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从浪子到企业家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1991年6月26日凌晨,石狮骤然降临一场特大的狂风暴雨。 风声、雨声、雷击声,声声悚目惊心。 闪电划破长空,石狮夜如白昼。 石狮体育场内正在浇铸的城市标志——“东方醒狮”模型被霹雳闪电击得粉碎。 就在狂风暴雨中,石狮鼎鼎大名的企业家蔡友扁不幸去世,年仅41岁。 蔡友扁去世消息传出后,石狮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和惋惜之情。 当时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获悉蔡友扁辞世的消息,发了悼念唁电:擅长经营敢开拓唤醒乡镇企业赢来石狮崛起从此花开八闽大地;不断创新具胆识组建集团公司可叹壮志未酬却有精神永留人间。 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福建漳平市人民政府都送花圈表示致哀,全国一些著名的企业和个人以及海外各界纷纷送来花圈和致唁电。 那来自社会各界的268个沉重的花圈及上百成千的悼词和唁电,以及千人举哀送葬队伍,对于一个民间崛起的企业家来说,算是备极哀荣,这也是对蔡友扁一生最后的论定。 二 蔡友扁短短41年的人生,也曾遭遇过与共和国的第三代人相同的命运。 “70年代的知识青年”是第三代人共同的经历。 1970年1月14日,石狮镇四百多名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走向他们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蔡友扁便是这几百名青年中的一个。 蔡友扁从石狮到漳平县新桥公社(现改为漳平市新桥镇)城门大队插队。从海滨侨乡到山区农村,从学生到农民,从学校到社会,从平时依赖于父母到独立生活,这对于年仅19岁的蔡友扁来说,不能不说是人生中一大转折。 两年多的山区生活,使蔡友扁经历人生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交集在一起。 当年插队落户与蔡友扁生活在一起的,还有4个“和尚”。他们五人同住一间农民废弃的破烂不堪的旧房里,隔壁是牛棚。到了山区,一切农活要重新学起,连煮饭也要老老实实地从头学,要亲自动手,否则,就要挨饿。5位知青轮流值日煮饭,有时吃夹生饭,有时吃烧焦了的饭。但对他们来说,即使这样的饭菜好像也特别“香”,因为,他们已领悟到离开父母后自己动手的滋味和收获。 当时农村计分一般是固定的标准。当地全劳动力农民每天工分最高给12分,知青则打6分,工分值0-04元。也就是说,干一天农活得到的报酬是0-24元,并且这工分报酬要从分给口粮中抵扣。 知青们每月还有几天是要到离村庄七公里远的山田干活。中午自备干粮,舀一勺溪水当汤喝。傍晚收工,肚子已饿得咕咕叫,每人还要顺带一捆柴回家。因为他们缺乏农活基本常识,生产队分给他们的自留地,种菜不长菜,反而杂草丛生。为了解决吃菜问题,知青们把回家时带来的“鱼脯仔”之类的食品与当地农民换成菜,以“精”换“粗”为的是能够长时间有菜吃。有时,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只好用盐搅和稀饭吃。每逢墟日,他们要赶十多公里路,虽然自己没有什么农副产品可拿到墟场上交换,但总喜欢跑去凑凑热闹,吃上一碗一角钱的用盐巴、味精冲泡的清水面汤。 蔡友扁先生 “上山下乡”那段岁月,日子虽然十分艰苦,可大家相处得却非常融洽。不论同住的哪位知青回家探亲,大家都要走十多公里的路送他到火车站。生产队的一位农民喝了农药乐果想自杀,呕吐气味很难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惨不忍睹,连当地村民都不敢靠近,而蔡友扁和他的伙伴们却毫不犹豫地把这位农民抬到火车站送往县城医院抢救。脱险回村后,这位农民还特意答谢他们,感谢知青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然而山区贫穷的环境,使他们难于生存下去。为了求生,蔡友扁于1972年底丢下户粮关系返回石狮,步入了他人生中第二个征途。但是,正是“上山下乡”这一段特定的艰苦岁月,为他后来的创业和事业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 年轻气盛的蔡友扁回老家石狮想做生意,可是哪有想做就能做的呢?