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李文陵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李文陵,泉州市(今鲤城区)东观西台附近人。民国五年(1916)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5岁时父亲去世,稍长进平民工艺传习所学做竹工,13岁方入免交学费的泉州开元慈儿院念书,19岁南渡新加坡谋生。 在新加坡文陵参加工人罢工,后成为工人领袖,多次组织领导工人为争取改善生活待遇而举行罢工。同时,文陵还积极参加进步华侨“救国联合会”、“工人救国会”和“星洲总工会”等群众团体,逐渐成为这些团体的骨干。民国二十六年(1937)文陵加入“南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 英国殖民者对爱国侨胞所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横加干涉。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殖民当局以“破坏治安”为罪名,把文陵等3名民先队员逮捕入狱。在开庭审判时,文陵大义凛然,同法官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理直气壮申辩:“我是中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救国何罪!”殖民当局毫不讲理,依旧判文陵等3人3个月徒刑,送进监狱。次年2月,文陵等人被驱逐出境,遣送回国。 “民先”非常关心文陵等人的命运,派人暗中护送他们到香港,同中共香港党组织取得联系。根据文陵决心奔赴抗日前线的意愿和要求,香港党组织给上海地下党写了介绍信。上海党组织派人把他送到新四军苏中抗日根据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文陵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活动于长江北岸,从事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 民国三十一年(1942)初,文陵担任苏中泰县立发区区委书记,组建游击队,对抗敌伪的骚扰。由于缺乏武装斗争经验,刚刚组建的游击队突然遭到敌伪的包围袭击。文陵等数人在突围中被捕。 文陵被捕后,转移数处,每到一处,受尽折磨。初次受审时,他向敌伪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驳斥他们的“曲线救国”谬论。敌伪恼羞成怒,把他吊起来痛打。嗣后押送到如皋伪军徐成德旅部。文陵处境非常危险,随时可能遭到杀害。在狱中,他把党员组织起来,勉励大家要坚强不屈,保持民族气节;同时寻找时机,向伪军晓以大义,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争取他们对新四军的了解和同情。文陵常常吟诵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用以激励自己和战友。敌人要他写“悔过书”,他交上去的是“抗日救国”四字。后来,由于党组织营救,文陵等人终于出狱,回泰县县委。 文陵出狱后,调任兴化县委社会部长,后任公安局长。 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文陵随解放大军进军福建。十月七日,厦门解放。第二天,文陵赶到厦门,参加接管工作和建立人民政权。 文陵在厦门初任侨务局副局长,局长由市长梁灵光(永春人)兼任。厦门刚解放,百废待兴,任务繁重。梁灵光把日常侨务工作全部交给文陵负责。一上任,便碰上难题。有20多位华侨急着回到侨居国。因厦门刚解放,海路不通。文陵理解侨胞的心情,认为这是侨务部门义不容辞的任务。他选派刚从香港回来参加革命的陈应龙,要他把这批华侨绕路带到香港,同时在香港联系一个旅社,作为今后华侨进出的落脚点,又要求在香港接洽一艘客轮,方便华侨回国。 文陵在主持侨务工作的两年中,极为重视侨务干部的组织和业务建设,希望把侨务局建成“华侨之家”和“华侨服务部”。他严格要求干部坚决执行党的侨务政策。 同时,文陵对归侨、侨眷的工作也很重视。他认为侨务工作光靠少数干部去做是不够的,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取团结一大批归侨、侨眷,特别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 1952年以后,文陵调到市委统战部工作,先后担任副部长和部长职务。凡是党外人士,包括华侨、宗教界、工商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是他的工作对象。他认为,只有把众多的党外人士团结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周围,共同把厦门的事办好,有利国家和人民,这才能算是把统战工作做好。为此,他始终坚持两条做法:一是登门拜访;二是促膝谈心。他对反映上来的各种各样的意见、建议和反映,都能及时地作出明确的答复。许多党外人士对他这种工作作风和方法,以及他那胸怀坦荡的风度,非常钦敬和赞赏。 1956年12月在厦门市第二届人代会上,文陵以百分之百的赞成果,当选为厦门市市长。 文陵当选市长后,经常深入商店、菜市场,了解市场供求情况。他特别注意“菜篮子”,认为这是衡量经济形势的一个标志。他还经常抽出时间,不带秘书,独自一人走街串巷,到最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去,了解民情,掌握群众情绪。 文陵关心群众生活,把城市供水供电情况时刻放在心里。他上任不久,就组织力量建造一座可供市区大部分用水的坂头水库,以后又不断增高堤坝,增加蓄水量。在建造坂头水库的日子里,文陵把被包带到工地现场,坐镇指挥,同干部一起劳动,毫不懈怠。 文陵身为市长,仍旧亲自过问侨务工作。当厦门侨联主席颜西岳等人提出兴建华侨新村时,文陵认为此举具有重大意义,立即表示同意和支持,从地点选择到设计施工,他都亲自参加和指导,华侨新村终于在五十年代后期建成。这个新村座落于市区比较僻静的斗西路,有50幢别墅式的楼房,占地1-5万平方米。随后,又根据华侨的需要和要求,在南华路新建另一个华侨新村。在文陵的大力支持下,还创建侨星化工厂、华侨印刷厂、天马和竹坝华侨农场等等,安置一大批难侨和待业归侨,支持华侨引种场引进许多珍贵的品种,其价值则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此外,文陵还支持侨联开办厦门华侨中学和华侨幼儿园。 1959年“8-23”特大台风袭击厦门,给厦门造成很大的损失。台风过后,文陵全力以赴,做好善后工作,尽快恢复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素有“胖子”之称的文陵一下子掉了好几斤肉,变成瘦子。 文陵吸取“8-23”的教训,每年台风季节即将来临,就指示气象台加强台风预报工作。只要发出台风警报,他就把市府主要领导干部集中起来办公,分派干部到危房多的地方去,做好预防工作,及时处理问题;同时派人奔赴水库、堤坝巡视。对于农作物,能抢救的就组织力量抢救。他则亲自到一些重要地区去检查、落实预防措施。当台风临近时,他彻夜不眠,随时了解风向、风力,象打仗一样严阵以待。 文陵自1956年当选为厦门市市长,以后连选连任,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才被“造反派”非法罢官,蹲进“牛棚”。1970年在上海病逝,终年54岁。 (厦门市方志委提供资料 詹振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