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世纪,歌德曾经描述过一片“人迹罕至、未被踏过的”地方——其所有领域均不能也不许被强行人内——那儿是一个命运,不允许任何人去干扰它。
20世纪的人类舞台,一面是科技的进步,一面是人类的厮杀;一面是经济的发展,一面是人性的异化;一面是智慧的发扬,一面是非理性的泛滥;一面是神仙似的飞天登月,一面是恶魔般的腐败堕落……总之,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谬误,前进与倒退,光明与黑暗,真善美与假恶丑在这里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较量和搏斗。这种较量和搏斗,牵动着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正是在这种较量和搏斗中,那些代表着正义、真理、前进、光明,代表着真善美的世纪巨人和思想家、大科学家,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巨大贡献业已载入史册,为世界所公认。在这些站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世纪巨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中,有一位杰出的中国女性,她就是石狮籍著名物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希德先生。
二
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的革命力量。在世界经济史、科技史上,许多时代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发明命名的,如牛顿时代、爱因斯坦时代、电子时代、计算机时代等等。科学是一种壮丽的事业,也是一种艰难的事业。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也像是在地狱的入口处。科学探索需要智慧,需要勇气和胆略,需要一种奉献精神。科学探索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探索。科学家是在理性的最高法庭上对自然界最忠实的诠释者,科学家是一群未知王国的探险家——他们在各自领域深入地探险,使他们进入了他那一方领域的“人迹罕至”之处。
世界上成就卓著的国家都高度重视科学和科学家。因为科研成果和发明的有效利用是国家繁荣富强和增强国际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
在美国,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科技专家是美国真正的建国元勋。”托马斯·休斯说:“将来,美国人最后为后世所推崇的,可能是我们作为科技民族的事迹,而非我们的政治成就。”
在英国唐宁街10号,悬挂着为英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的画像,其中著名科学家的画像很突出:在大厅里有法拉第的画像;在餐厅里有牛顿的画像;在其他房间里挂着波普、戴维、哈雷和霍金的画像——英国以这种方式承认科学家们已经做出的和正在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中国,承认伟大科学家及其贡献是以另一种形式,这就是崇敬、荣誉和被爱戴。
谢希德作为中国科学院为数不多的女院士,深深地受到国内外科学界人士的推崇,中国政府、党和人民也给了她极大的荣誉和光荣。
谢希德的著述有:《半导体物理》(与黄昆教授合著)、《固体物理学》(与方俊鑫教授合著)、《表面物理》、《群论及其在固体中的应用》等等。
谢希德是一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
谢希德博士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然而科学家却应该属于他自己的祖国,应该将他的工作在这个世界上所能产生的力量贡献给他自己的国家。
谢希德回顾自己的科学生涯,说:
“……(回国之初)国内条件差,但总比建国前物价一日三涨,货币不断贬值好多了;更主要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旧中国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当此百废待兴之际,自己应为祖国母亲尽心竭力……”
“约有十多年,我在神圣的讲台上培训学生,与人合作编写教科书,参加半导体专门化的会战等等,并荣幸地在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我觉得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我本人也不能避免地受到一个又一个政治运动的冲击,一方面受到教育,另一方面心情也是经常紧张的。”
“‘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切倒行逆施,我知道,这不会是党的方针,但却是事实。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科学工作者,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战斗,就要为党的科学事业奋斗不息。我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定要活下去,争取多活几年!’”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除了校务工作外,我还挤出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多次出国访问、讲学,促进了学校与国外大学的联系。我十分珍惜科学春天的到来,一定要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祖国多做贡献,再立新功。”
“复旦大学迎来自己的80诞辰(1985年)。我在这里的33个寒暑,只不过是她全部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也是重要的一段。和其他许多同志一样,我很幸运地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我们为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和老学科的发展而感到由衷地高兴;我们目睹校园重心的转移,她先是从西向东,现在正从北向南发展,跨越了数条马路。我们为校园的扩展感到高兴。复旦已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上海的东北……为了祖国的‘四化’,我多么希望变化能更快些啊!我们应该有时代的紧迫感,但也不能过分焦急,我们学会了如何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奔向明天。”
1991年3月,正逢谢希德教授70大寿和在复旦大学执教40周年。当时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联名发来贺电;国际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萨拉姆教授分别发来贺电;国家教育委员会致电谢希德教授,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物理学会新任理事长冯端教授寄来祝贺信;国内外知名学者撰写了26篇论文,汇编成《表面物理学及有关课题》文集,赠送给谢希德教授,以表示最热烈、最由衷的祝贺。
三
1997年5月3日早上8点,我在上海吴兴路谢希德寓所见到了这位声誉卓著的老人。
谢希德先生和我约定的时间本是上午9点。但我临时错记为8点。急匆匆从上海外滩赶到吴兴路,走下出租车,接通了谢希德家的电话。
谢先生在电话里问:“您怎么8点就到了?”
