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1997年3月29日晚,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办的《爱心浓情音乐会》上,当香港乐坛名将——业余歌唱家陈民强以他高、中、低各音区十分通透的技巧,用高亢、明亮的歌声,把《弯弯的月亮》、《黄土高坡》、《东方之珠》、《把根留住》、《黄河颂》奉献给观众,情真意切地抒发殷殷乡情,歌唱黄河的伟大,赞颂民族的坚强时,全场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礼记·乐记》说:“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
中国古代人尊重歌者,几乎和希腊神话里赞颂奥尔斯一般。
当代香港人为歌者而欢呼,掌声震天、花篮盖地,皆因为千歌万曲汇成了一支时代强音:中华民族像黄河一样凝聚尊严,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人们在这乡音里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香港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二
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
1997年7月7日,香港福建各界庆祝香港回归委员会举行盛大联欢宴会,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是日,3000多名嘉宾和闽籍乡亲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了福建社团历来最大规模的联欢宴会。
在这次喜庆的宴会上,陈民强一曲《乌苏里船歌》的演唱,其委婉、华丽、刚柔、激越的歌喉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1997年10月6日,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的香港福建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大会暨文艺晚会上,陈民强与邓海伦合唱的《春天的故事》再次夺了掌声之冠。
1997年11月22日,旅港福建商会成立80周年庆典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堂举行,陈民强再次以饱满的热情,潇洒、沉稳、圆润、刚劲地演唱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如梦令·元旦》,唱出了“风展红旗如画”的诗境,唱出了当年红军的刚勇、伟大诗人的乐观、革命领袖视一切艰难困苦如草芥的大无畏精神。寥寥33个字的小令,在伟大诗人的笔下,在歌唱家美妙的歌声中,给人们带来多少诗情,多少画意!
三
古人赞美音乐,说它“清明像天,广大像地,终始像四时,周旋像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大诗人苏东坡说音乐是“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
音乐的高亮,令人神思飞动,如碧云四起,感到壮美。这是我们从音乐里得到的感受。音乐使我们对于事物的感受增加了深度,增加了纯净;音乐领引着我们去把握世界生命万千形象里最深的节奏的起伏;音乐使我们心中幻现出大自然美丽的形象,因而丰富了音乐感受的内容。
《人民音乐》1997年第10期邓诗绵的文章《新声浓情》中谈到陈民强先生时这样说:
陈民强——这位曾是香港“刘三姐”歌唱比赛冠军得主的抒情民歌手,在商务百忙之余,还经常活跃于香港乐坛,对华夏音乐耿耿于怀,实乃难能可贵……
陈民强以他激越、透亮,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声赢来了香港音乐听众的喜爱,赢来了香港乐坛对他的重视和青睐。
陈民强先生
四
陈民强,1940年10月24日出生在今石狮市祥芝镇海边渔村厝上村,小学就读琼山小学,初中高中(1954-1960)在石狮石光中学就读,1960年考进福建艺术学院,师从李国绥学习声乐,1962年到香港定居,曾在香港福建中学工作一年,后转到时光丝绸有限公司和时春有限公司工作,直至1984年创办了“嘉兴行”,经营纺织品生意。1988年再开办“贺强有限公司”经营地产,1994年投资湖北荆沙市开办“中外合资荆沙市贺强混凝土外加剂有限公司”,生产水泥外加剂。并连同香港几个好友合作投资武汉房地产,创办“中外合资武汉恒达房屋开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陈民强的履历显示出他既作为一个商业人士,又作为香港乐坛业余歌唱家的身份。
近年来,在香港红磡体育馆、香港大会堂音乐厅、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等举行的“邓海伦独唱音乐会”(1990-9-1)、“黄婉秋演唱音乐会”(1991-5-4)、“圆月升歌在故乡”(1991-9-23)、“喜迎春音乐会”(1993-1-1)、“晋江之夜乐融融”(1993-8-6)、“香港福建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45周年大会文艺晚会”(1994-10-2)、“’94中国民歌金曲演唱会”(1994-10-8-9)、“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演唱晚会”(1995-8-12)、“爱心浓情音乐会”(1997-3-29)、“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联欢晚会”(1997-6-18)、“香港福建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联欢宴会”、“香港福建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文艺晚会”(1997-10-6)、“旅港福建商会成立80周年”(1997-11-22)等大型文艺晚会上,陈民强以他明亮而又雄浑,嘹亮而富内涵,柔美中透出深情的演唱,以他充沛的热情和激情频繁出现在香港的乐坛上,成为香港乐坛久负盛名的一位名将。
五
陈民强是怎样从一个音乐的爱好者成为香港乐坛名将的呢?
