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东海滨城的白衣战士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晋江市台盟副主委、市医院主治医师骆沙鸣,10多年来在医学园林里默默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和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材,还荣获福建省台联会授予的“为祖国统一,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荣誉证书。今年春节前夕,中共晋江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慰问5位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他作为医疗系统的代表,受到亲切而热忱的慰问。人们称颂他是东海滨城的白衣战士。 骆沙鸣的父亲骆朝宗原姓吕,祖籍台湾省新竹县,从小被卖到台北一位姓骆的家中,后几经辗转寄居在大陆姑姑家里。1957年12月,骆沙鸣在泉州诞生了。1971年,他考入省重点中学——莆田一中时,正是“读书无用论”四处泛滥的年代。但是,求知的欲望和勤奋的天赋,使他6年如一日地埋头刻苦学习,终于以品学兼优的成绩,奠定了通往高等学府的基础。然而,他同所有知青一样,必须走“上山下乡”之路,在农村的3年劳动中,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77年夏,农民们鼓励他参加高考,虽然他高考的成绩很好,却因他父亲被错误的审查而受到牵连,竟被排斥在高等学府大门之外。一直到1979年春,才被录取于晋江地区医科大专班医疗系。这对他总算是一种慰藉,可也在心灵里烙下了创伤的印痕。 1981年,骆沙鸣到晋江县医院带薪实习,后分配到磁灶中心卫生院工作。1982年,调到晋江县医院眼耳鼻咽喉科。他一贯以华罗庚的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为座右铭,以白求恩为榜样,对技术“精益求精”并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了解决一个医疗难题,他经常在医院图书馆里博览群书,甚至下乡义诊或进行体检时也带书抽空阅览,几乎到了手不释卷、废寝忘餐的程度。他善于开拓进取,重视祖国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大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病者进行治疗,并不断总结经验,先后撰写了50篇论文,还参加编写了《珍重眼睛——眼病防治手册》、《角膜免疫学》、《实用眼科遗传学》、《现代医学新进展》、《中国临床医学研究》等5册医学书籍。这些书籍和论文,已被9个出版社和14种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出版和刊登。许多论文,在参加省内外的学术交流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其中《晋江县两年间高考学生1225名近视分析》获全国基层医学学术论文“医学杯”二等奖;《AGL液穴位注射治疗额窦炎》选入国家级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疹疗特技精典》一书,并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挫伤性前房出血30例》发表于《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后,被北京市北平医药信息询问中心选入《中国疑难病慢性病特效疗法信息库》,向海内外推广。《甲氰咪脉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等论文被《医学文摘》和国家级电脑系统摘录收用;《下鼻甲注射在眼底病治疗中的应用》也被《当代眼科论文选》采用。这种疗法具有简便、安全可重复应用、疼痛小、见效快、治愈率高的特点,在国内是个首创,比“球后注射”更易被患者接受。最近,该疗法还被《1995年求医指南日历》编入推广。骆医师还自费参加在厦门举办的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人工晶体植入学习班和全国中医角膜再生术学习班。回院后,他在晋江首先开展了白内障摘除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术。66岁的患者王秀软,只有眼前指数视力,经骆医师手术治疗,一星期后裸眼视力达到零点四,她十分满意,出院后逢人就夸赞“爱国楼”的医生。 骆沙鸣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医风备受称赞。他急病人之所急,把病人当亲人,不论职务高低,身份贵贱,都一视同仁给予真诚的服务和关照。他有时遇到无钱就医的外地病人,总是解囊相助,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转危为安。1993年,一位四川来晋江的打工仔兰某某,因眼角膜外伤感染来找骆医师就诊,但无钱医治。骆医师不仅协助解决医疗费,而且支持部分生活费,直至康复出院。这些病者依依向骆医师告别回乡后,都写了洋溢感激之情的信,一再向他表示谢意。多年来,他还积极参加城乡义诊数十次,为群众免费诊疗达2000多人次,在基层卫生院配合下,做完义诊手术数十例。针对学生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情况,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各中小学及幼儿园为青少年和幼儿义务检查视力,有的给予验光、配镜,同时举行多次讲座,对数千人次的学生进行近视眼防治教育和咨询活动,深受师生们的赞誉。 骆医师是台湾省籍人。他被聘请为泉州市政协和晋江市政协委员后,更加关心祖国的统一事业,积极参加台盟举行的各项活动。他认真参加台盟的会议,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近几年来,他积极参加泉州、晋江两市政协组织的视察工作,通过社会调查,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并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整理成有建设性、可行性的提案共十几条,有些提案受到市党政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比如,台湾海峡解冻后,两岸民间交往日渐增多,针对台胞反映的问题,他写出《认真做好大陆台胞工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为祖国统一事业作贡献》的提案,并在泉州市政协全体委员会议上发言。1994年9月,他首次随父母往台探亲,骆、吕两家亲属都驱车到桃园国际机场迎接,在台两个多月时间,他一家人受到盛情的接待,使他终生难以忘怀。除了探亲访友外,他还特地去参观著名的长庚医院、新竹市立医院以及私立医院或诊所,进行医疗设备等方面的考察,并义务为亲友们诊病,治疗。同时,他主动地介绍祖国大陆开放改革以来的巨大变化,鼓励亲友们能到大陆投资办厂,观光旅游或探亲访友。这次探亲使他与台湾亲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两岸骨肉同胞梦牵魂绕,一样朝思暮想。骆医师返大陆后,时时刻刻怀念在台湾的亲人。他说:“本是同根生,但愿齐昌盛。我热切盼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亲人早日团聚。我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出点力,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原载《世界日报》199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