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县的木偶戏有2种,其中之一的掌中木偶戏亦称布袋戏。闽南一带的城镇乡村,不论是婚丧喜庆,还是逢年过节,大都要演出布袋戏。
晋江县木偶剧团副团长李伯芬就是“布袋戏五代世家”。
1779年的晋江县著名布袋戏班“金永成班”的创始人是李伯芬的曾祖父李克茶。李克茶原是一位穷秀才,由于家境贫寒,便毅然弃儒学艺,毕生从事木偶戏事业,成为当年晋江地区四大名戏班之一的“金永成班”班主。“金永成班”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具有独特的八声调,擅长演审场戏。
李克茶的木偶表演技艺传授二子:长子李绳煌,次子李绳锦。这就是“金永成班”二世。他们曾经多次到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轰动一时。后来,李绳煌之长子李荣华分班为“新永成班”,次子李荣宗随父班演出继为“金永成班”,李绳锦之子李祖墨称为“三永成班”。以后,李绳锦不幸少年早亡,而李绳煌则独自继承父业。清朝时代,他曾受福州总督特邀,前往省城广珠楼演出,深受观众好评。李绳煌逝世后,“金永成班”与“三永成班”合而又分俱名“金永成班”。由于李荣宗的“金永成”招牌三字为金色,李祖墨的“金永成”三字为黑色,故有“金字班”与“黑字班”之称。
李荣宗7岁随父学艺,勤学苦练,认真钻研,18岁时便一人包演整台戏,而后创造了28音调,名震晋南。从前南派布袋戏的木偶头是由名老雕刻家江加走所制作的,李荣宗根据他所雕刻的木偶头形象,来确定各种行当的类型,然后练出不同的声音。28音调是以生、旦、丑、净等4种主要行当为基础,从每种行当的形象刻划的人物性格及语气,运用口嗓部位的音道、声门,使每种行当分出7个定型音。他表演《事久弄》折子戏,一人手托两个角色,左手演旦科步,右手演丑动作,得心应手,操纵自如,还可自己分声唱念配合。这布袋戏最高难的艺术动作,却是李荣宗的拿手好戏。
由于李荣宗聪明好学,经过数十年的刻苦锻炼和艺术实践,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世人称为南派布袋戏,被当地群众誉为“潘径宗布袋戏”。
然而,在封建时代的黑暗社会里,即使是像李荣宗这样有造诣的艺人,也是过着贫穷潦倒的生涯,睡宫庙、宿牛棚更是家常便饭,甚至连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南安县新营村每年农历九月十六日是“圣节日”,都要李荣宗带戏班前往演出。有一次,因李荣宗家里有急事,无法去演出,结果就被恶霸抓去毒打,还扬言要断其十指,后又被罚演数天戏。
1946年,李荣宗携带长子李天保飘洋过海,前往菲律宾岷里拉等地演出。海外谋生又谈何容易啊!他仍然四处碰壁,不得不于1949年独自返国回乡。
新中国成立后,李荣宗重见天日。1953年3月,李荣宗和次子李伯芬,三子李玉仁,侄儿李文炳、李武法、李武安等人,组建了晋江木偶剧团,由李荣宗任团长、李伯芬任副团长。同年10月,该团被中央有关部门调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平壤、维川、铁源等地,演出传统剧目《武松打虎》、《孙翠娥退嫁》、《大闹天宫》等,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1954年回国后,该团又随同全国人民慰问团,深入到福建前线,向人民解放军三军指战员进行慰问演出。1960年春,该团赴京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自1957年至1965年止,该团先后到12个省市巡回演出。李荣宗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文史馆馆员、县政协委员,在文革中退休,于1974年亡故。
农民群众称赞李伯芬是“我们农家的木偶大师”。李伯芬是个大忙人,一个人要做许多人要做的事,既参与研究下乡演出的组织工作,又参加繁忙的排戏、练功活动;演出时是主演,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演出后不是商谈工作,就是搬椅泡茶招待乡亲和观众,征求他们对演出的意见,然后加以改进。经常要忙到深更半夜才能休息,但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1960年10月,李伯芬与龙溪著名木偶艺术家杨胜、陈南田奉调,组成中国木偶艺术团,前往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戏剧节表演比赛,他表演了《大名府》、《雷万春打虎》两个精彩节目,荣获了一等奖和金质奖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在十年浩劫期间、晋江县木偶剧团被迫解散。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这个剧团重新组建,他才回到了自己所终生热爱的艺术舞台。他更是呕心沥血,刻苦钻研。他和艺人们大胆地把原来8寸长的掌中木偶,改为1尺6寸长,增大了一倍。这样,不但突出了舞台上的人物形象,而且可以增加观众、提高卖座率。他们用改革后的木偶排演的新戏《白龙公主》,已先后演出过200多场次。
李伯芬从小爱好木偶艺术,12岁开始随父学艺,每天天未亮,他就起床刻苦地反复练习唱腔、道白和各种基本功。到18岁时,他已继承了古典戏曲的基本程式动作并运用到布袋戏表演中来,还掌握了各种行当的不同声音,并能腹记100多个传统剧目,熟练自如地表演各种不同角色,艺术才华出类拔萃。《大闹天宫》中的武打动作,孙悟空的挥动金箍棒是一枝铁制的棍子,长1尺5寸,重0-51公斤,要在小木偶的身前背后飞舞,从颈项盘旋,还要抛空接棒;表演孙悟空翻筋斗,腾空落下,食指要对准木偶,在3秒钟内套上木偶头继续表演。这些高难度的动作,李伯芬都做得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平时,只要人们走进他的寓所,就可以发现墙上、架上都挂满了五颜十色千姿百态的小木偶人,生、末、旦、净、丑各种角色样样齐全。李伯芬把毕生心血都浇灌在这朵木偶艺术之花上,这些木偶人已成了他难舍的“好伙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心血,不断浇灌和培育木偶这朵艺术之花。他常说:“艺术就是我的生命。”近几年来,该剧团新接收了10多名年轻演员,李伯芬从严从难要求这些未来的艺人苦练基本功,每次排练剧目,他都满腔热情地传授各种技艺,耐心地给新艺人指点动作,恨不得把平生所学到的本领全部贡献出来。经过他的精心培训,这些新艺人的表演技艺不断提高,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先后排练出《武松打虎》、《大名府》、《蝶恋花》、《森林中的故事》、《小白龙》等一批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目,并前往全国许多省、市巡回演出,深受观众赞誉。1982年,中央文化部在京主办的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该团参加演出的《白龙公主》剧目,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荣获了文化部发给的奖状和奖金,并被选为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作专场演出,观众高度评价他们的表演技艺精湛,在继承传统和创新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堪称高水平;一些外国友人观看后也甚为赞叹,有的还希望该团到西欧访问演出。
1980年,李伯芬这位艺坛老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木偶学会理事和福建省戏剧协会理事、晋江县政协常委。1982年,他赴京出席全国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评为省优秀党员和省劳动模范,赢得了侨乡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如今,李家的布袋戏艺术后继有人,李伯芬的长子李贻新在香港组织了布袋戏剧团,多次前往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等国演出,向世界人民介绍祖国的艺术。
(原载《文化之窗》1991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