我心里一阵忐忑,无言以答,不知何去何从。略一思忖,还是决定上楼去。
电梯把我送上七层楼,只见703室已经微开了大门,谢希德正站在门内等我。我们相视一笑,互致问好。我没想到谢先生是那样的慈祥,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老祖母——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大科学家的冷峻和威严。
在那一瞬间,面对着谢希德这位睿智非凡的女科学家,我脑海里却浮现出另外两位杰出的中国女性——女作家丁玲先生和冰心先生。她们同是睿智非凡、美丽神奇的先知式女性的人物,又同是站在她们各自领域人迹罕至之处的女性,尽管她们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不同,然而她们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相同的温馨和美好。
我开门见山地报告了我的来意。
谢希德先生深表赞同地点点头。
谈到出生地,谢希德先生说:在她过去的履历表上,她填写的出生地是“福建泉州”。她的弟弟们有的填晋江,有的填泉州。从未有人填写过石狮。
我对谢先生说:她的履历表上出生地填泉州是没错的。石狮建市于1988年9月,而谢先生早在石狮建市半个世纪前已经诞生(1921年3月)。然而无可怀疑的事实是,谢先生的出生地赤湖乡,现在隶属于石狮市祥芝镇赤湖村。
我问谢先生对家乡还留有什么印象或记忆,谢希德先生摇摇头,说:“很不幸对家乡的记忆已经没有了。惟一有的记忆就是4岁时妈妈的逝世。我妈妈当时在厦大念书。她的死因是伤寒而被误诊所致,其实是很不应该的。可惜当时的医疗条件如此。现在我惟一能回忆起的是跟祖母坐在我妈妈的墓前。我母亲葬在厦门鼓浪屿。后来我继母还去找过墓,没找到。母亲逝世后,我跟随祖母住在泉州。大约6岁时跟着祖母去了北平(北京)。当时正值北伐时代,到处在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谢希德先生说到这儿两眼生辉,口里不由哼起“打倒列强、打倒列强”的歌来。
谢先生说:“当时人们对我说,过了上海不要唱这个歌了。记得那时上海小偷很多。我祖母头上的金簪子也被抢走了,当时我们还坐在黄包车上。到了北京,我一句北京话也不会讲。但很快就会了,会讲国语了……”
提起往事,谢希德先生十分深情地怀念起她的老祖母王耶娟。她说,如果没有她的祖母,便没有她的作为物理学家的父亲。
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是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史载:谢玉铭,字子瑜,1895年(光绪廿一年)生于今石狮市祥芝镇赤湖村一农民家庭。幼年丧父,母子相依。5岁时随母亲王耶娟移居泉州,皈依基督教。1904年入泉州培元中学,以品学兼优而进燕京大学深造。1917年大学毕业后应母校培元中学之聘,在该校任教,教绩斐然。1921年回燕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23年得奖学金留学美国;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硕士,是年他编著的《物理学及其应用》(英文版)出版;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32年再度赴美,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其间他创新燕京大学物理系,任系主任兼招收研究生,其研究生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的张文裕先生(π介原子发现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承书先生、褚圣麟先生等。
1932年,谢玉铭在加州理工学院时曾与美国W·V·HOUSJAN 教授协作研究氢原子光谱。他们精确的实验结果,引起了科技界的震惊,导致对氢原子重整化理论的发展。
谢玉铭先生是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氢原子光谱精细结构研究的首创者。他一生献身于物理学及教育事业,为国内外培养造就了不少科学人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谢玉铭离开北平南下执教于长沙湖南大学;40年代,应厦门大学萨本栋校长之邀请,回到福建长汀,任国立厦门大学教务长,兼任物理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南渡菲律宾,任教于东方大学多年。1968年退休后移居台湾。1986年3月20日,谢玉铭先生不幸病逝于台北市。
谢玉铭先生的母亲,即谢希德先生的祖母王耶娟女士是一位极不寻常的女性。
谢希德先生说,她的祖母是今石狮市蚶江人。早年守寡,不屈从于家族对她的种种压力,而将其独子谢玉铭带离赤湖乡前往泉州,皈依基督教,含辛茹苦将其子谢玉铭养育成人,而后又抚养孙女谢希德,相当长一段时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
谢希德先生对其祖母满怀忆念和感恩之情。
谢先生说过去对家乡印象不好主要来自对祖母的遭遇的愤愤不平。她认为如果没有她祖母就没有了她的父亲和她以及她的弟弟们今日的成就。所以“一切应归功于祖母”。
谢希德的祖母王耶娟是闽南侨乡妇女争取女性独立、解放的先行者。
王耶娟女士生卒时间不详。但根据谢玉铭先生的诞辰时间可以推知,王耶娟女士是诞生在距今一百多年前的闽南侨乡的一位农村妇女。
谢希德也缅怀她的继母张舜英女士。在她成长期间和1938-1942年生病时得到继母的爱护与照顾甚多。
四
通过对谢希德先生的采访,这位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主要历史便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1921年3月19日,谢希德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蚶江镇赤湖乡(今石狮市祥芝镇赤湖村)。
1942——1946年,谢希德就读、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
1951年秋,谢希德在美国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2年10月1日,谢希德与丈夫曹天钦回国抵上海市。