当时“文革”后期,社会风气越来越糟,石狮镇上的流氓组织就有十多个。歪风邪气之下,蔡友扁他们十几个“倒流知青”也“学样”,结拜为兄弟,亮出“福建帮”的旗号,因为这些“兄弟”都家住福建路。可以想象,这些“小兄弟”自然不务正业,惹是生非,制造事端,折腾了几年,使石狮这个本不安宁的侨乡小镇更不安宁了。当然,社会治安再也不能容忍下去,于是从民警到街道组织纷纷用各种形式说服、劝告、教诫他们。“上山下乡”时蔡友扁是那帮知青的“头”,返回石狮后又是“福建帮”的“头”。他后来说,“那时人家称我们是‘社会渣滓’,我内心痛苦极了,真想干点事让世人看看,把‘蔡友扁’这个不光彩的名字改一改。”这些年轻人没有丧失羞耻心,自也有改过从善的一面。他们表示要改过自新。这是他们一个人生的转折契机。 闽南有句俗话:“孬仔状元才。” 1980年,蔡友扁他们几个“浪子”经过一番商议,自筹资金办起了一个冷制厂,由蔡友扁当厂长,从石狮镇党委到街道,还有家长们纷纷前来关心这个初起的小厂。投产七个月,盈利近2万元,除支付工资外,还提取了积累。几个“浪子”自就业后,人人遵纪守法,个个改邪归正。当地群众夸奖这个“浪子厂”办得好,连海外华侨、港澳同胞都称赞这一件看起来不起眼的事。 “浪子厂”在石狮小镇上出了名,还因为生产出了有竞争力的“拳头商品”。盛夏时节,他们为了打开销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生产出一种独具一格的花生雪糕,一上市就脱销,压倒本县同行业产品,招来大批商贩。 从企业所有制角度来看,这个冷制厂虽是个不起眼的小企业,但却是福建省第一家自筹资金自己当家的企业。 《福建日报》,以“浪子回头金不换”为题,对蔡友扁他们小厂作了报道。省报宣传是件光彩的事,不料蔡友扁的另外几个兄弟看了报纸,震动很大,争着要进厂合一份,厂小人多,挤不进来又闹意见打架了。蔡友扁对这些“小兄弟”是情义深重,更是为了大家一同走正道,他只得再找新门路。于是到山东邹县,改造一家手工榨油厂。油渣归他包销,经营8个月就回收了全部投资。这样干了4年。1984年,他又到广东汕头,把两家行将倒闭的牛仔裤加工厂包了下来,还投资20万元来维修厂房,两家厂共一千六百多名工人。包了两年,蔡友扁学到办企业的真本领。1986年他回到石狮,自己创办制衣厂,取名“兴华”,还申办了国家注册商标“闽狮”牌,自己当上老板,大把地赚钱。但是,他心里不踏实,他怕,许多企业家也在怕,怕什么?自己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搞不清楚,怕由此惹上麻烦,这些企业家因为“怕”,不但不再想发展企业,不再投资,还准备“另觅出路”,于是那时石狮不少企业家准备出国。蔡友扁也作了准备,还改名“蔡奔洋”,意思是我要“奔洋”去了。可是他到国外一看,那里比家乡还穷,生意更难做。这时他开始意识到:为什么自家的老板不当,要跑去别人国家当苦力?这下他真正体会到还是家乡温暖、社会主义祖国有优越性。但是蔡友扁脑子灵,他不是两手空空回来,而是干脆动员那里的华侨回国与他联办中外合资企业。 国家还是好好的,并没有发生像蔡友扁这样一批企业家所怕的事情,改革仍在进行,开放仍在扩大,政策没有变。蔡友扁一回国即申办了中外合资的石狮万得福制衣实业有限公司,手续两个月就批了。1988年,一座占地2-7亩的“万得福”“金狮大厦”建成,这家有限公司年产值达800万元以上。产品销往当时的西德、东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蔡友扁经营视野比较开阔,眼光不但瞄准国内市场,还重视与国外商贾联络开拓国际市场。他的公司是石狮第一家进行中苏边界贸易的公司,1988年至1991年三年中,对苏贸易已达到三千多万元人民币。仅1989年就向苏联、日本出口闽狮牌牛仔服装总额达一百八十多万元人民币。 面对着全国扩大开放,面对着滚滚向前的世界经济潮流,蔡友扁已意识到必须把企业推向新的层次和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竞争能力。于是“万得福”在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等地设立办事处,并且在1991年,蔡友扁的公司与新雅联合手袋公司、石狮内衣服装厂组建为汇鑫集团公司,并同国营大企业鞍钢矿山公司合作经营,成立了鞍汇联合服装公司。直至去世前一天,蔡友扁还在忙于汇鑫集团有关事宜。为了事业的成功,他夜以继日,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的亢奋与紧张中…… 四 蔡友扁逝世至今已八年。