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乔远,字穉孝,号匪莪,学者称“镜山先生”。晋江城内袞绣铺东街菜巷(今属鲤城区)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生于安福学舍。祖父是一个贫穷书生,“设肆城下”代人写字为生。父何炯,泉州著名学者、教育家,官止教谕,著有《清源文献》。有子二,长何乔迁,乔远为其仲。
乔远少颖异,五六岁即工楷书,8岁时,有一次父亲以“乍雨乍晴天未定”试他对对,乔远随即应以“有麟有凤国将兴”;又一日,他带笔入学舍,其叔以“笔”命题试乔远作文,乔远不假思索,随口应答:“观孺子之妙手,察良工之苦心……”,使其叔惊讶不已;又一回,他当着致仕在家的布政使庄国祯的面,发表“聚敛附益乌得贤”的议论。上私塾读书时,因把诗放在桌子底下偷看,被老师批评,叫他扔掉。乔远闷闷不乐回家,从此不再上学,而跟在父亲身边学习,认真研读经史子集。他记性极好,《文选》、《唐诗》过目成诵。十四五岁便擅于撰文写作,尤工古文词。以后转向攻读准备应试的诗文。督学胡二溪选拔乔远应儒士试。19岁时与兄何乔迁同登万历四年(1576)乡榜。中举次年,归娶温氏。在家与兄何乔迁及扬文恪、陈及卿、李世祯、山人惠安黄克晦结社赋诗,有“温陵五子”之称。
万历十年(1582),乔远上京赴试,父何炯是年病逝于家。服除,无意进取功名,其母以家境困难,催促乔远入京赴考。十四年中进士,而母林氏恰于是年正月去世。乔远归家守制。十六年四月,释服后选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擢礼部精膳司员外、仪制司郎中。二十一年,吏部考功郎中赵南星因论“天下四大害”(干进、倾危、州官、乡官)被斥,礼部主事陈泰来、顾允成、张纳陛,户部主事贾岩,国子监助教薛敷教,礼部仪制司郎中于孔兼等论救,并受降职处分。乔远认为这种做法不得人心,抗疏力救,得罪恩师阁臣王锡爵。二十年,日本进攻朝鲜,陷王京。二十一年提督李如松率兵援朝,先胜后败,形势紧急。兵部尚书石星昏庸无能,为日本请封贡,助长日本气焰。朝鲜使者金晔泣诉李如松、侦探沈帷敬(嘉兴人)谎报军情,贻误战机,致使其国6万余人束手受刃,死于非命。乔远上疏谴责兵部失策,多次致书王锡爵,批评他不应该因私人感情而同意石星封贡的主张,接着又进疏陈述历朝抗倭事例,主张对日本侵犯必须以牙还牙,寸土不让。神宗看了心有所动。但是因为石星官大位高,坚持对日封贡,乔远的正确主张没有得到采纳。后来,日、朝之争事平,石星也因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丧失国格,逮捕下狱,病死狱中。朝野人士都十分信服乔远的胆识。
万历二十四年(1596),乔远因属吏校对奏章失误,坐“奏牍不恭罪”。依惯例只要罚俸即可了事,因宦官吹毛求疵,6次窜改圣旨,乔远因被谪贬为添注广西布政司经历。乔远性豁达,“慷慨夷犹无迁谪意”。越年,元配温氏病亡,乔远请假治丧,遂家居不出。
乔远归里时,值礼部同事程朝京为泉州知府。程朝京敬重乔远气节,为他购置房屋,并拿出自己薪金雇梓工在州衙刊刻乔远父亲何炯《清源文献》及其编辑整理的宋知州王十朋、真德秀书题手迹。继任窦子偁与乔远意气相投,成莫逆交,经常登门请教。乔远从不为自己的私事请托,但有关地方人事利病却提不少的要求和建议。
初,乔远倡立雅社,日与缙绅游士唱酬,消磨时间,后感到吟风弄月,无病呻吟,无益身心,遂退隐北山镜石,盖土屋数间,经常与好友许敬庵、李见罗、徐匡岳、范唏阳、洪桂渚等人讨论学问。万历三十六年(1608),子何九转病故,一孙殇亡,媳妇王承静自终殉节,乔远精神受到严重打击。痛定之后,将精力倾注在著作《闽书》和地方教育事业上。四十年动手编辑《闽书》。敦请泉州知府蔡继善重修一峰书院,并与郑孩如、唐见梅、韦衷芹、黄季、张元中等人召集各自门人在一峰书院公开讲学,以“耻躬”为名创办学社。并题联:“人心中无私便圣,天理内行事最乐”为座右铭以自勉。又在镜山下购置农舍数间,创建“休山书院”,名其讲堂为“耻躬堂”。四十八年(1620)《闽书》脱稿,计分22门154卷。
