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卓然,别名寄生,曾化名李华、树华。晋江县马加坡村(今属鲤城区北峰乡)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父许培村,清季诸生,秉性刚直,乐于拯弱恤困。因不堪封建宗族欺压,举家迁入城内花棚下,设塾授徒。
卓然幼承父风,任侠尚义,不拘小节;读书不重章句,只留心治乱兴革之理。光绪三十一年(1905),父病故。卓然益豪放,广交朋友,抑强扶弱,讥评时政。母亲担心他惹事招祸,力促出洋。
是年,卓然南渡新加坡,接受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同年回国,受聘在厦门紫阳学堂作教,并加入同盟会秘密组织。
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同盟会福建分会在福州成立。卓然奉命回泉州创设机关,发展会员,开展活动。他积极发展陈仲瑾、傅维彬和陈伯清等人加入同盟会。是年,与同盟会同人叶青眼、陈仲瑾、傅维彬于小开元寺筹办西隅学堂,作为泉州同盟会秘密会所。为进一步培养、发展革命力量,卓然还组织体育会,并聘请驻泉防营统带唐万胜为教练。一者以逃避清政府的注意,二者放下长线,笼络唐万胜,为光复时策反作准备。
宣统三年(1911)五月,泉州革命党人在清源山赐恩寺召开秘密会议。会议由卓然主持,讨论光复泉州计划,确定策动唐万胜反正,建立革命武装,加紧购置枪械弹药,密切同福州、厦门、漳州及泉州府所属各县党人联系等方针。
十月十日武昌起义,过后不久,卓然与同盟会成员、旅日华侨陈清机及陈少宝等在安海组织“革命军”秘密团体。
十月底,中国同盟会泉州分会在西隅学堂正式成立。公推泗水华侨蒋以麟(新门外树兜人)为会长,黄中流(医生,南安丰州人)为副会长,卓然为组织股长。
十一月七日晚,安海“革命军”发动民众2000多人,举行暴动。他们围攻都司衙门和清军汛防营地,烧毁大小武衙门,捣毁粮局和分县衙门。翌日,卓然赶回安海,将旧有联乡会改组为保安会,部署对付官府反扑,维持地方治安。
十一月十九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泉州和平光复。卓然与叶青眼命令统带唐万胜、晋江知县黄逢年交出印信,剪掉辫子,清政府在泉州的统治宣告结束。
光复初期,泉州社会未靖。卓然邀请同安灌口义勇队来泉州协助整治。南安恶棍陈子珠横行乡里,作恶多端,卓然协同乡民将其铲除。泉州城守莫开亮挟哥老会之势,残害百姓,为挫其凶焰,卓然携带炸弹,邀请一帮同人上街示威。莫开亮吓得几日不敢出营门一步,而背后却秘密派人跟踪暗杀卓然。后因刺杀未遂,阴谋败露,调离泉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泉州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卓然没有参与国民党泉州支部的领导工作。他支持一部分革命党人组织共和实进会。为了继续宣传革命,卓然在考棚(清泉州府贡院,即今鲤城区人民政府驻地)倡设“新民阅书报社”,委托同人傅振箕、陈硕生主持,而自己则赴厦门与陈清机等人创办《声应报》,竭力鼓舞民气,积极拥护共和。
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兴起。卓然支持援闽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许崇智拥孙道仁以福建独立,响应赣、宁、湘、粤、桂声讨袁世凯,《声应报》为此大喊大叫,鼓吹甚力。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派刘冠雄、李厚基、黄培松等入闽,福建取消独立。《声应报》被查封,卓然被通缉。他潜回泉州,藏伏龙会铺,为官方探知,派警探围捕,他越墙逃脱,避往香港,再转上海。直至是年除夕,才又悄悄回泉州。
卓然决心驱除福建督军李厚基。他一面派傅振箕往日本东京晋谒孙中山,请求加入中华革命党,并请孙中山面授机宜;一面计划利用福建地方武装反对李厚基。他亲自上莆田壶公山劝说武装头目黄濂参加革命。因意见不合,险遭杀害。脱险后回泉州,从母命结婚。婚后第三天又动身往福州。时同人余子雍(永春人)等因反对李厚基,在福州惨遭杀害,省城充满白色恐怖。卓然遂转赴上海。