陈民强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就远渡重洋到菲律宾谋生。他从小就有一副好嗓子,爱唱歌。大海的波浪声,渔民出海时粗犷有力的劳动号子和远航归来的欢乐渔歌,都熏陶着他幼小的心灵。他的模仿力很强,一听到好歌很快就能学唱,所以家里或邻居如遇到什么烦恼,总喜欢要他唱一首歌。“只要我歌声一唱,他们脸上也慢慢展现出笑容。”
念小学时,陈民强是音乐老师的宠儿,经常让他为同学示范和登台为乡亲献歌,那时他已萌芽了长大以后当个歌唱家的志向。
陈民强上中学后,对歌唱的热爱有增无减,每当有好电影或者有歌舞团表演,都千方百计地非看不可,而且总在演员休息的地方转,希望能听听歌唱家在出台前是怎样练声的,希望能从中“偷师”,使自己能唱得更好。他说:“当我真的学起声乐时才知道,声乐之路是一条曲折艰巨的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陈民强高中时的理科比文科好,为了考大学较有把握,只好选读理科。但就在高考之前,福建艺术学院在石光中学设立考点。来自晋江专区的考生很多,出于爱好和好奇,陈民强每天都到考室外面看考试,到临考完的前一天,由于石光中学副校长的推荐,主考官很想听他唱,他也很想让专家指导,所以就大胆地唱起“在那遥远的地方……”没等唱完,主考官就拿了一张表给他填。
“那时考艺术和体育是提前放榜的,当录取通知书寄到石光中学时,真想不到一个念理科的能考进了文科的艺术学院。老师和同学们都纷纷向我道贺,预祝我能成为一个歌唱家。消息传到家乡时,村中的父老乡亲和亲戚朋友都为村里可能出个歌唱家而高兴。”
1960年9月,陈民强到福建省艺术学院报名,才知道声乐班全省只收十名,晋江专区只收了他一个。他被分配在声乐主任李国绥老师门下学艺。
“李老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是温可铮教授的学生,是很好的男中低音歌唱家。可惜我跟他学的时间太短,因第一学期全被下放到闽北山区劳动,第二、第三学期正式上了一年的课,到1961年底政策有变,学院要下马,在前途不明之下的我只好申请去香港和母亲团聚。尽管时间短,可我还是很感谢李老师给我打下了基础。”
声乐是一种易学难精的艺术,音乐学院要学五年才毕业,就算毕业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著名音乐家吴雁泽教授曾说:“要造就成为歌唱家,不仅仅是要有一副好嗓子,还要有聪慧的头脑,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文化水平;同时也要有顽强的性格和虚心好学的精神。当然,最重要的一条是保持健康的体魄和清新的精神状态。”
1962年2月,陈民强到了香港。空余时间他曾参加“草田合唱团”、“春天合唱团”,认识了许多爱唱歌的朋友。
有位王帆先生(现在已是香港著名男高音)当时正跟香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江桦女士学声乐,他很欣赏陈民强的声音,约他陪自己一起上课。
“其实他是好心,有意让江老师给我指导,经介绍后江老师听了我的唱,说我的音色很美,如果我有时间她愿意免费教我。”
到今天,陈民强还念念不忘他们对他的厚爱。“因当时收入不多,学声乐对我来讲比较奢侈,所以我一直不好意思去找江老师上课。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是非常感谢他们的。”
不久,电影《刘三姐》在香港上映,南方影业公司借此机会举办“刘三姐”唱歌比赛,陈民强参加并荣获了冠军。
1971年香港举办“香港艺术节”,陈民强被选上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杨罗娜小姐二重唱:(一)满山葡萄红艳艳;(二)棉桂花开十里香。
“这次被选上可说是个意外,”陈民强说,“当时香港出名的男高音不少。”
原来有一天,音乐指挥吴大江先生约他,说是到个朋友家听唱歌。原来是去杨家。吴先生介绍说“这位陈民强先生很喜欢唱歌,特别是中国歌曲,请杨老师给听听。”
当时杨罗娜就拿出以上二首歌弹起钢琴,陈民强也随着琴声唱了起来。唱完,杨老师很高兴地跟吴大江说:“找到了!就用他跟我对唱。”当时陈民强一再谦让,说自己不够水平跟她合唱,怕会影响她的声誉。“但杨老师鼓励我说:‘你的音色很美,虽然气息还较浅,但唱起中国民歌很有乡土气息,很有味道,不要怕,我们可以多练几次。’就这样我第一次在香港登台,竟然是这样幸运的!”
