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林任生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林任生,一名光琰,泉州市(今鲤城区)伍堡街人。民国元年(1912)出生于一个世代经营瓷器的商人家庭。9岁入私塾,14岁辍学在瓷器店当学徒。工余坚持刻苦自学,向上海邮订多种报刊,接受新思想。 民国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变发生,任生受救亡运动影响,放弃瓷店工作到泉州溪亭小学任教。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晋南地方组织,负责城市工作,任区委职务。民国二十四年(1935),党组织遭受破坏,任生被叛徒出卖被捕。越年,经家属营救出狱。为避开特务跟踪,任生只身潜往上海,与同乡、左翼青年作家司马文森同寓亭子间,从事写作。抗日战争前夕回泉州,任新峰小学教导主任,坚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组织“新峰儿童剧团”。先后编导抗日话剧和儿童剧《小俘虏》、《台湾母亲》、《高梁山下的儿童》、《我们是一群小瘪子》、《西班牙的种子》、《兄弟俩》、《儿童万岁》、《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一个战士的成长》、《小号兵》、《打游击》等。 民国二十九年(1940)底,任生因白色恐怖被迫离校,转移到南安、仙游等县的偏僻乡村开展工作,继续从事泉州的进步文艺活动。三十年春,任生以晋江剧联社名义,把果戈里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改编为泉州方言剧《巡按使》。公开演出后,剧社被勒令解散,主要骨干被当局列入黑名单。同年夏,他又以晋江音乐推动委员会名义排演冼星海的新歌剧《军民进行曲》。三十一至三十二年分别以晋江社会服务处及晋江剧人联合大会的名义,先后排演老舍的讽刺喜剧《面子问题》及罗曼罗兰的《群狼》。三十三年又以国民革命军保安二团战地服务团的名义再次上演《军民进行曲》。三十四年夏,国民党当局大肆逮捕进步文化人,任生被迫经上海辗转台湾,流亡香港,协助司马文森编辑《文艺生活》,并领导一个青年学习小组。在此期间,任生编写三本文学创作理论书籍。在港期间,经司马文森介绍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大陆解放前夕,任生离港经天津到达北京,九月返抵泉州。 任生回到泉州后,在泉州中学任教,并加入晋江艺联会,同时为泉州青年文工团移植、导演歌剧《赤叶河》,开闽南方言歌剧之先声。1951年秋,任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4月任民盟泉州市委副主委,并被选为泉州市人民代表。不久辞去教职,专任晋江专区文工队创作部主任,编印《闽南方言剧丛》20余辑,大部分为闽南各演出团普遍采用。 1953年4月,晋江专区文工队与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合并,定名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任生任艺委会副主任兼艺术组长。时梨园戏传统剧目面临失传的危机,亟需抢救。任生积极组织民间老艺人口述“下南”、“上路”、“小梨园”三流派的传统剧目,并广泛搜集旧抄本加以校勘、补正,编写梗概,精抄装订成集,使梨园戏传统剧■得以保存。其中《朱文太平钱》就是从宋元南戏海内孤■《朱文走鬼》的“上路”抄本中发现而整理出来的。 在抢救传统剧目的同时,任生认真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积极从事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工作。1953年至1963年10年间,他先后整改传统剧目《陈三五娘》(与许书纪、张昌汉合作,林任生执笔)、《朱文太平钱》、《苏秦》(与许书纪、张昌汉合作)、《灵恩亭》(《朱寿昌》一折)、《胭脂记》、《包拯智拿刘大本》、《董永与七仙女》、《吕蒙正破窑记》、《朱买臣》、《寄子别传》等12本,大都成为历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1960年后,任生由整理传统剧目转入创作。他根据梨园戏擅演文戏的特点,创作时采取“武戏文做”,着重刻划人物性格,扬长避短。他创作的《郑成功传》(上集《厦海义师》,下集《台湾凯歌》)为梨园戏发展行当表演艺术、演出新编历史剧开创先导。1963年后,任生倾注全力创作现代戏,先后编写出《安南永女游击队》、《锦绣前程》、《青春锣鼓》(与尤世赞、吴捷秋合作)及现代小戏《晒花生》、《薯苗船》等。除《锦绣前程》未付排外,其余都参加过晋江专区现代戏会演,获得好评。从1952年起,任生与他人合编《泉州方言韵》,多次印行,成为闽南地方戏编剧的工具书。 任生为人刚直正派,勤奋力业。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但他不因蒙冤而出半句怨言。“文化大革命”中,他又遭受残酷迫害,也从未流露出消沉绝望情绪。1970年冬,任生患鼻癌卧病不起,仍多方坚持搜集方言词汇,准备编辑成书。但宏愿未遂,于1972年2月14日逝世。 (吴捷秋撰稿)