乔远家居20余年,已绝仕途之望。海内舆论称乔远与东林首领邹元标、御史冯从吾、考功郎赵南星为“四君子”。万历三十九年,泉州知府姜志礼离任入觐,越格疏荐乔远。四十一年,其门生林欲楫上京拜谒大学士叶向高。叶向高问起乔远。林欲楫说:“何师不讲道学,仍真道学。生平得力惟‘自誓’、‘寡过’,不求人知。”叶向高听后,赞叹说:“粹然君子也。”天下交荐,多为中官所阻。
泰昌元年(1620),光宗即位8日,即下诏起用乔远为光禄寺少卿。是年七月,典试山西,阅卷认真,评订公正,诸生信服。时清兵已取辽阳,巡抚王化贞驻兵广宁,主战。乔远上疏献策,主张严守,强调不能轻举妄动。后来王化贞弃城逃跑,6万大军一举崩溃。广宁失守,经略熊廷弼不知去向。京师人心惶惶。乔远亲自起草疏文,与大理少卿冯从吾、太常少卿董应举及朱一桂、许维新联名,要求从严惩治,时称“五少卿疏”。
天启二年(1622),进左通政。是年五月,山东白莲教起义,十月被镇压。乔远以“赤子无知”,力主招抚赦宥,反对滥杀无辜。朝士主张对鸿胪寺官员李可灼进红丸造成光宗暴死处以极刑。乔远援引孝宗处理李孜省、穆宗处理金仿二案为例,建议李可灼免死戍边。人们普遍认为乔远建议妥当。
是年,给事中朱童蒙以左都御史邹元标明年典察京官,于己不利,潜谋驱逐。于是诬告邹元标、冯从吾创办首善书院,集同志讲学为操纵舆论,上疏请禁。邹元标据理力辩,要求辞职。宦官魏忠贤方柄朝政,袒护朱童蒙。邹元标毅然辞职。乔远无比愤慨,疏言“书院上梁之文,实出臣手”,请求一并罢黜。不报。再疏,又不报。其冬,进光禄寺卿,整顿寺务,革除旧弊,卓有成效。因积劳成疾,要求卸任。不许。
天启三年,擢通政使。对立面有人散布流言,说乔远以病休相要挟,得以升官。乔远无法忍受小人无耻攻击,即日出都,抗疏力辞。加封户部右侍郎衔。临行时,身边不满一金。
四年夏回到泉州,直接上镜山。泉州士绅纷纷登门拜访、时正值移建朱子祠为泉山书院,延聘乔远为山长,主持教务。此时乔远年事已高,声望日隆。魏忠贤为收人望,多次准备起用乔远。而乔远坚辞不赴。南安郑芝龙在海上起兵,对抗明政权,但对乔远却非常敬重,他对部下说。如“潜兵入城,惟镜山前后十里毋动”。
崇祯元年(1628),毅宗即位,台省上下一致举荐,起为南京工部右侍郎,乔远以年高体弱推辞。时天下已乱,交通不畅,表章未能及时送达京师。乔远顾念国家急难,即日上路。到达南京,马上上疏,建议打通镇江南湖,连接内河运输。毅宗览表后,称赞乔远“老成体国”,令其兼署户、工二部。乔远在任多有作为,如在户部冗役,考仓期,振刷积弊;在工部研究经费致匮的原因,揭穿有人制造“年输淮库二十万金为旧例”骗局,削减国家财政收入。毅宗下令科按勘查。乔远此举触怒一大帮人,纷纷群起而攻之。给事中卢兆龙上疏攻击他衰老昏,讽刺他老骥伏枥,力不从心。乔远知事不可为,主动引退。临行上“开海禁疏”,认为“弭盗安民,莫先此举”。此时出南京城身上只剩一金。
乔远无官一身轻,一路游山玩水,遍谒闽中名人祠■。回泉州后,继续在泉山书院讲学,作“惩忿”、“窒欲”二解。
崇祯四年(1631)十二月二十日,乔远回乡未逾一年,卒。年74岁。赠工部尚书,赐祭葬,福建巡抚请建特祠于学宫。墓在城南三十二都金地院(紫帽山南麓,今属晋江县紫帽乡)。
乔远为人平和乐易,豁达直爽。喜接后进,奖掖不倦。待人接物,不设城府,虽田夫野老,也至诚相待。每年冬夏农闲,相招欢饮尽欢,虽数百杯不乱。当典试山西还朝时,新科举人设宴欢送,每人敬酒三杯,乔远概不推辞,一饮而尽,一时传为佳话。其生活俭朴,亲自刈麦掘番薯为饭。
乔远无论在官在家,埋头书案,著作不辍。在刑部时作《狱志》;在礼部时作《膳志》;调广西布政司作《西征集》;家居参修《泉州府志》、《安溪县志》;又辑明十三朝遗事为《名山藏》;辑南安先贤诗文事略为《武荣全集》;其最著者有《明文征》,系集明代自洪武迄崇祯初年名家诗文分体编次;有《闽书》则荟萃八闽郡邑各志,参考前代载记而成,皆刊行于世,为后来修史修志提供丰富历史资料。除此之外,乔远还撰写大量碑记诗文,如《泉州东湖浚湖记》、《同安海丰埭记》、《顺济桥记》等,以及家乘百数十卷。
子何九云,字舅悌,号培所。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选庶常,授编修。甲申后回泉州,葬父归隐。
(廖渊泉撰稿 杨清江修订)
【参考资料】
①明史本传。
②清乾隆《泉州府志》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