料遗存丰富,有降真香、檀香、沈香、乳香、龙诞香、胡椒等。一些学者认为,这艘海船可能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与蒲家香业有密切的联系”。蒲寿庚拥有多少海舶?1276年,蒲氏被南宋张世杰部抢走的货船就有400多艘。蒲寿庚在法石建有一座“海云楼”,“以望海舶”,楼下建有“一碧万顷亭”。立干亭楼,海天尽收。如果没有雄厚的海上实力、巨量海舶,是用不着建造壮观的海云楼的。咸淳末,有股海盗攻掠泉州,官兵无能为力。蒲寿庚为保护家族的巨人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协助政府平定了海寇。因平寇有功,朝廷授其官职。从此,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德祐间,官至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掌管福建沿海的军事和民政。显赫的权力与雄厚的海上实力相结合,使蒲氏成为宋元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元军攻陷临安,南宋事实上灭亡。五月,南宋残余势力在福州立赵罡为宋主,是为端宗,年号景炎。他们冀得蒲氏之助,以继续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企图复兴。因此,任命蒲寿庚为福建广东招抚使,兼主市舶,赋予更大的权力。而元朝统治者也看中蒲寿庚。早在攻陷临安之前,元军统帅伯颜就已遣人招抚蒲氏兄弟。元军善于陆战而短于海战,若能招得蒲寿庚,既能严重削弱残宋的海上力量,又能借蒲氏之力给残宋毁灭性打击。权衡利弊,蒲寿庚决意弃宋降元。至元十三年(即宋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元军由浙江入福建,张世杰护送端宗至泉州港口,驻军法石,“欲作都泉州”。对此,蒲氏来个“闭城不纳”,并派亲信孙胜夫秘密出城,迎接南下途中的元军。张世杰只得护送端宗前往潮州;临行,抢走停泊在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舶400多艘。“闭城不纳”,这对残宋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元至正间,泉州释大圭在《筑城曲》中感叹地写道:“吾闻金汤生枢,为国不在城有无。君不见泉州闭城不纳宋天子,当时有城乃如此。”端宗驻泉州东海法石时,在泉州的赵宋宗室纷纷“出迎王师”,一些士大夫也“倡义迎驾”,“起兵勤工”。这对蒲氏的弃宋降元构成巨大威胁。在张世杰抢走蒲家海舶的事件发生后,蒲寿庚“尽杀宋室在泉州者三千余人”,连妇女、儿童也难逃厄运。十二月初八(1277年),元军抵达泉州,蒲寿庚正式降元。蒲氏的弃宋降元,主观上是为着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但在客观上却使泉州港不因战乱而遭严重创伤,并使泉州港在元军占领泉州的当年(以公历而言)得以开港,继南宋而走向极盛。元朝统治者对蒲寿庚的降仕十分重视。元军将领董文炳率部抵泉时,擅解所佩金虎符赠寿庚,此举事后得到元世祖的嘉许。授寿庚为昭勇大将军(后改镇国上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因张世杰回师围城,没有赴任);十五年(1278年)三月,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八月改任中书友丞,肩负“镇抚濒海诸郡”的钦命;二十一年(1284年)九月,任江淮等处行省中书友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元朝统治者为何如此重用蒲寿庚?十四年(1277年)四月,董文炳谒见元世祖时说:“寿庚素主市舶,谓宜重其事,权使为我捍海寇,诱诸蛮臣服。”这正是元朝统治者重用蒲寿庚之用意。而薄氏也确实在这两方面为新王朝竭尽犬马之力。所谓“捍海寇”,即平定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斗争的南宋残余势力。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张世杰在陈吊服、许夫人领导的畲族农民军的配合下,回师泉州,声势浩大,围城达70多天(首尾3个月)。张世杰“欲得蒲寿庚而甘心”。时,元军主力不在泉州,守城兵力单薄,城内又有宋朝遗民内应。形势对蒲氏极其不利。这是一场关系到蒲氏及其家族命运的生死决战。他一方面派遣孙胜夫诣杭州求援兵,一方面与尤永贤、王与、金泳等部将、“协谋拒守”,“晨夜血战”其后,唆都来援,张世杰被迫退兵。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蒲寿庚率部固守70多天,终于转危为安,显示出军事才干。这场保卫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残宋的士气和力量,基本上消除了宋在闽南地区反复盘踞的局面,巩固了元朝在福建的统治。蒲寿庚的舟师奉旨配合元军主力进击广东,“会追二王”,为最终消灭南宋残余势力,统一中国,作出了贡献。蒲寿庚对那些虽然怀旧但没有参与抗元斗争的宋朝故臣颇注意笼络。如推举原吉安知州在弥邵、原刑部郎中庄弥大分别为肇庆路治中和广州路治中;对那些因故幸免的宋室宗子后来也不再追究,甚至还授录为官。这种策略对稳定局势、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元朝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至元十四年(1277年)于泉州设市舶司。十五年(1278年)八月,元世祖诏唆都、蒲寿庚;“诸蕃国列居东南岛砦者,皆有义慕之心,可因蕃舶人宣布朕意,或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旋任命唆都,蒲寿庚为福建行省左丞。这表明,元世祖把招谕南海诸国的重任委寄予唆都和蒲寿庚。但唆都昧于海外交通和南海风物,主要得靠蒲氏。秉承元世祖旨意,福建行省派遣蒲寿庚长子、正奉大夫工部尚书海外诸蕃宣慰使蒲师文和蒲寿庚亲信孙胜夫、尤永贤等人“通道外国,抚宣诸夷”。此后,元朝政府几次重大的招谕活动都从泉州港启航,且主要由泉州当局负责,并有蒲氏亲信参加。因此,尽管蒲寿庚没有亲自出使,但也可以认为是起了筹划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特别是至元十五年(1278年)蒲师文等人的出使,借助蒲寿庚“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的影响力,取得良好的效果。打开了中国与南海诸国关系的新局面。至元十六年(1279年)六月,“占城,马八儿诸国遣使”来华;其他国家(地区)的使者和商人也相继而至。通过招谕活动,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蒸蒸日上,跃居为世界大港,以“刺桐港”之称名扬四海。
(11)偰玉立