1952年11月任复旦大学物理系讲师。
1956年谢希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大学参加北大等5校联合半导体专门组工作,晋升为副教授、任复旦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研究室主任。
1958年秋,谢希德与黄昆合著《半导体物理学》出版;同年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合作,开始筹建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任兼职副所长。
1962年9月谢希德晋升为教授;11月与方俊鑫合著《固体物理学》(上、下册)出版;12月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
1963——1965年谢希德发表一系列关于群论在固体物理研究中应用的科学论文。
1977年春,谢希德开始从事表面物理科学的研究;11月出席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议;12月获上海市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8年4月谢希德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6月筹建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8月出席庐山召开的物理学会年会,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9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9年1月谢希德率领代表团参加美国化合物半导体界面会议;7月任国际学术刊物《表面科学》杂志中国地区编委;10月率领代表团再次赴美国参加真空物理会议并参加中国校长代表团,继续在美国访问;12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0年3月谢希德主持全国性固体物理讨论班;4月再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复旦大学优秀党员;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举办全国表面物理讨论班。
1981年5月谢希德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当选主席团成员;6月获美国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纽约市立大学市立学院授予的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同年10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美国加州PLAO ALTO市召开的中美双边表面科学讨论会。
1982年3月,谢希德任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副主任;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3年2月谢希德任复旦大学校长。
1984年谢希德任第18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3月出席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4月接待美国里根总统访问复旦大学;5月当选为上海市第三届科技协会主席;10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12月代表复旦大学授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复旦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5年2月谢希德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银行贷款第二个大学发展项目中外专家组联席会议,被任命为世界银行贷款第二个中国大学发展项目中国专家组组长,并兼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5月获英国里兹大学理学名誉博士学位;5月主持召开复旦大学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
1986年5月谢希德荣获美国霍里约克学院(MT-HOLYOKE COLLEGE)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并为该校毕业生作了精彩的讲话;8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10月出席日本大阪关西大学200周年纪念大会,并接受关西大学授予的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2月主持进行的半导体表面结构电子态研项目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1月谢希德受国家教委委托,主持“第二次大学实验室和技术管理专题国际讨论会”,任大会主席;5月获美国威斯康星州贝洛特学院名誉科学博士学位;6月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名誉科学博士学位;7月出席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表面结构会议;8月被选为国际理论和应用物理联合会半导体委员会委员;9月应邀参加了美国宾州东方学院举办的中国问题讨论会,并作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情况的报告;10月出席在意大利地里亚斯特理论物理中心召开的第三世界妇女科学家大会,并作了关于中国妇女科学家地位的报告;10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七中全会;10月接受日本东洋大学授予的工学博士荣誉学位证书;10月被选为第三届国际表面结构会议组织委员会成员;10月在党的十三大