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话家世
丁维禧老先生,别名超,现年90岁,福建省晋江县人。如今,仍被选为台北晋江同乡会永远名誉理事长。
丁先生早年毕业于黄埔陆军官校第三期。历任国民革命军连党代表、连长、队长、副官、参谋、科长、处长、县长、区保安副司令、专员、安全室副主任等职,曾亲身参加东征、北伐、抗日、剿匪诸战役,两次负伤,堪称沙场老将。他因办理肃奸防谍、协助抗战剿匪有功,获得蒋介石赐给奖金二百银元和国民党国防部颁发的陆海空军甲种一、二等奖章各一枚。
丁维禧原姓汪,乳名为礼,学名元进,又名如礼。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98年)十二月初二日酉时,出生于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万安街四都东乡溪阳村。其父汪鸿钧,又名梦兰,其母张春莲。他排行第三,上有长姐汪素金、二姐汪素珍,下有小妹汪曼莉。其父少年习商,后改学歧黄,曾在上海行医,但因郁郁不得志,于47岁就辞世,葬于上海徽州会公墓,其母于民国37年在原籍家里逝世,葬于附近山地。
丁先生童年时代,家境贫寒,生活艰难。12岁那年,他从家乡赴上海跟随父母,流离颠沛,因其父收入不够付出,度日如年。16岁时,为了生计,孤身随人来闽,旋即螟蛉于晋江县陈埭乡岸兜村农民丁培植为嗣子。但因丁家同样生活困苦,无力培养子女,所以他只在该村聚书学校念了半年小学,就失学了。从此,他负志远游,飘洋过海,奔驰于星洲、菲律宾诸岛。他先是从商就学,但当他目睹海外侨胞寄人篱下,备受欺凌,继而愤然弃商从戎。1915年,丁返乡与洋埭林村阿老之女林玉治结婚。婚后,生育子女6人。长子丁国鑫现为晋江县政协六届委员、民革晋江县支部委员、陈埭镇“三胞”联谊会副会长;次子丁国征在台北市中山区公所任干事;三子丁国强是台北市华侨银行行员;长女丁秀芳,读泉州幼师,现在洋埭村;次女丁雪香,福建省政协委员、民革泉州市委委员;三女丁雪艳,受过高等教育,适华侨程君,现侨居印尼;丁夫人林玉治,于1956年由大陆携带幼年子女3人去台。她一贯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敬恭桑梓,邻里称贤。
弃商从戎 投考黄埔
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秋,丁维禧在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中学打工,他和青年侨商李文祥(南安人)忽然接到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旧友陈纲(闽北建宁人)函邀回国投考黄埔军校第三期。他俩异常兴奋,当即辞掉工作,加入中国国民党,并荷国民党驻马尼拉总支部书记戴金华写的一封信,介绍与中央党部海外部长詹菊似会见,再由詹函介到黄埔军校广州留守处接洽投考事宜。
民国14年1月上旬,他俩幸获录取,遂即编队入伍,先剃头发,脱下西装、皮鞋,换上灰布军服和绑腿、黑老布袜、草鞋。他和李文祥同被编在入伍生总队第二营第五连第二排。总队长严重,营长朱棠,连长伍树帆,排长谢力虎。当年1月16日正式开学,每天三操两讲课,生活紧张,但他过得充实又快乐。
入伍后的两星期,正在徒手制式训练期间。有一夜,他就寝未久,忽听哨声大作,该连值星官命令紧急集合,然后坐上三条小驳船,由一艘小火轮拖驶,直抵虎门海面。接着,他们从一艘俄式商轮上,卸下大批日制三八式步枪、刺刀、机关枪配件、弹药等军用物资,运回黄埔军校军械库储藏。据传这是日俄战争时俄国缴获日军的战利品,当时因联俄,此系俄援军品,后来黄埔军校第三期同学讨伐杨希闵、刘震寰,皆用这批武器。
讨杨、刘,亲历“沙基惨案”
