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蔡清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蔡清,字介夫,号虚斋。晋江县城内曾井铺(今属鲤城区)人。明景泰四年(1453)生。自幼好学,稍长更加勤奋。成化十三年(1477)省试第一名,二十年举进士。发榜后因病告假回乡,在家为母亲写真画像,无意仕进。其母愀然不乐,对他说:“我听说历来都是母以子贵,你不思进取,致使为母至今仍然是一个普通妇女。”蔡清听后大哭,乃尊母命赴京侯选。 弘治初(1488),蔡清选授礼部主客司主事。吏部尚书王恕认为蔡清学问高深,操行高洁,十分器重,奏改吏部稽勳司主事。两人时相往来,谈论时事,关系十分融洽。王恕时常请教蔡清时政,蔡清乘机上呈三札,其中一札为请振纪纲,以为“今日朝廷之患在纪纲废驰,以至士风日弊,而民力日诎,当大有以振作之,乃可销境内之忧,静疆场之警。”又疏荐海内名流刘大夏等三十余人。王恕均予纳用。庶吉士邹智因议论政事,得罪孝宗皇帝,被捕入狱,有生命危险。时刑部尚书何乔新是蔡清的老师和好友。为救邹智,蔡清竭力将正在休假的何乔新请出来,请他出面解难。何乔新当即上疏缓解。邹智得免死罪,后谪官岭南。 弘治四年(1491),母王氏卒,丁内艰。服除,补礼部祠祭司员外郎。十二年,长子蔡存畏乡试,卒于归途。蔡清以父老子幼,请求便养。升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不久,蔡清又请终养。归家两月而父殁。十七年,山东巡按御史陆偁派遣专人聘请蔡清主持山东省试。蔡清因不是朝廷正式委任,辞不赴。 正德元年(1506),朝廷正式任命蔡清为江西提学副使。一到任,便主持修葺宋理学家朱熹讲学之所白鹿洞,严格督促诸生温习功课。因激励有方,学生学习努力。同时刊印“学政条约”及“大中蒙引”、“精选程文”,使学生有所遵循。翌年举行小试。这次小试成绩名列前几名的,乡试全部中举。因此,大家都很佩服他考试甄别人才的才能。 宗室宁王朱宸濠居南昌,假装贤孝,欺世盗名,图谋不轨。蔡清已有所闻。有一次朱宸濠生日,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都穿朝服贺寿,唯独蔡清不穿朝服中“蔽膝”往贺,以示与朝觐皇帝有所区别。朱宸濠暗中怀恨。每月初一、十五,诸司官员先朝拜宁王,初二、十六才进谒文庙。蔡清竭力劝说同僚初一、十五先礼拜孔子,第二天才拜竭宁王。朱宸濠更加怨恨。朱宸濠平素憎恨都御史林浚,而蔡清与林俊私交甚厚。由是朱宸濠对蔡清的积怨益发不解,尽量寻找蔡清短处,派遣亲信到京师飞短流长。有一次举行宴会,朱宸濠在大庭广众中嘲笑蔡清不会写诗。蔡清不甘示弱,当面反击:“我平生对人就‘无私’!”以“私”与“诗”同音,暗刺朱宸濠私心谋国。朱宸濠愈加衔恨。后来,朱宸濠以奏讨护卫一事诬告蔡清非议皇帝圣旨。蔡清严词反驳,并闭门谢客以示抗议。嗣后,蔡清以身体有病为由,上表要求辞官。朱宸濠也因蔡清道德文章海内闻名,假装出面挽留,且私下答应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蔡清的儿子。蔡清断然拒绝,辞官回乡。 正德初,宦官刘瑾专权,天下议论纷纷。刘瑾用宋蔡京召杨时故事,提拔起用时贤以压众望。三年(1508),就在蔡清致仕回乡不数月,朝廷决定起用蔡清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任命下达到,蔡清已病逝。时年56岁。葬城东郊20里钟卢山(又名桃花山)。 蔡清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下功夫熟读精研六经、子史及理学名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人的著作,特别注重易经的研究。他“少走侯官,从林玭学易,尽得其肯綮。”他认为易经是“是五经之首”,“性命之蕴”,因此对易经毫分缕析,不遗余力;“存心不肯小就,直欲穷极底奥”,因而,深造独诣,有发前人所未发者。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之下,泉郡李廷机、苏浚、郭惟贤、郭宗磐、陈琛、张岳、林希元等28名士在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人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出版有关论著90余部。泉州研究易学,蔚然成风。直至清乾隆间(1736-1795)犹有“至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成(成化)宏(弘治)间士大夫谈理学,惟蔡清尤为精诣”之誉。 蔡清的理学思想“初主于静,后主于虚,谓天下之理,以虚而入。”因以“虚”名斋,以“虚斋”为号。他继承朱熹的学说,认为“宋儒之道至朱子始集大成,朱子之学不明,则孔孟之道不著。”“文公(朱熹)折衷众说,以归圣贤本旨……故吾为《蒙引》,合于文公者取之,异者斥之,使人观朱注玲珑透彻,以归圣贤本旨而已。”蔡清在继承朱熹学说的同时又有创造性发展,朱熹主张“理(精神)先”“气(物质)后”,由“理”生“气”。蔡清则认为“尽六合皆气也,理则是此气之理耳”,不同意“先有理而后有气”之说、蔡清的理学自成一派,称“清源学派”,影响遍及全国。 蔡清热心教育工作,努力造就人才。“宦辙所至,如建(建州)、如严(严州)、如杭(杭州)以及南京,随杖履者数百余人。”就是休假、病假、侍养或守制家居时,也在水陆寺(今梨园剧团址)设席讲学,“有志之士不远数千里从之”。他教导出来的学生,“皆能以理学名于时”,如陈琛、赵录、王宣、易时中、林同、蔡烈、舒芬、夏良胜、邹守益等人,都是一时俊彦。蔡清的教学原则是教人以看书索义理为先,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他说:“吾为《蒙引》,使新学小生把这正经道理渐渍浸灌在胸中,久后都换了他意趣,则其所成就自别。”他还说:“学宜养正性,持正行,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入字要决也。” 蔡清辛勤笔耕,著述颇丰,有《四书蒙引》40卷、《易蒙引》38卷,又有《河洛私见》、《太极图说》、《通纲目随军》、《虚斋文集》等。他治学严谨,虚心涵泳,折衷众论。他经常与诸生切磋学问,虽隆寒盛暑不废。常置灯卧榻旁,归寝之前,思维有得,虽夜半必起,亟记疾书,阐所妙悟。嘉靖八年(1529),其子蔡存远以《易蒙引》、《四书蒙引》表进朝廷,明世宗诏令刊行。 蔡清平素身体赢弱,然色清气和,外闲内辨。平生秉正忠直,言行一致,为官清廉,贫而好施。万历中(1573-1620)佥都御史詹仰庇为蔡清请谥“文庄”,大学士李廷机又为请赠礼部侍郎。清雍正二年(1724),清世宗诏从祀文庙。 (庄炳章撰稿 杨清江修订) 【参考资料】 ①《明史》本传。 ②清乾隆《泉州府志》。 ③《蔡文庄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