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0月主持进行的镍硅化合物和硅界面理论研究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5月谢希德当选为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主席;8月出席在波兰华沙召开的第19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会上半导体委员会一致通过第21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在中国召开;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11月出席由美国塔夫特大学校长在法国特洛召集的有关裁军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校长会议;11月出席在法国戛纳召开的国际教育委员会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报告。
1989年1月谢希德出席接受香港邵逸夫爵士赠款的仪式;2月接受设在意大利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称号;4月主持上海市政协第七届二次全体会议;6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7月出席在夏威夷召开的东西方哲学家会议,并应邀作了有关中国科学发展的报告;9月出席由美国塔夫特大学校长在法国特洛召集的有关环境保护的部分校长会议;11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
1990年1月谢希德出席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由亚洲协会主办的会议,并作了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治理、整顿情况的报告;2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环境保护论坛,在分组会上介绍了中国关于环境保护的立场,之后又出席国际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基金会的董事会;3月出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大会;4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4月主持上海市政协第七届三次全体会议;12月出席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现任或原任女校长会议;12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
1991年4月谢希德主持上海市政协第七届四次全体会议;7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数量学部会议;10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候选人第二轮评审会;11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三届八中全会。
1992年4月谢希德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再次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4月出席上海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8月组织并主持在北京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
……
五
谢希德先生身为科学家、教授、学者,她同时也是一位人情味非常浓郁的女性。在我们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中,谢先生不但谈到了她的一生,谈到了她的童年往事,谈到了她的祖母、父亲、母亲和继母,还谈到了对故乡校园、故土的怀念和热爱。
谢希德先生说:“第一次回厦门是在1965年。去了鼓浪屿。我妈妈的墓已无法寻找。后来我亲生母亲的小妹托朋友洪碧荣写信给我。我再次去厦大讲课时由厦大派专车送我去石狮找姨母。时间大概是1989年,现记不大清了。1991年,我还到过泉州,去培元中学看过我父亲捐献的图书馆……”
我对谢希德先生说,请她有时间回家乡去看看——这些年石狮变化十分惊人。过去的一个农村集镇——没有铁路,没有飞机场,没有像样的公路,更没有像样的港口;而今,一切都在兴建中。大码头,大公路已经在人们眼前明摆着。石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变成了一座新兴的城市!
谢希德先生点点头,说有机会她一定会回家乡去看看的。
临行前,我为谢希德先生照了一组家庭照,并请谢希德先生给家乡石狮捎一句话回去。
谢希德先生深情地说:“我很希望家乡石狮能建成两个文明建设的模范城市。尽管(家乡)人均财富每年都在增加,可是我很希望家乡人民的市民素质也应相应提高。这是我最最殷切的希望!”
科学家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是他的祖国的公民,他的时代和家乡的儿子。泰戈尔说,看不起他的同胞的人是永远不会成为伟大的人物的。
谢希德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一位杰出的中国女性。
谢希德先生的杰出在于:她不仅只是一个在“人迹罕至”之处研究科学规律的人,不仅只是一个已经获得“人迹罕至”之处荣光的人,她还是一个关心整个人类和社会的命运,有着一种崇高的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有着一种科学家的良知和道义的人。
当我结束采访回到石狮,回到谢希德先生的家乡石狮,我为石狮人中有谢希德先生这样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骄傲,我也为《石狮百人》书中有谢希德先生这位杰出的女性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