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庄竹林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庄竹林,惠安山腰乡菜堂(今泉港区山腰街道办事处菜堂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1973年病逝于新加坡。庄竹林早年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不久南渡新加坡,1928年赴美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38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政治系教授,1939年出任新加坡中正中学首任校长,1960年出任南洋大学副校长。一生从事教育,矢志不移,是新加坡华人中难得的教育家。 1925年,庄竹林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后,即在惠安县立中学任教;1926年南渡新加坡,经过一段波折,最后又在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数理化教师。 他生活非常节俭,积蓄了一笔钱,于1929年前往美国密执安大学攻读政治及市政学。1931年获硕士学位,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返新加坡。 那时在新加坡,博士颇为新鲜,引人注目。庄竹林博士到新加坡不久,就声名远播。惠安籍富商谢荣西看上了他,选他为东床快婿,把爱女谢锦蕊小姐嫁给他为妻。谢荣西很器重他,许多大财东也对他倍加青睐。因为他是博士,华侨银行聘他任要职。可他到各部门看看,对这份工作不感兴趣,一心想教书,唯以教育为职志。于是,翁婿闹了意见。谢荣西认为庄竹林虽有高的学位,但不从商,又不听话,心中有气,说他“没出息”。庄竹林即在结婚后的第二年——1935年,携眷去广州,任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以遂心志。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抗战。中山大学内迁云南,庄竹林迁家香港。 抗日战争爆发后,闽粤两省南逃的人很多。狮岛弹丸之地,遂成侨胞丛聚之区,教育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1938年,新加坡的厦大校友陈厥祥等人以及社会贤达联手倡办中正中学,以容纳自中国南渡至东南亚各地的学生。 庄竹林矢志于教育,一心要兴办华文教育,正是用得着的人。于是,有友人出面劝说谢荣西,寄路费给庄竹林,让其回新加坡参加中正中学的筹备工作。谢荣西虽然对庄竹林有气,但毕竟是翁婿,也就同意了。 中正中学的创办,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分区域,各帮各派都应尽力。但实际热心出钱出力的只是谢荣西等几个惠安人。更重要的是庄竹林有“博士”头衔,背后又有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郑彦芬、周启刚等的支持,所以,他在诸多对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膺选为首任校长。 庄竹林是个学者,他主张办学应该东西方思想及传统文化相容并包。他认为办学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论什么宗教什么主义都可吸收。要兼收并蓄,就要包容各种人才和人物。庄竹林是爱才的人,也有容才的气量。只要有才气,有本事,连蓝衣社的成员都收。这固然为以后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学术基础,但也给以后的动荡埋下了祸根。 中正中学创办之时,正是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之际。南洋华侨,特别是新加坡的华侨,在陈嘉庚的领导下,积极筹赈,出钱出力,抗日情绪高涨。中正师生也不例外地加入抗敌行列。庄竹林自然也不会置身局外,他与师生站在同一战线上,领导、支持师生的爱国活动,使中正中学成为抗日活动的先锋。然而,那蓝衣社成员却在教员中生事,勾结国民党政府驻新加坡领事高凌百的内戚,散布流言,说庄竹林受左派教师及学生包围,他们计划在1940年开学典礼时发动学潮,打倒校长庄竹林。庄竹林事先得到通知,但他只一笑置之。果然,这帮人在开学典礼时发难了。他们封锁了会场,包围了庄竹林,威逼庄竹林签辞职书。庄竹林是个“威武不能屈”的人,坚决不妥协,坚决不签字。“德不孤,必有邻”,许多教师站在庄竹林一边,这伙人的阴谋没有得逞。这一风波导致董事部改组,庄竹林的岳父谢荣西任董事长。此后,学校进行一番调整,教师阵容扩大,校务蒸蒸日上,教学水准大大提高,在全坡的高中会考中,中正中学夺得华校之冠。 国民党政府要员吴铁城有一次到新加坡,竟然向新加坡殖民政府提出勒令停办中正中学的要求。殖民当局认为学校只要不作乱,没有勒令停办的必要,只须有经认可的人作保就行。中正中学的董事长谢荣西,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于是,他出面担保。有“泰山”坐阵,庄竹林再次化险为夷。 1942年日军攻陷新加坡,中正中学也因此停办。