民国四年春,卓然入内地潜伏,伺机再举。四月冒险回泉州,创办泉州地方第一份报刊《新民周报》,由傅振箕任主笔,陈祖烈为经理。五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即二十一条)。卓然与新民阅书报社同人合作,以反对“二十一条”为号召,印发宣言,设坛演讲,鼓吹反日,抨击袁世凯丧权辱国罪行。李厚基闻报,电令泉厦驻军查缉。一天,军队探悉卓然准备在天后宫演讲,于是列队包围天后宫,误捕另一演讲人谢德而去。卓然因事耽搁尚未到场,幸免于难,遂走避亭店村。
是年秋,永春人宋渊源奉孙中山之命,从香港回闽领导讨袁斗争。在厦门同许卓然、叶青眼等筹组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卓然和傅振箕、陈光迪奉派福州,负责领导上游地区活动。卓然同意宋渊源利用福建巡抚许世英与李厚基的矛盾,奉许逐李的主张,前往福州策划,运动警察和许世英军队反对李厚基。许世英表示愿意合作。后因宋渊源心存疑惑,贻误战机,秘密泄露后事遂寝止。卓然毫不气馁,继续在福州开展活动,后因设在福州仓前山的秘密机关混入官方密探,被官方破获摧毁,卓然遭军警追捕,幸而脱险。
十二月,孙中山在上海发动护国战争,委任卓然为福建护国军统筹部部长。翌年四月,卓然在闽南一带组建下游护国军,有2个支队,1个独立营,每个支队分编为2个营,全军官兵300余人。后因战争失利,护国军的骨干庄育才、潘节文、汤文河、钱凤鸣、于刀龙或战死沙场,或被捕被害,不久,全军星散解体。李厚基下令悬赏缉拿卓然、王泉笙、黄中流、傅振箕等人。
六月二日,泉州驻军马步云部兵变,杀害平民40余人。群情激愤。卓然适因母病居家侍奉,闻变紧急召开公民大会,向全社会呼吁,奋力抗争,通电省垣要求查办肇事长官,逼使军部出面赔偿死者丧葬费各200元。马步云因此对卓然恨之入骨,秘密策划逮捕。此时卓然刚好接到孙中山密函,函中诉称准备发动护法运动,组建靖国军,要卓然募闽中子弟响应。卓然虽方遭丧母之痛,闻命不顾一切即往内地,与杨持平、林翰仙等人着手招兵买马,筹组靖国军,因而未遭马步云毒手。
民国七年(1918),许卓然等募集一批人员,以南安、同安、晋江、安溪4县交界的凤巢山大小岭为基地集中训练,组成“闽南靖国军”。卓然为第二路司令。不久,率部进占晋江安海和南安溪美。靖国军和援闽粤军不和,互相攻击。后孙中山派人入闽调处,卓然也亲往漳州向粤军首领陈炯明解释,方告平息。驻兵安海期间,卓然大力支持安海商会会长蔡德远筹办“安海电灯公司”,并函请陈清机回国兴办实业。
八年,靖国军与驻泉北军罢战言和,卓然卸去二路司令职务,专职地方建设。四月,与陈清机在安海筹组“闽南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并向南洋华侨募股投资,七月动工筑路。同时兴办学校,颇著成绩。
夏秋之间,福建靖国军总司令方声涛入永春,拟收编护法军,遭宋渊源拒绝。宋渊源联合粤军对抗靖国军。双方在永春发生混战,互相残杀。卓然对此感到十分愤慨,遂往菲律宾。
十一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往上海。卓然应孙中山之召,赴沪晋谒。孙中山面授“合力倒李厚基”机宜。此时,方声涛、宋渊源都在上海,卓然为双方沟通疏解。又说服在沪的李厚基部第十旅旅长臧致平倒戈反李。旋即潜回泉州,招集旧部,组织自治军。
不久,许崇智率东路讨贼军入闽,臧致平宣告独立,李厚基仓惶北逃。泉属自治军击溃驻泉张清汝第一混成旅,进占泉州。
十二年,许崇智率师回粤。泉州地方政权另起炉灶。卓然推荐老同盟会会员戴愧生为兴泉永财政处处长,陈清机为晋江县县长,叶青眼为市政局局长。不久,孙中山派廖仲凯来泉,将自治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第八军,以卓然为泉州卫戍司令。后改泉州警备司令,统辖陈国辉、王振南、秦望山等三路司令。卓然旋即奉命率秦望山部赴广东潮、汕救援东路讨贼军,兵至平和,为敌包围。秦望山突围,卓然得当地村民掩护,藏匿三个月,方脱险回厦门。不久孙中山委以中央直辖区第五军军长之职。卓然积极联合民军牵制北军出助陈炯明。此后,卓然脱离军队工作,致力党务。