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平日假革命之名,行军阀之实,于民国14年(公元1925年)4月下旬叛迹已明,当局决心讨伐,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改称党军,协同友军参加讨伐。他们于6月14日午夜出发,乘驳船用小火轮拖驶,以一营为一个波次依序行进,至中途因船内闷热,乃暂停驶上岸,在冈阜草地上铺下雨衣就寝,因有山蛇爬动,就重新下船慢驶徐行,及将拂晓,船已接近腊德港口。
此时,敌方的机关枪、迫击炮猛烈发射,丁维禧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纷纷跳下淹及胸部的河水里,勇猛地强渡登陆,逼使敌人不断后转退却。直至6月16日,在友军密切配合下,围歼溃敌,杨、刘仓皇逃入沙河,才免丧生。杨、刘溃败之后,丁维禧所属连队暂留广州,担负维持市面治安的执勤任务。当月16日下午,排长谢力虎带领战士担任市街巡逻,走至永汉马路时,发现一歹徒,手持尖刀当街抢劫行人包袱。排首战士司马极身材魁梧,眼明手快,当即冲上前去,夺下歹徒凶器,另一战士开枪射倒歹徒,谢排长见歹徒未死,仍在喘气,命丁维禧补射一枪,歹徒当场毙命。他们将包袱交还路人,命其迅速离去。岂料街旁楼房里住扎粤军约一个连,发现同伴被枪杀,纷纷携械冲出袭击。丁维禧他们猝不及防,一面还击,一面寻觅掩体,须臾校长卫队闻警赶来支援,粤军才被逼退回营房。是役,丁维禧他们阵亡二人。事后,校长蒋介石训话:命令他们要牢记为阵亡同学报仇。
民国14年6月23日,广州各界举行反帝示威游行。上午10时许,近10万名群众云集广州东校场,先由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等许多要人演说,后开始游行,队伍行进序列为工农商学兵,以工人、学生为最多。从沙基沿岸及桥头,帝国主义者均构筑防御工事,埋伏散兵,严阵以待。游行群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收回租界!”等口号。行至沙基马路第二道桥头时,队首二人拾石子向对岸掷击,遂闻枪声不绝于耳。如此持续约15分钟,徒手群众及黄埔军校武装同学,共计死伤300余人,这就是举世震惊的“沙基惨案”。
惨案过后,丁维禧亲眼看到党代表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泪水盈眶地拖着一部自行车,在伤亡枕藉的沙基马路上寻找,原因是其子廖承志和她某女儿均系黄埔军校学生,都参加过游行示威,后来才晓得她是一场虚惊。是的,丁维禧和隔铺同学刘著陆,适轮值该连采购疏菜等副食品,办完交给厨师后,丁维禧正打算去广州街上蹓跶,刘对他说:“今日何日乎?我们来黄埔所为何事?你不去参加游行,是怕帝国主义开枪打死你吗?”丁维禧答道:“非也。怕死不来黄埔!”于是,两人相偕向官长坚决要求获准参加游行。岂料刘君竟于是役双膝受伤殉难。
捕谭、郑,星夜攻克惠州
黄埔军校第三期同学依照预定教育计划,在入伍期间,应实施行军一次,作为耐暑训练。6月初开始征途,原定目的地是韶关,不料刚抵花县,忽然接到党代表廖仲恺被阻噩耗,电召星夜还师回到广州。丁维禧所属连队驻扎肇庆会馆。为了防止李福林部受叛逆利用而进袭广州,他们连续三日三夜未卸武装,对河南方面警戒布哨。丁维禧和全排战士奉命被派执行任务,捕获了逆凶嫌某军旅级将领谭启秀、郑润琦二人。
丁维禧于结业后,起初被编在第十队骑兵科队长丁琥部。后来解散重编,他和李文祥同编在步兵科第四队队长杨宁部。从此,正式上课讲授战术、兵器、地形、筑城等四大教程。到9月初,丁维禧等50名同学忽奉调入政治训练班。又在溃败后的滇桂两军干部学校学生中挑选30名,计80名,班址设在广州大佛寺。班主任是周恩来。开训之日,周氏自我介绍:我姓周名恩来,年34岁,江苏人,法国留学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妻子邓颖超,也是中共党员,在广州中国银行工作……。政训班按原定计划,是要在民国15年(公元1926年)1月15日结训,和黄埔军校各科班同学同时毕业。不料开训两星期,却因前方二次东征军事行动即将开始,作战部队急需政治宣传人员配合,所以奉令停训,将80名学员编为6个宣传分队,每一个步兵团配备一个分队。丁维禧被任命为第三分队长,配属在第一师第三团团长钱大钧部。