此次演唱非常成功。观众掌声雷动,陈民强算是胜利地完成任务。他十分感谢吴大江先生和杨罗娜小姐鼓励他并给予他演唱的机会。
此后,陈民强经常参加福建社团的很多庆典活动,并开始受到乡亲们的注意和欢迎。
1973年,应香港艺术中心邀请,陈民强和女高音歌唱家顾锦华小姐举办联合演唱会。
有一段长时间由于工作较为繁忙,加上患上慢性气管炎,陈民强暂时没参加正式音乐会的演出,而是专心在生意上拼搏。当气管炎治好后,那种与生俱来的爱好又促使他重新练唱。
“歌唱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最好的健身运动。沈嘉老师曾对我讲,声音如能练到脑腔共鸣,能振兴脑细胞,使人精神充沛促进身体健康,很多老艺人在七八十岁还能唱,甚至能登台,都说明好的歌唱对身体有益。每次练唱如能有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非常欣慰。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一个业余歌手,但技术上要练到专业水平。这段时间我听了很多名家的歌。开扩了眼界,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陈民强说,他最喜爱和崇拜的歌唱家有胡松华、吴雁泽、郭颂等,他们的歌,百听不厌。同时他也很清楚,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再找名师指点,更加苦练。
所以,近年来陈民强尽一切努力,曾先后得到多位老师的指导,他们是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教授、男高音歌唱家马洪海先生;中央民族大学声乐教授女高音歌唱家沈嘉女士;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吴天球教授;移居香港的著名声乐教授吕励明女士,他们的指导,使其在声乐技术和演唱技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陈民强说,他要多谢经常跟他合作演出的女高音歌唱家邓海伦小姐和李明英小姐(她们来港前均为中国著名歌唱家),她们都坦诚、无私地给他指点,使他获益良多。他还要多谢香港天马音乐艺术中心的李石奄夫妇,在他们主办的音乐会中多次邀请他演唱,给他很大的支持和鼓励。还有经常为他伴奏的福建联合乐团,特别是几位骨干:许松柏、蔡必成、张鸿忠、陈天福、何恭玺等,均敢于坦诚地提意见,使他的演出效果不断提高。
每次演唱完,他都喜欢征求意见,“不管是专业人士或普通观众的意见都能使我在声乐技巧上有所改进,普通听众能使我了解更多他们的喜恶,使我在选歌方面更能受听众欢迎。”
六
陈民强自1962年进入香港歌坛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他追求的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艺术。
真正的艺术来自独特的生命。真正的艺术是对于生命对于人性的一次深邃体味和展示。既然艺术的本质是这样,那么身为音乐家、艺术家就必须守住他自己的人生舞台,守住他的方寸之地。
陈民强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守住了他视为神圣的音乐,守住了他自己的方寸之地。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他不但应该重视音乐形式的美,更应该重视音乐内容的善。
陈民强回忆起他曾参加过的几次大型演出时仍激动不已。
1994年10月2日,香港福建各界庆祝国庆45周年,在香港体育馆举行文艺晚会。
香港体育馆是香港最大的室内表演场地,可容纳近万观众,香港大型的体育比赛或大型演唱会均在此馆举行。当晚演出的主力是中国艺术团,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董文华、王秀芬,男高音歌唱家程志、郁钧剑。还有精彩舞蹈:牡丹颂、黄土黄、小溪江河大海。晚会开场时有气势壮观的千人大合唱,结束时有管乐行进吹奏表演。
香港福建籍人士也参加了几个节目。有陈民强的独唱,邓海伦小姐的独唱,还有器乐演奏,更从福建请来梨园戏艺人表演折子戏莲花落,使整个晚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陈民强说,那天下午,当他走进体育馆,踏上那特大的舞台时,心里开始紧张,压力很大。作为一个业余歌手,第一次站在这样大的舞台,面对一万名观众,同台演出的都是名家,而且是独唱节目第一个出场者,万一唱不出水平,将会影响全场的效果,辜负了福建乡亲的重托。