偰玉立(1290-1365年),字世玉。新疆维吾尔族人,生卒年不详。居高昌郡(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出身摩尼教世家,偰玉立本人不信仰摩尼教。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中进士。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以正议大夫任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在泉州任上,见谯楼瓦腐木朽,乃拨款修建,并发动郡人捐助。费时三月,谯楼恢复旧观。政事之暇,偰玉立留心考求地方志乘。因南宋淳祐《精源新志》(又名“后志”,成书于淳祐十年)以后,泉州方志已百年失修,当时朝廷开修宋、辽、金三史,征集各地方志,泉州独缺。偰玉立感到“是邦古今政治沿革、风土习尚变迁不同,太平百年,谱牒犹有遗逸矣。今不纪,后将无征”。亲自主持《清源续志》编纂工作,聘三山(福州)文士吴鉴具体负责,考求图志,搜访旧闻,编辑成书。泉州是舶司所在,诸蕃辐辏之所,是年冬,旅行家汪大渊再次来泉州,偰玉立探知他多年游历海外,熟悉海外诸国山川、土俗、风景、物产,就请他撰《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泉州清净寺供天的银灯和房屋寺产被窃被占,寺字废坏。教徒到官府控告,多年不得到解决。至正九年,闽海宪金赫德尔行部至泉州,清净寺教长夏不鲁罕丁、都寺舍剌甫丁、哈怫卜又率领众教徒投诉,赫德尔命偰玉立负责办理,偰玉立很快征回旧物,教徒大悦。偰玉立又倡议并主持清净寺的重修工作。里人金阿里独力捐资,寺宇焕然一新。至正十年,偰玉立主持重修泉州文庙明伦、议道二堂和西庑斋舍、先贤祠等。郡人蔡元,14岁有神童之称。偰玉立保荐他进京师,朝廷授他编修官职,偰玉立以此激励学风。同年,偰玉立和泉州路总管孙文英下乡劝农,并在南安九日山崖刻“邵农于郊”纪念此事。至正十年起,同安、仙游二县“流贼”屡犯泉州。为加强防范,保护外侨不受骚扰,至正十二年偰玉立决意拓城。他将罗城南墙向南推进,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知州游九功所筑“东自浯浦、西抵甘棠桥,沿江为蔽”的翼城连接成新罗城,内外都用石头垒筑。改镇南门名德济门。废通津门,又在临漳、德济门之间建南熏门。偰玉立在扩城同时,疏浚城壕,并在旧罗城南濠两岸砌石,作为内濠。偰玉立能体察民情,兴举废坠,修造桥梁,赈济贫苦。泉州人民敬重他,在城东和桥南二处立祠奉祀。偰玉立工诗书,好山水,遍游泉州名山古迹,留下许多吟咏题刻。
(12)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文涛5岁失父。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戊戌维新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人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第一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七年之久,培育出许多艺术人才。文涛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但眼见当时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民国七年(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门下,法名演音,号弘一,后又采用一音、一相、圈音、入玄等几十个法号。民国十七年,弘一参加僧侣南下服务团,到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弘扬佛法。12月初从上海乘海轮抵达厦门,受到陈嘉庚胞弟陈敬贤的热情款待,在南普陀寺下榻,旋即转南安雪峰寺念佛。过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个月。民国十八年4月间,取道福州赴温州。同年10月,弘一第二次入闽。先到厦门,后应之请到泉州龙湖福林寺隐居传教,其后为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叶青眼配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当时性愿法师在泉州承大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弘一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古版佛经,先厘订六条凡例,将目录编成五辑,每辑分成禅宗部、律宗部等,每部再分为甲乙两种(甲种为全本,乙种为残本),颇为周详。民国19年4月,离寺云游江浙。民国二十一年10月,弘一第三次入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住泉州的时间为最长,而在永春普济寺一住就是573天。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他时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念,得到僧俗群众的普遍景仰。弘一十分关心历史文物。民国二十二年10月,他在泉州西郊潘山发现唐诗人韩偓的墓道;在惠安县的《螺阳文献》中发现一首韩偓在惠安松洋洞所作而未为《全唐诗》收入的佚诗,于是撰写《香奁集辨伪》一文,认为韩偓并不是一个风流才子,而是一位与自己有同样爱国思想的伟大诗人,为研究韩偓提出独创性的见解。他还为晋江摩尼教寺草庵撰写寺门对联和庵记,为朱子书院补题匾额,为开元寺补书朱熹所撰写的对联,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像题赞,使泉州的传统文化更得到发扬。弘一晚岁十年,积极弘法,他先后在厦门、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乡开展讲经活动,就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并且关心佛教教育,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倡办南山佛学苑。在泉州请得日本大小乘经律万余卷,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交上海世界书局出版,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他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士为果。十年虔修未有间断。他潜心圈点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及宋代灵芝元熙律师释三大部的“三记”(《资诗记》、《行宗记》、《济缘记》),为后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确的范本。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民国三十一年10月13日,弘一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遗骨分两处建舍利塔,一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一在当年落发处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建生西纪念塔于温陵养老院过化亭。他的力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于民国十三年出版。寂后,海内外诸缁素将其遗著结集出版的有《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讲演录》、《弘一大师大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