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军占领,改名昭南岛。中正中学被迫停课,教员学生四散。中正中学师生以抗日闻名全坡,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中正中学师生受到野蛮的报复。日本人照特务机关提供的花名册大肆搜捕抗日分子。庄竹林是中正中学的校长,又不愿卖身投靠日本人,自然难逃厄运。 新加坡失陷后,庄竹林靠捡废纸制成冥钱换米度日。不久,他被宪兵队抓走幽禁起来,要他招供谁是共产党员、抗日分子。不招不供,就动刑,灌水,夹棍,惨不忍睹。折磨完了,还被押着去挑百来斤的担子。庄竹林被关了三十一天,最后由华侨协会会长林文博士保释出狱,出狱时,他的脚因受苦刑都溃烂了。 出狱才十四天,他又被特高科抓去,关在中央警察局逼供。其酷刑比前一次更毒,除灌水、夹棍,还有绞指,叫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苦刑之后,拿出黑名单让他勾出抗日分子,不勾再刑。庄竹林告诉日本宪兵:“中正中学的教员你们不必追究,他们所做的事我全负责。要杀,杀我好了,不要再去找他们。”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新加坡光复。英军重临新加坡,设立军政府。英国人又把庄竹林扣留,理由是庄竹林与日本人合作,经过一番调查,无罪释放,给他洗刷了罪名。 一获释,庄竹林就号召旧日同事复校,9月14日开学,在旧校址上课。所有桌椅都是他从拍卖行购买的。复校时,学生仅三百多名,到1956年,学生总数达五千五百多名,成为东南亚最大型的中学。 庄竹林坚持中正中学的办学方向,使华侨子女有接受母语教育,接受优良文化传统的机会。针对日本统治时代,学校停课、学生失学的实际情况,庄竹林极力主张采取灵活措施,采用多种方法,让超龄的学生就学。 庄竹林的这些举措既现实又富创造性,且有成效,但也给学校带来了不少困难。校门大开,学生数剧增,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校舍。建校舍,一要有钱;二要有地。庄竹林在校内设建校基金制度,每个学生,不论是高中、初中、正式生、非正式生,都必须缴十元建校基金,口号是“人人建校有份”。为寻建校地址,庄竹林四处巡视察看,终于找到一片空地,内有一湖,还有九幢洋房。几个董事慷慨解囊,凑了三万元,就把这地买了过来,成为中正中学的永久产业。搬迁新校,学生无论男女,都积极参加。学生还自动捐献金钱、桌椅,以“建校有自己的一份”为荣耀。这充分说明这位身材魁梧、笑吟吟的庄校长有多大的号召力。 新校经过多年建设,不仅规模初具,满足了教学和活动的需要,而且成了新加坡一处新景观。在庄竹林主持下,中正中学的校产从一无所有增至亿元之巨。 庄竹林能勤能俭,俭自己俭学校,不俭他人。他俭,但不吝啬;他待人以诚,外圆内方。俭与诚组合便是庄竹林的人生哲学。 中正中学的创办,既要开源又要节流。庄竹林为学校开源,截了一些人的利源,自然招怨;节流,就是量人为出,也会得罪一些人。尽管他为学校节省每一分钱,当一二十年校长只报销三元交通费。却有人说庄竹林侵吞公款四十万。正直的人,知道内情的人都为庄竹林抱不平。可他始终保持沉默,因中正中学的每一笔钱都有账可查。智者以缄默止谤。真相大白之后,许多人都说庄竹林“大智若愚”。 庄竹林办的是华文教育,他本人又崇尚民主自由,学生的一些活动,他认为是应该的。他说:学生不做坏事,不危害国家民族,不杀人放火,不男盗女娼,争取自由和民主,有什么不好! 1960年2月,庄竹林就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副校长。南洋大学是一所新成立的大学。早在1951年,庄竹林就想倡办一所华文大学。目的是适应华文中学学生进修高等教育的需要,同时可以沟通东西文化及发展马来亚文化。倡议一提出,就得到新马各社团及个人的踊跃支持。 然而,南洋大学是一所华文大学。它一出现就和当局的教育政策相悖,因为当局的教育政策是要取消华文,最终摒除中国固有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南洋大学的创立步步艰难。堂堂一所大学,竟然不能用大学法去注册,而要用公司法以“南洋大学有限公司”的名称注册。 南洋大学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华文教育存续与中断的问题。英国人对待殖民地惯常手段是“予而后夺之”。南洋大学给注册了,但注册以后就用种种办法加以钳制、指责。 南洋大学首任校长是语言学博士林语堂。林博士因办学思想很难为大学的创办人接受,几至“反目成仇”,终于离开。这样,校长的位置空缺,自然就加重了副校长的责任。庄竹林一生志在教育,办大学也是他的鸿鹄之志。现在志已得酬,得失就在所不计了。他尽其所能,任劳任怨,努力把大学办好。在他任职的四年中,做了不少事情。他引以自豪的是主持了南洋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把学士头上的方帽缨挑至左边,证明他们已结业。 由于大环境的变化,派别斗争加剧,庄竹林感到进退维艰,左右为难,事不遂心,便急流勇退,辞职让贤。1964年7月8日,当他的辞呈被接受之后,他以愉快的心情,微笑着走下行政大楼的阶梯。 庄竹林一生,所志者教育,所忠者教育,以教育始,以教育终。庄竹林有四女,皆有志教育,但大女刚要进大学就不幸去世,其他三女均承父志,从事教育。 庄竹林一生为教育鞠躬尽瘁,为新加坡的华人教育作出特殊的贡献,是华人教育的一代宗师。 选自《新加坡的惠安人》有少量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