钱团在东征战斗中奉派为预备队。丁维禧率领宣传分队随团从广州出发,沿军田、海陆丰一线直迫惠州,途中数次遭遇少数退却残敌的威胁,经追击,敌人退入惠州,终于10月10日抵达惠州近郊。攻城前,从每连挑选9人参加敢死队,乘夜间用云梯爬上城墙。由于敌军林虎、杨坤如、杨如轩各部顽强抵抗,战况惨烈。直至14日,由总指挥蒋介石亲至飞鹅岭炮兵阵地督战,才攻破惠州城。是役刘尧辰团长阵亡。统计两次东征,黄埔子弟阵亡531人。负伤40008人。
赴汕头庆功宴,受周恩来教诲
东征结束后,宣传分队队员一律由周恩来以东征总指挥党代表的职权,派为连级上尉党代表。丁维禧被任命为第三师八团六连上尉党代表。11月间,蒋介石在汕头太平洋酒店召集上尉以上军官,举行庆功宴。丁维禧也参加赴宴。蒋首先举杯致词:“东征胜利,大家辛苦,请干一杯!”说罢,一饮而尽。接着又举杯说:“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明年今日,到武昌去吃武昌鱼(鲈鱼)!”果然明年(民国15年,公元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
第三师为湘军,师长谭曙卿,副师长兼参谋长顾祝同。第八团团长徐庭瑶,团党代表孙元良,党代表办公厅主任李默庵。第一营营长郑洞国,第六连连长王连庆。丁维禧上任前,周恩来曾召他去个别谈话,并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小蒲包,内面放着100圆小洋银圆。周恩来说:“这是你的交际费,今后有两个任务要用钱,一是团结本连官兵情感,士兵疾病无钱医治时,三角五角,一元八角不惜借给他们,对官长要拉拢情感不惜用钱,要能控制本连官兵情感,必要时才能掌握运用;二是要交结驻地工、农、商会领袖及绅士,不拘形骸,投其所好,总以能在情感上加以控制掌握运用为原则,只要工作有效果,交际费用完可以再领。”等等。丁唯唯应诺。近一个月后,周恩来来电召丁维禧回部述职,第一句话便问:“交际费用完没有?用了多少?”丁说只用十余元,是本连士兵生病借支用去的。周恩来说:“你的工作失败,不花钱那有续效可言?”并交代他要多注重民运工作。丁唯唯而退。事后思之,深感周氏金言玉语。因他当年是个26岁的青年,不善交际,又不谙世故,尤其是对社会上吃喝嫖赌、抽大烟等坏习惯是“门外汉”,所以不懂得应酬。
3月20日中山兵舰事件发生后,将党代表制度撤销。丁维禧和其他连级党代表均调回广州,实施一个月再教育,改派为连级政治指导员。
渡江北伐,奔赴江湾抗日
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后,黄埔军校同学会亦在南京设立。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收复鄂、赣、闽、京、沪、杭各地,北伐军事进展之神速,亘古未有。当时的部队和军事机关中,所有的中下级干部,几乎全部是黄埔学生,因此扬名于世,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崇拜。丁维禧当年在上海警备司令杨虎部的军士教导队任上尉区队长。
同年初冬,丁维禧奉调驻常州的第九军,任上尉副官。军长顾墨公,下辖三个师,第三师长墨公起初自兼,继而改派陈伟、涂思宗,第十九师师长卫立煌,第廿一师师长陈继承。第九军奉命二次渡江北伐,征讨张宗昌,至民国17年5月3日始攻抵济南,与第十军杨胜治部会师。后第九军全部调回徐州,整编为师,驻沪宁一带。
民国21年“一二八”日军挑衅,沪战爆发。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上海各大学学生纷纷成立“义勇军”组织,设立在江湾劳动大学校内,黄埔前教育部长王柏龄奉派当主事。丁维禧出于满腔爱国热忱,曾去信要求投效。王氏回信说:“我开的是棺材店,不是饭店,你要寻死就来,要想吃饭免谈!”丁维禧见信,觉得好笑,马上前往投效,被任为少校干事,遂将大约300名学生,分别组成宣传队、战地救护队和战地服务队。他们不但在昆山、南翔各地做抗日宣传工作,而且经常乘夜冒死救护负伤官兵送往医院治疗,分发慰劳品到最前线去,当时江湾镇及劳动大学,遭日军轰炸,几乎夷为平地,军民牺牲惨重。但由于我方英勇抗敌,日军“出云号”舰船被我空军轰炸机炸沉,白川大将被炸死,沪战终于结束。
