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受业开启蒙,师前默默偷二王。
一碗清水写方砖,亦为临池亦课功。
颜柳苏赵家家爱,取其气骨法其风。
煞恨少年断耕耘,今日尺楮见沧桑。
此诗是香港晋江同乡会会长施子清先生,数十年坚持刻苦钻研书法艺术的真实记录。在闽港,许多人都知道他是由儒入贾、亦儒亦贾、鸿儒巨贾、儒贾双优的传奇式人物。尤其是他热爱祖国、家乡文教公益事业的事迹,更为民间广为传颂着。
爱国爱乡 捐资兴学
施先生身材魁伟,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但精力充沛,潇洒豁达,谈笑风生。他深知发展教育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性,早年曾亲自在晋江乡间执教,为国培育英才。1957年旅港后,他仍然时刻不忘祖国家乡的教育事业,不但数次捐资兴学,而且每年提供家乡龙湖镇南庄小学1万元奖教、奖学金。他还在香港创办侨校,自任校长,精心培养闽籍子弟。
特别是1989年,他独捐238万港元,在晋江设立“施子清家族教育基金会”,每年取其利息,奖励全市为教育事业做出显著贡献的教师及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亲自返乡主持基金会成立庆典时,特意邀请四位教师代表登上主席台,为桑梓树立了尊师重教的楷模。当福建省儿童教育基金会为了筹集儿童教育基金,在香港举行“郑乃珖先生画展”时,施先生又慷慨解囊,捐资5万元作为画展经费,并担负主办画展的任务。他还先后为福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基金会、泉州画院等文教单位捐献资金和器材设备。据初步统计,近几年来,他对福建省文教公益事业的捐款达300多万港元。他的这种爱国爱乡、热心桑梓文教的崇高精神,深受省委、省府领导和乡亲们的赞扬。
多才多艺 亦儒亦贾
施先生作为香港恒通集团公司的总裁、香港书法爱好者协会名誉会长、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会长,既是一位精明干练、拓业有就的企业家,又是多才多艺的诗人、书画家。他的别墅里,独辟清静幽雅的一室,命名“雪香斋”。在繁忙的商务闲暇,他悠然自得地寄情于诗书六艺:吟诗、作画、书法、南音、戏剧、体育。由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编辑的《子清墨趣》一书,已经正式出版,彭冲、陈立夫、赵朴初诸老前辈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还亲自为此书题额。由于他精通书法,于古典诗词、音乐、戏剧等方面都有造诣,所以厦门大学中文系聘请他为兼职教授,还被晋江市文联聘为顾问、泉州画院聘为名誉院士。
1965年,施先生走上了兴办实业之路。他开始是经营中西药房、生油包装、创办表壳厂,继而钻研纺织业进出口业务。他自资创立“恒通贸易公司”之时,曾挥毫写下了一首七绝诗:“华国兴邦开运气,通达环宇振乾坤;此日江山添秀色,千秋功业四海春。”此诗是他志在“华国兴邦”的内心世界的如实写照,难怪他在香港工商界素有“儒贾”之美称。尔后,他以此扩展纺织、房地产、矿业、石材、证券等10多家有限公司,并组成集团性公司。1982年,他与旅港乡亲王先生合办“恒通纺织有限公司”,在台北设立“泉通股份有限公司”,与台湾数十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商业关系,年贸易额达三四亿港元,为促进港台贸易作出了贡献。1988年10月,香港举行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中国国家篮球队和台北篮球队首次举行友谊比赛,身兼香港业余篮球联会副会长的施先生,主持了庄严的开球礼,可以说,此球架起了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桥梁。
引进外资 振兴中华
改革、开放以来,施先生看到祖国大地一派蓬勃生机,更是兴奋不已,希冀为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尽心尽力。他欣然出任福建省工商联常委、福建文化经济交流中心顾问、泉州市侨联副主席等多种职务,并不辞劳苦,频繁地奔波于香港和大陆之间。1990年5月,他作为香港集友银行、香港晋江同乡会福建旅游工商考察团名誉团长来到晋江,了解到1989年晋江的工农业总产值、财政、税收、程控电话、华侨捐资等,均位居全省之冠;利用外资、三资企业产值、乡镇企业数等均列全省前茅,心情万分激动,返港后,到处向海外晋江人介绍家乡的变化和投资环境的改善,鼓励乡侨前来投资办实业。
在家乡泉州,施先生引进的外资项目有:“大通毛纺有限公司”总投资550万美元,生产睛纶、膨体绒线等毛纺品,填补了泉州市轻工业品的一项空白;“华通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美元,生产日本式、西洋式、粤式、闽式墓碑石和石板材、石雕工艺品出口,为国家创收外汇。还有从事房地产开发区的“运通实业有限公司”,首期工程开发300亩对外加工区和120亩商品住房宅区。
不仅如此,施先生打破限于本乡本土的传统观念,还在国内其他省市兴办实业。他不但主动捐资10万元,参与兴建在杭州的纪念“丝绸之路”的“丝绸博物馆”,而且先后在内蒙、上海、江苏、广东、厦门等地投下巨资兴办中外合资项目,促进这些地方经济的繁荣。
(原载《世界日报》1992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