他在休息室静坐,将老师们所教的内容一遍一遍地练习,慢慢地心也平静了,气也下沉了,信心有了,声音也有把握了。到彩排时,为他伴奏的福建联合乐团的朋友们都鼓励他说:“民强,不要紧张,你只要像平时那样唱,就已经很好,我们支持你。”
陈民强唱的第一首是《赞歌》。这首歌他曾花了很多时间反复听胡松华的录音。开头的一段蒙古长调非常好听,也很难唱好。为此,他还参考了吴雁泽老师对这首歌的处理,也研究了蒙古歌唱家拉苏荣先生唱这首歌的方法和风格。“只要不紧张失水准,我是可以唱好的。彩排时音响特好,使我信心大增。”
到了晚上正式演出时,本来是安排陈民强从台边随着过门音乐慢慢唱着走到台中,但当他看到台前人山人海的一大片观众时,又有点胆怯,就干脆站在乐队旁边,人多势壮,真的就不紧张了。当悠扬的过门音乐响起后,他也很投入地唱起那段长调。当第一小段刚完,当他慢慢地走向舞台中间,已经听到观众们如雷的掌声。这个鼓励使他精神百倍,信心十足,终于很圆满地把《赞歌》唱完。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第二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也唱出了我的水平。之后我又和邓海伦小姐二重唱:《一朵鲜花鲜又鲜》。我非常感谢观众们的鼓励,我想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献上更多好歌。”
陈民强说,紧接着在10月8、9两天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参加“’94中国民歌金曲演唱会”。参与演出的有:女高音徐惠芬小姐、郑苏薇小姐、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教授和陈民强。
“我独唱两首歌:《篱笆墙的影子》、《一个美丽的传说》。还在上下半场分别与徐惠芬二重唱:《一朵鲜花鲜又鲜》、《月亮走我也走》,与郑苏薇合唱:《康定情歌》、《敖包相会》。这场音乐会的主角当然是吴雁泽教授,他一出场就受到听众热烈欢迎。在他夫人林西琳的钢琴伴奏下,上下场共演唱了六首歌:《乌苏里船歌》、《下四川》、《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之夜》、《清江放排》、《马车夫之歌》。又在听众的一再要求下加唱了三首歌。音乐会在听众的欢呼声中结束。”
1995年8月24日,陈民强应邀参加在新光戏院由香港青年会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演唱会,独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是中国人》,由许松柏先生用电子手风琴伴奏。演出也获得了成功。
七
陈民强先生在几十年的业余演唱中,寄寓着他对音乐的理解,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真、善、美的追求。
陈民强除了参加那些广为人们注目的重大演出外,还曾热心参加许多公益演出。作为一个石狮人,从石狮市旅港同乡公会成立的第一届庆典活动至今,几乎所有大小活动他都参加,并以他的歌声表达他浓郁的乡情。除此之外,他还多次参加南安公会庆典;母校石光中学50大庆的演出;香港石光中学、南侨中学、永宁中学、石狮二中、晋江侨中、石狮侨中等校友会的庆典活动,他都作为嘉宾客串助兴;广东中山市的几次庆典,香港义安公社百年大庆,也特邀他作为嘉宾演出。
有些特别的演出令陈民强至今不忘。
有一年,有位做义工的朋友跟陈民强聊起香港有很多盲人很喜欢音乐,问他可愿意为他们义唱?陈民强当时一口答应。经那位朋友安排,他就到九龙木厂街盲人工厂为盲人清唱表演。
“他们虽然看不见我,但当我唱歌时他们都聚精会神地欣赏,从他们脸上的表情我看出他们都是音乐的知音者。唱完后他们都热情地、发自内心地鼓掌,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安慰。”
多年来,陈民强为了对歌唱的爱好,花去了难以计算的时间去练习,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寻找了不少名师指导,目的就是想用自己的歌声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
“是的,要成为一名歌唱家实在是太难了。付出的太多,牺牲的也太多。但是如果能换来大家的欢乐,那也是值得的。”
1997年2月,香港科技大学的黄玉山博士打电话给陈民强,说有个世界华人科学家关于海洋植物的会议在科技大学召开,现在准备办个欢送宴会,为了使与会科学家有个美好的回忆,希望能请他为科学家们演唱几首歌。