十三年一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于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卓然被选为福建省代表。大会期间,孙中山委任卓然为筹备福建党务特派员,指示卓然回福建筹备成立福建临时省党部。三月间,得老同盟会会员庄希泉与秦望山等人的合作和支持,在厦门鼓浪屿龙头路以开办“鼓浪屿图书馆”(后改名“中山图书馆”)作掩护,秘密办理党务。在重新登记的基础上,吸收黄克绳、庄希泉、叶清泉、秦望山、黄蕴山、张海珊、杨挺秀等16人为闽南地区首批国民党党员。与此同时,创办鼓浪屿“光华小学”,作为联络同人、开展活动的基地。四月,与江董琴等共同组建“福建省临时省党部筹备处”。不久,筹备处迁厦门市内,公开活动。
十四年六月四日,为发动厦门市各界民众声援上海“五卅惨案”,临时省党部假厦门商会召集30多个团体以及厦门大学、各中小学代表近百人,协商成立“厦门国民外交后援会”,卓然与江董琴、庄希泉、余佩皋等25人被推选为代表。六月六日,举行厦门各界人民声援“五卅惨案”大会,卓然以福建临时党部代表身份在大会上讲话。
六月八日,中国国民党福建临时党部在厦门正式成立。卓然与苏渺公、富恩潭、秦望山、庄希泉、李觉民、罗扬才、余佩皋、叶清泉等被选为执行委员。督理福建军务周荫人力图取缔临时党部,以厦门为海军防地为借口,请北洋军阀、巡阅使吴佩孚电令查封,并暗中放出逮捕卓然的风声。卓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说服海军当局不要出面干涉。
是年,经卓然努力,《声应报》复刊,同时创办《民钟报》、《江声报》;又创办厦门中山中学。中山中学一问世即以充满时代气息而名闻遐迩。其经费多由卓然一手筹措,校务委托江董琴主持。江董琴接纳共产党员李觉民、阮山等为教师,引起右派吕渭生、李汉青等人不满,多方排斥。卓然居中极力劝阻。
十五年一月,卓然再次作为福建代表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二大,并向大会作关于福建党务报告,又两次在大会上发言。是年冬,北伐军入闽,国民党中央改派丁超五接管福建临时党部,并将党部迁移福州,重新筹备。卓然卸去省党部职务。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到福州后,以政治会议分会的名义委任卓然为福建财务委员会委员。卓然坚持不就,但对财政筹划、军队开支,仍尽力协助。时何应钦采纳宋渊源意见,收编福建各部民军为新编军,卓然竭力反对,但无力制止。由此遂与新编军存有芥蒂。
十六年四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发动“清党运动”。卓然支持秦望山在泉州采取比较缓和的办法。新编军政治部主任冷欣却罗织卓然、秦望山“清党不彻底”的罪名,逼使卓然避往上海。随后卓然又致函厦门“清党委员会”李汉青,劝他“对清党运动须仔细行事,切勿草菅人命”。因而被指控为“叛党叛国”,由厦门“清党委员会”电报蒋介石,要求通缉“吾党叛徒许卓然”。后经福建省主席杨树庄出面辩白,方不了了之。
新编军系统出自地方武装,大部草莽出身,虽为收编,匪性难改,继续为害地方。海外华侨深恶痛绝。卓然和秦望山为此赴南京控告,问题得不到解决。后十一军调驻福建,卓然求助军长陈铭枢,方将新编军缴械,为福建民众除一隐患。与此同时,又对北伐时泉州当局收编流氓匪徒组建的“市卫队”采取行动,枪毙其中首恶14人。
十七年,福建省政府正式成立,拟任卓然为财政厅长。他再次推辞,仍回厦门接办《江声报》,扩大版面。此时,中山中学因右派破坏,经费日绌,遂宣告停办。卓然为此特在《民钟报》发表停办声明,谴责右派势力的破坏活动。
是年,方声涛任省政府军事厅长,委卓然为参议,兼全省禁烟委员会常委,派充漳泉禁烟专员。卓然十分重视禁烟工作,禁种禁运,雷厉风行,给专事贩毒的台湾浪人以严重打击。台湾浪人由此对卓然切齿痛恨。终因环境恶劣,阻力太大而无法贯彻始终。
十八年春,卓然与秦望山、陈清机、张贞、梁龙光(披云)等人联合创办泉州黎明中学。六月,赴南京参加孙中山葬礼。
十九年(1930)二月,卓然赴上海协助庄希泉筹措曙光学校基金。时红军入闽后及福建军阀内部矛盾日趋白热化,卓然回闽赴漳州与张贞磋商组织民团自卫。五月二十四日,应驻同安教导团团长萧叔萱邀请往同安会晤,协商整顿教导团,调整与地方关系等事宜。二十五日返回厦门,在市内太史巷丰镒钱庄门口遇刺,身中5弹,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于翌日去世。终年45岁。
(陈钟馨 杨清江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