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汉,字寿臣(一说字季云,号寿臣)。晋江城内登贤铺(今鲤城区镇抚巷)人。父黄念祖,清嘉庆六年(1801)举人,在本城设塾任教,善于教诲。兄弟六人,宗汉居末。
宗汉生于嘉庆八年(1803)。四、五岁时,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7岁时丧父,在父亲临终前夕,宗汉“犹于膝下背诵《尔雅》、《仪礼》,不漏一字”。父亲死后,宗汉由其嫡长兄黄宗澄(嘉庆二十四年举人)教养成长。宗汉自幼聪明又顽皮,黄宗澄对他管教特严,11岁遍读群经,能写文章,17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副榜。此后十年,在家勤学苦读,不预外事。道光十四年(1834)正式中举,第二年联捷成进士。初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充任军机章京,历员外郎、郎中,迁御史、给事中。二十五年(1845)出任广东督粮道,调雷琼道。历山东、浙江按察使。宗汉任御史时,数上封事,多所弹劾。云贵总督桂良,昏庸废事,然其女为皇弟恭亲王奕的福晋(王妃),声势显赫,无人敢言。宗汉不惧权势,上疏弹纠之。任广东督粮道时,敢持异议,疏论该省大臣。
咸丰元年(1851),巡抚吴文镕向朝廷推荐,认为宗汉可重用。遂迁甘肃布政使。二年擢升云南巡抚,未到任,又调浙江巡抚。上任后,值太平天国革命兴起,漕粮试行海运。此时湖州一线漕粮搁浅,改留变价亏银30多万两,布政使椿寿情急自缢。宗汉受任其事,疏请原米按新辟漕运路线运送京师,获允。于是,保证京城的粮食供给。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南京,为了加强浙江“防务”,宗汉分兵赴江苏、安徽境内“协防”,堵截太平军入浙要道;小刀会在上海起义,攻陷城池,切断海运。宗汉建议改在浏河受兑,保证漕粮顺利北运;时清军重兵驻扎江南,江南大营后勤任务十分繁重,宗汉贻书专办军务的钦差大臣向荣,建议江、浙、赣三省按月定额接济,有效地解决江南大营军饷难题。四年(1854),清文宗特诏褒奖宗汉“办理防务、海运及本境治匪、察吏,精详元瞻顾,深甚嘉尚”,赐御书“忠勤正直”匾额,勉励慎终如始,以成一代良臣。并提为四川总督,命其调兵镇压西南少数民族的起义。
宗汉在四川总督任内,积极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但也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如严肃吏治,裁撤陋规,平反冤狱,整顿钱粮等。宗汉因疏于奏报,累遭清文宗诏斥,降级降品。六年(1856),被调京补内阁学上,兼署刑部侍郎、顺天府尹。
是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七年(1857)冬,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掳,广东巡抚柏贵投降。冬末(1858年1月),朝廷革除叶名琛职务,命宗汉为钦差大臣补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主持两广军政事务。宗汉力主抗击英法联军,在他出京赴粤前,清文宗数次召见。宗汉陈述对敌方略:“请勿听信和议,宜许广东绅民自集团练讨夷,众志成城,痛加剿洗,巩固疆土,不可稍为遏抑。”赴粤就任时,沿途体察民情,探访夷务,屡次呈奏,力陈制敌救亡的意见。他说:“自来御敌之策,务在揣得其情,然后可以制其死命。”认为敌兵刚进城时,意在劫掠,疏于防备,此时若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里外应合,收复省城并不困难。他沿途广招义勇,经过家乡时,募集神枪手,挑选精壮,教练步伍,集中一、二千名以备调用。到广东后,驻扎在惠州。当时广东民气激昂,乡团四起,同仇敌忾,奋力抗击侵略者。宗汉立即联络绅民,办团练兵,设立团练总局,他“精神振发,事必躬亲,每当批答军书,披览案牍,漏下四鼓不休。”在籍侍郎罗淳衍、京卿龙元僖、给事中苏廷魁与他密切配合,锐意收复广州,时人称之为“一督三绅团”。他们张贴告示,大造舆论,激励士气,同时禁止华人为洋人雇佣,断绝对敌人的接济与贸易;号召军民“如敌军进入境界,格杀勿论”。并悬赏格,凡做内应帮助光复省城或擒获敌首巴夏礼者,给予重赏。当盘据在广州的敌人侦知这是“明则三绅出头,暗则一督主意”时,威迫清廷撤办他们。宗汉身处逆境,仍坚持抗御外侮。陕西巡抚闽人林寿图写信对他说:“自海氛多事,愿加努力,尽所能为,是中外所属望也。”
为迫使清政府屈服,咸丰五年(1858)五月,英法联军再犯天津,直逼北京。清政府急怕求和,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约签定后,更激起广东人民的切齿痛恨。当敌人在广东张贴和议告示时,新安镇乡勇义愤填膺,杀死几个张贴告示的人。敌人恼羞成怒,调动大批兵力攻陷新安镇,声称“和议既成,而一督三绅仍作梗和议,必须查撤”。清政府卑躬屈膝,俯首听命,竟以宗汉“有碍和局”为由,免其两广总督兼钦差大臣之职,内调四川总督。不久,宗汉又被召回京城,改以侍郎后补。十年(1860),授吏部侍郎。
在京期间,宗汉与载垣、端华、肃顺等主战派过往甚密。经常相聚商议救亡大计。此时,英法联军进迫北京,清文宗与宠妃那拉氏逃亡热河,留恭亲王奕诉与敌议和。宗汉为图救亡,力阻帝妃回京。因此,那拉氏对他恨之入骨。十一年(1861),清文宗病死热河,清穆宗继位,改元同治。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她勾结奕发动宫廷政变,纂夺大权,杀害载垣、端华、肃顺八大臣。宗汉亦因“迎合载垣,行为不端”获罪,被无理革职,宣布永不叙用,并追回清文宗御书“忠勤正直”匾额。宗汉在京两年,杜门谢客,自号“望云老人”,日搜秘籍,潜心究学。同治二年(1863)得泉州同乡陈庆镛函,延请主讲清源书院,方挈眷及数万卷书南归,途经上海得病,寄寓泉漳会馆。同治三年(1864)正月殁于上海寓所,终年62岁。灵柩安葬在泉州涂门外赤土山。所著除奏议外,有《筹防纪略》、《筹海纪略》。子贻楫,同治十三年探花,为宗汉编辑诗文稿,名《黄尚书公全集》。书稿现存厦门大学图书馆。
(詹振川整理)
【参考资料】
①《清史稿》。
②《福建通志》。
③陈盛明《黄宗汉家族试探》(《泉州文史》第8期)。
④庄仁哲《黄宗汉》(《泉州历史人物传》)。
⑤《中国历史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