改名丁超,身系鹭岛安危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春,丁维禧奉调到厦门市警察局,改名丁超。他先后担任特务警察队长、侦缉队长、保安警察队长等职务。抗战初期,除负责一般社会治安工作外,并担负全面肃奸防谍任务。随着东山、金门相继沦陷,厦门市汉奸、日谍活动更为猖獗。民国26年(即1937年),我国正式对日抗战后,驻厦门的日本领事馆人员和日侨纷纷自动紧急撤退,领事业务委托英领事馆兼代执行。在此期间,丁维禧除破获重大刑事案件外,还破获烟毒鸦片共5000余两、吗啡10余斤,缴获步枪、手枪22枝,假银圆不计其数。此外,还从厦门港外日舰上搜获汉奸吴健的身上一份漳厦沿海我军重要军事设施部署及交通路线图,又在英领事馆查获日军通信鸽脚上的情报一份。为此,丁维禧曾获得奖金5000元。
民国24年夏,丁维禧奉派赴菲律宾,提解凶嫌。经当年驻菲的美国总督破例特许,率带二名武装警士入境。本案原告为菲国民军旅长、中菲协会会长、反日会会长曾廷泉。因原告、被告均为侨界领袖,此案发生后轰动菲岛。丁维禧等抵菲埠时,码头人山人海,中外记者、爱国侨胞纷纷前来访问、拍照,发布新闻。当时,我国警官居然可以武装登陆入境,华侨颇以为荣。因此,丁维禧一时成为风云人物。在菲18天时间,丁维禧分别会见侨领,慰问侨胞,做了不少国民外交之事,争取了许多侨胞对祖国的向心力。此案审查结果,凶犯王实、叶孽、帛洛(菲人,厦门黑猫舞厅乐师)等三名,被判处枪决,由丁在厦门执行监斩。此后,凡是在厦门、菲岛的老一辈人,谈起丁超,都存留着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厦门警察局工作期间,由于他作风公正,还当过临时对日交涉员,所以厦门书法家高怀先生曾书赠:“心忧神洲板荡,身系鹭岛安危”对联给他(按:鹭岛乃厦门别称)。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5月27日拂晓,日寇以陆海空三军联合,丧心病狂地攻占厦门,我军誓死抵抗,血战一昼夜,始奉命被迫转到蒿屿海仓一带。是役,丁维禧所率领的武装警察和便衣刑警150人,伤亡46人。厦门沦陷后,丁维禧自当年10月至民国34年(1945年)日寇投降,曾先后担任过福建省缉私、剿匪及情报等工作,获过陆军奖章。
夫妻返乡谒祖
丁维禧一生为人秉性耿直,处世谦恭仁厚,所以素为长官器重,同僚尊崇。晚年两袖清风,依赖台湾当局荣民称誉,靠每年三节发给慰问金以度生活。他也乐于闲云野鹤。
随着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海峡两岸开始“解冻”。1986年4月,丁维禧老先生家乡聚书小学70周年校庆,他特地寄来了“树人功深”的题词。
1988年5月7日,丁老先生偕夫人林玉治由台回乡探亲,受到了陈埭镇政府和各界人士夹道热烈欢迎,几千名乡亲一直把丁老夫妇接回故乡岸兜村。丁老夫妇还到陈埭回族馆谒祖。
在回乡探亲期间,丁老夫妇受到了泉州市和晋江有关单位的热情接待,参观了陈埭镇区建设和陈埭民族中学,还参观泉州市开元寺和海交馆……。省政协“三胞”组林江、泉州市委统战部部长傅圆圆、晋江县委副书记朱明、副县长王志泉都到家中探望丁老夫妻。临别时,晋江县县长施永康还设宴送行。
丁老回台后,分别来信对县、镇领导和乡亲们的盛情接待表示感谢,并赋诗云:
悲欢离合本无常,九十人生梦一场。
祖国山河多变色,故园人事尽沦桑。
归来父老喜相迎,歌舞鞭炮声远闻。
风雨楼中虬髯客,白发苍苍一老翁。
(原载1990年《晋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 丁国鑫供稿 许金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