陈民强与黄博士在这之前是不认识的,但一听能有机会为世界华人科学家演唱,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黄博士说只请他个人专场演出。他怕自己不够分量,对黄博士说了自己的顾虑。但黄博士却说:“我已经看了你好几次表演,不管你是业余或专业,总之我们喜欢听你的歌。”
但为了效果更好,陈民强还是推荐再加上女高音歌唱家李明英小姐一起演出,使整个宴会更丰富多彩。
“我们表演了男女声独唱、对唱,全部演唱中国歌曲。真想不到演唱引起科学家们那样热烈的欢迎,许多来自美国、台湾等地的科学家,也都非常热情地跟我们握手,赞美能听到那么美的乡音。我非常感谢黄玉山博士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也能为科学家们带来欢乐,希望他们的研究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另一次是香港理工大学的邀请。1996年7月17日,也是为来港开研讨会的科学家演出。就在大学的一个剧院,音响、舞台都很好。“我自己报节目时讲了几句话,我说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是曲折的、艰巨的,就像唐僧取西经一样艰难,但只要有决心有恒心是能取到真经的。所以,特为大家献上一首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唱完后得到了很热烈的掌声,给我很大的安慰。我平时苦练的心血没有白花。小时候想长大做个歌唱家为人民歌唱,带给人民欢乐的愿望虽然没有百分之百实现,但我现在以业余歌唱家身份能有机会为人民带来欢乐,自己觉得十分欣慰。”
除了在香港经常演出,1993年12月14日,陈民强作为香港晋江同乡会代表赴新加坡参加亚洲晋江联合庆典。到会嘉宾3000多人,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和他的父亲也出席,并作了讲话。当晚的文艺演出,陈民强作为香港晋江同乡会代表客串演唱两首歌——《弯弯的月亮》和《篱笆墙的影子》,受到非常热烈的欢迎,为香港同乡会添了光彩。
观众的掌声是对陈民强最大的鼓励,也鞭策他不断地进步。
陈民强说:“唱歌就像是斜坡开车,不加油就会往后滑。我取得的一点成绩跟家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太太柯玉润很喜欢听歌,每次吴雁泽教授给我上课,吴教授都要她在旁边听,使她也练得能分辨发声方法的对错。我每次演出完,都征求她的意见,因为她最能坦白指出我的优缺点。我的儿女也热爱音乐。我女儿嘉雯从小学练钢琴,在香港中文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现在经商之余也抽出时间教钢琴。我儿子嘉炜是香港大学游泳队长,曾代表学校外出比赛得过很多奖牌,但他总要播着音乐,才能集中精神。”
作为一个业余歌手,陈民强在香港的演唱机会算是相当多。很多社团还赠他银碟金牌。第一次赠给他的金碟写上“绕梁三日”。香港厦门联谊总会赠他金牌上书“志骋乐坛卓尔出群,情泽乡亲有口皆碑”。
声乐教授吕励明观看了陈民强的演出后,兴奋地说:“陈民强是福建人的骄傲。”
八
对陈民强先生的采访犹如与友人谈天。在我的记忆中,这位香港乐坛名将十分的温文尔雅,对人真诚友善。他总是念念不忘曾经帮助、支持和鼓励过他的社会各界朋友和他的亲人,念念不忘给过他教诲的师长和同行。这是陈民强给我留下的最真实、深刻、美好的印象。
陈民强在他几十年的业余音乐生涯中,在他自己美妙的歌声中,已日臻完美——不仅有美的歌喉,还有美的心灵。
我不懂音乐,可是听陈民强唱歌,就感到音乐真是美妙。他的一曲《春天的故事》,可以把人带到1992年的那个春天,邓小平的南方讲话给十几亿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新的理想的那个春天。
音乐的境界是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它是文化的集中和提高的表现。
音乐所表现的人生是“不可以伪”的人生。
正如数学所表现自然规律里的真一样,音乐表现的是生活里的真。
陈民强用他美的歌声,用他情真意切的“乡音”,“直己而陈德,动己而天地应焉”。
凡是听过陈民强先生歌的人,都会从他那高亢、明亮、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声中,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强盛的生命力,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感受到我们民族的自豪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