可是,在许多石狮人的心中,蔡友扁还活着,许多石狮人说到蔡友扁时,非常明显地流露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蔡友扁属改革开放后石狮第一批企业家的先驱者,对石狮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石狮,蔡友扁有几项开创性的业绩:第一个带头搞“中苏边界贸易”;第一个进行招商引资;第一个将自己的产品“闽狮”牌牛仔服装打入国际市场,并从巴拿马捧回金奖,为石狮赢得荣誉,成为石狮人乃至福建人的光荣。 蔡友扁还受到人们称道、尊重的是,尽管年轻有为,事业有成,有社会名望,但依然保持着非常严谨的个人生活作风。 蔡友扁无论事业上的聪明才智、奋斗拼搏精神,还是为人正直,私生活作风正派,都被石狮年轻企业家引为楷模。 蔡友扁曾是石狮市商会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从这个社会职务即可想见他在石狮商界的地位。 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出巨额财富以后,蔡友扁更注重社会效益。在石狮,他有很高的知名度,并深得石狮社会各界的赞扬,不仅有事业成功的原因,更有为人品格上的因素。 他十分重感情,讲情义。他经常慷慨解囊,助人为乐,有求必应。他感慨和珍惜“上山下乡”那段岁月,怀念各奔前程的战友,因而蔡友扁发起组织“石狮上山下乡知青联谊会”,还在每年春节举行团拜会。那时蔡友扁刚投入商海,“联谊会”活动经费能筹集多少就算多少,不足部分由他个人承担。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石狮知青联谊会,逐渐更新那种老式的“联友谊、叙旧情”意义,而成为回报第二故乡、支持闽西山区兴教脱贫的联谊会,如成立了“石狮籍漳平知青联谊会”,并积极联络知青会员筹集资金,为漳平新桥教育事业尽一份心。虽然蔡友扁去世了,但石狮知青联谊会为贫困山区尽力、奉献社会的精神仍在发扬,1995年10月至1996年2月,他们捐资70万元,自带工程队,为漳平市新桥镇新桥中学建成了一幢4层建筑面积1322平方米的知青教学楼,接着又捐资30万元设立了新桥镇“石狮知青奖学奖教基金”。《中国青年报》还为石狮知青这项义举作了报道。 即使在蔡友扁身后,他的那种对社会对友人乐于献出的精神,仍在激励着石狮的年轻的人们。 五 英年早逝是蔡友扁人生最大的不幸。 蔡友扁逝世后,他的亲人们根据他的遗愿,将他所创办的万得福制衣有限公司改名为亿源裕制衣有限公司。 石狮市亿源裕制衣有限公司继承了蔡友扁的拼搏精神,大胆创新,引进美国、日本最新成套牛仔生产流水线设备,具有多层重磅牛仔的高速生产能力,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管理上借鉴日本BOBDO公司的生产管理模式,洗水工艺由经丹麦诺德利惠公司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形成人员少、产量高、质量好的生产流水线。公司生产的“蓝灵顿”牌牛仔休闲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并销往欧洲、南北美洲、俄罗斯、日本等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公司自创办以来已获得多项大奖:全国第三届服装节消费者满意奖;“’93金秋服装潮”最佳销售奖;国内贸易部1995年全国最畅销商品“金桥奖”;国内贸易部1995年第三届东方世界中国名优服装博览优胜奖等。 蔡友扁的人生道路,或许可以折射出这个时代某些方面本质内容。 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第十个年头,当时的蔡友扁满怀情感而又坦诚地写过一篇文章,刊载在省报《福建日报》上。文章有段话说: 十年虽短,却改造了我们这些青年。如今我那伙“把兄弟”,人人都成了厂长、经理,各有一番事业。你如果与他们坐下来聊天,再也听不到打架斗殴的流氓话语了,更多的是对政策的研究、市场的剖析、前途的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人沉沦了。但像蔡友扁那样的入过“团伙”,当过“帮主”的人及他的“把兄弟”,都在改革开放中被“改造”成著名企业家或企业管理人员,并受到石狮社会的尊敬。那么,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沉沦的人是怎样沉沦的,该从哪些方面多找找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